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寒山寺

明朝天啟四年,楊軍的夫人朱氏從蘇州駕著小船到崇明削髮為尼,法名顛修,建寺名寒山寺。寒山寺及塔應毀於1367年朱元璋對張士誠最後攻擊中。

基本信息

簡介

寒山寺座落於上海市崇明城內東門路21號。寒山寺的歷史,

寒山寺寒山寺

可以追溯到明朝天啟四年,楊軍的夫人朱氏從蘇州駕著小船到崇明削髮為尼,法名顛修,建寺名寒山寺,寺中供寒山、拾得二像。原寒山寺北至護城河(現崇明中學馬路),南至人民路,西至護城河沿界(農業大樓),東至舊大校場(現向明農機廠),共有鴛鴦宅寺房32間,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  
崇明寒山寺蘇州寒山寺除了在寺名和供奉上相同外,他們的鐘聲相傳有“瀛洲東門寒山寺,夜半鐘聲迎客船”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爭相妍美的詩句。
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黃牆之內,青煙繚繞,明燭高照,念佛之聲不絕於耳,每到佛期,前來拜佛之人更是絡繹不絕。

歷史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十里楓橋西南不遠處。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舊臨官道今屬江蘇蘇州金閶區楓橋鎮。寒山寺相傳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2-509)其經始年月不詳。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寒山寺寒山寺

考佛寺建築,昔以佛塔為主體,至隋唐漸以佛殿為中心,置塔殿後,或雲置寺廟之後。塔,唐時譯作窣堵坡或塔婆,實為古代印度之墳墓,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其後則為佛教徒崇拜之對象。我國佛塔具分有五,即木塔(或稱樓閣型塔)、墓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概分為二,即佛塔與祖師塔。我國雖有不少佛寺以塔名者,如七塔寺、白塔寺、雙塔寺等,但未有以塔院名者。所謂塔院類多為祖師塔,屬於某一佛寺,如虎丘之紹隆塔則屬於虎丘海涌寺,以此證知,所謂"妙利普明塔院"即或有之,亦非獨立佛寺,當系普明祖師之骨塔也。一般祖師塔,僅在其墓上用磚砌或石雕一類似佛塔之建築物,以為標誌而已,或在其旁建築簡易僧舍,供人照應香火。俗稱為塔院者,即指此類建築物。
普明者,實即智凱高弟普明禪師。禎明元年(587)陳主策迎智者出都,從往金陵,居光宅寺,俄而陳亡,智者即上江州廬山東林寺,明(普明)於陶侃(所建)瑞象閣行觀音懺法見一僧云:所謂"法宗",未為嘉名,改為"普明"此名曉朗,照了三世。後又從智者往荊州玉泉寺(智者為荊州人)返天台時,又囑普明鑄造大鐘,運往天台供養。
唐太宗貞觀初(627--649)有詩僧寒山子者,曾"來此縛茆以居",玄宗朝著名禪師僧希遷(700--790)"於此創建伽藍,隧題額曰寒山寺"。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國公王珪因書張繼詩,易封橋為楓橋。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仍稱楓橋寺。

寒山寺寒山寺

元代始復稱寒山寺,元代詩人顧英、湯仲友等詩均題名為寒山寺可資為證。其後明、清、民國、及至人民政權建立,均沿用寒山寺名。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976--983)節度使孫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層),既言重建證知舊曾有塔,或誤認為普明祖師為佛塔,建塔之時未言及寺,證知此時寺尚完好。
元末時,寒山寺及孫承祐重建、法遷重修之佛塔,一併毀於戰火元末時,寒山寺及孫承祐重建、法遷重修之佛塔,一併毀於戰火。據此推知,寒山寺及塔應毀於1367年朱元璋對張士誠最後攻擊中。

盤點上海周邊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