中國式圍觀

中國式圍觀

中國式圍觀,圍觀者就是看個熱鬧,圖個稀奇,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狀態之下的下意識行為。

基本信息

現象案例

中國式圍觀中國式圍觀
2016年5月25日下午4點15分左右,杭州市沈半路城北燈具市場發生火災,杭州消防調派9箇中隊共29輛車趕往救援,幸無人員傷亡。火災現場濃煙滾滾,附近道路交通管制,大量市民在現場附近圍觀。不少市民還不顧危險,爬上火災現場相鄰的一幢居民樓頂圍觀,保全發現後及時制止並勸離,但仍有人不願離開,險些引起衝突。

有一篇文章稱,好奇的國人永遠在圍觀。從貝克漢姆訪滬到蒼井空遊園,從擊斃周克華到城管打死瓜農,好奇的國人幾乎包圍了每一個大事件的現場。緊接著就是:我在現場、我看到了、我跟你講……而來自公安消防的聲音,則不止一次地苦心規勸,遇到火災或者危險品泄漏時千萬不要圍觀,這應成為生活中的安全常識。

行為模式

圓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從圓心到圓上的各點的距離相同,也就是說,圍觀的時候,被圍觀者到圍觀者所在的這個圓上的距離都相等,這樣就達成了一種均衡的狀態,人們離被圍觀者的距離相同,既共同有了安全感,同時都達到了同等的視覺效果。想一下,如果人們站的是正方形,站在四邊中間的人(也就是離中心最近的人)他們雖然看得更清楚,但是由於其他人站得更遠些,他們會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不平衡,畢竟這么多人在圍觀,偏偏你站得最靠前,也有可能受到被圍觀者的傷害,所以他會往後退,找到一個平衡的位置;同樣四個點的人離得最遠,他們也想看得更清楚,會向里靠,最終形成圓。

此外,由於被圍觀者處在圓心的位置,因此承受著較大的壓力,使得圍觀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圍困”。當不明真相的民眾久久不願散去時,會招致更多的圍觀者。被圍觀者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想要逃走卻難以突破層層包圍。憤怒而克制的圍觀者,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從未停止過尋找下一個圍觀對象,並通過這種方式逐漸地改變著中國。

造成原因

造成這種“中國式圍觀”的原因,,除了當年魯迅筆下所諷刺的“看客心理”,同時還有一些人強烈的“從眾心理”。而類似這樣的“中國式圍觀”,又何止是圍觀火災呢?發生交通事故,有人圍觀;街頭打架鬥毆,有人圍觀;有人因為想不開跳樓輕生,也有人圍觀。可以說凡是有突發事故發生的地方,就有“中國式圍觀”的存在,這幾乎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中國式圍觀”的主要緣由,乃是“看熱鬧不嫌事大”,而,圖個稀奇,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狀態之下的下意識行為。對於這樣的圍觀者,法律上不能把他們怎么著,道德上也無法給予嚴厲的譴責。但是,“中國式圍觀”終究不是啥值得自豪的光彩事情,它反映出的,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群體性的文明瑕疵,無論如何是不值得提倡和鼓勵的。

產生隱患

中國式圍觀中國式圍觀

“中國式圍觀”儘管人們也深知,這確鑿可歸為一種文明陋習,因為,即便你圍觀的不是火災或危險品泄露等高危事件,動輒如此的話,也極易造成道路堵塞,引發交通事故。而到了消防出警現場,“中國式圍觀”的隱患就更大了。兩年前,浙江嵊州市一企業的氨氣儲罐發生氨氣泄漏,並迅速向附近車間擴散,嚴重危及該單位職工的安全。讓人吃驚的是,附近很多不知情的村民還陸續趕來看熱鬧,幸好消防官兵及時趕到疏散了人群。

的確,層出不窮的“中國式圍觀”警醒我們,不圍觀危險事故應成為安全常識。特別是在那些火災現場,不明就裡地熱衷“抵近”圍觀和拍照,不但是置自身的安危於不顧,同時也必然會影響專業人員的展開救援。這裡有個例子,2013年3月,浙江某地一位於市中心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發生火災,過火面積不足3平方米,竟迅速引來上千市民佇立圍觀,而消防隊員在忙於滅火的同時,還得花費諸多口舌來疏散周圍民眾。

主要影響

“中國式圍觀”既是文明陋習,更是消防隱患。同時又不得不說,這種成人世界習慣性、多發性的言傳身教,豈會不潛移默化地“毀”人不倦,漸漸讓他們的孩子也以為“熱鬧好瞧,圍觀正常”。如此上行下效、代代相傳,“中國式圍觀”怕是只會基因難消、後繼有人了。而顯然,這樣的陋習更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哪天運氣不好,就可能釀成以生命為代價的慘痛教訓。

解決方法

中國人的文明素質、安全意識的教育,也應像交警查酒駕、公車斑馬線讓行人那樣,必須形式多樣且監督有力地貫徹落實。這當中,以後各個場合的消防安全教育,要次次講到“圍觀之害”,同時在其他教育活動中,更應多多警醒不圍觀危險事故的常識和道德。

社會評價

“中國式圍觀”是社會的一顆毒瘤,體現出的是一個社會群體性的文明瑕疵。透過“中國式圍觀”,看見的不僅是看客的醜陋,更是社會道德之堤的崩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