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代表作,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被譽為是他的“最高傑作”,廣受世人的喜愛和歡迎。在這部作品完整的結構、獨具一格的抒情性和鋼琴演奏效果的統一,都體現了他對俄羅斯音樂的嫻熟掌握。這首曲子除了在構造上的完滿妥善之外,同時還充分發揮了抒情性和鋼琴化的效果,並將這些作了絕佳的統一。

簡介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隨著20世紀的演進而聲名鵲起,他使鋼琴音樂再度輝煌。可這位作曲家在音樂道路上所經受的磨難與他輝煌的今日是成反比的。
自小,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訓練是苦行僧般的:每日6點起床練習,其師不準他以任何藉口改變這個時間表。22歲時,他創作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由格拉祖諾夫執棒首演,反應空前冷落。樂評落井下石,稱他的作品為“現代主義者的廢渣”。這無疑將他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其實,他的作品只不過是當時俄羅斯音樂界兩派之爭的犧牲品罷了。拉赫瑪尼諾夫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我感覺自己好像一個患了中風的人,不能用腦和手。”他情緒低落,完全失去了自信,創作與他似乎永遠絕緣了。
多年過去後,好心人將他推薦給了莫斯科大學的尼古萊·達爾醫師——一位發明以“催眠術”從事精神治療的醫生。這種介乎於天方夜譚的治療方法,給拉赫瑪尼諾夫以極大的幫助,拉赫瑪尼諾夫又可以再度創作了。
幾經波折,1901年的春天,拉赫瑪尼諾夫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帶著他飽經磨難的憂鬱色彩問世了。作品呈現出了多重的色彩以及所表現出的不可遏制的激情與恢宏的交響性,將協奏曲體裁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之光將透過雲層,重見了天日。
為感謝達爾醫師再造之恩,拉赫瑪尼諾夫將此曲題獻給達爾醫師。無怪乎後世音樂評論家羅森菲爾德稱該作品為——“泡在果醬和蜜糖之中的哀傷晚宴”。

結構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
開頭,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鐘聲似的灰暗而沉重的和弦。這段引子相當特別,它儘是一些和弦,由鋼琴獨奏奏出,它的音響從倍弱一直發展到倍強,像喑啞沉悶的鐘聲一般,緩慢均勻而莊嚴,具有號召性的力量,為樂章第一主題的出現充分做好了準備。此和弦增強分解為分散和弦之後,鋼琴以其沸騰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的c小調第一主題。
這時候出現的第一主題,鏇律進行從容不迫,從中可以感到傲然的歡呼、史詩般剛毅的性格、不可戰勝的力量和奮激的熱潮:它有時帶有嚴峻的氣質,有時又像抑鬱的沉思一般。這支鏇律氣息寬廣,開頭的音調有著充足而豐富的發展,但在這裡歌唱性的發揮又完全服從於堅定、權威的節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頌歌和進行曲的色彩,它那巨大的步伐幾乎全部交由樂隊加以體現。
這個主題雖然不是俄羅斯民歌曲直接引用,但它卻深具民族特點,其鏇律與和聲同俄羅斯典禮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繫。
[1:08]經過以大提琴為中心的推移,樂曲速度稍微加快。
[1:56]音樂轉以鋼琴為中心奏快速音群,以全合奏結束第一主題部。
[2:30]這時音樂的色彩逐漸地轉趨明朗,節奏重音也減弱了,隨後,在中提琴的引導之下,充溢著光輝、明朗的抒情性的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也呈現了。
同前一主題一樣,這第二主題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樣可以感覺得到俄羅斯的平原之遼闊,但是性格卻所不同:這裡有抒情的溫柔,有奮激的熱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態,略具東方的色彩。這個主題開始時單獨由鋼琴奏出,接著樂隊才用輕淡柔和的樂句伴隨著它。這一主題充滿了甜美的傷感,被認為是“最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鏇律之一。第二主題的這一抒情形象在這一樂章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甚至統御著整個樂章的發展。
[4:10]呈示部近結束時,第一主題開頭的動機重又出現,但這時顯得平靜而安詳,它同鋼琴聲部的一些典雅的音型詼諧地相對置。速度再快一些後,以鋼琴華彩結束呈示部。
[4:45]由單簧管引導出來的發展部比較簡短,它的力度不停頓地徑直發展著。這裡出現一個新的主題,它的音調顯然是從第二主題派生出來的,而它那清晰明快的節奏又跡近於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同樣具有獨立的作用,也可以叫做第三主題,它成為發展部的基礎。 
[5:10]發展部由木管與中提琴出現第一主題變形,低音弦樂奏導入主題發展出的音型,單簧管與中提琴出現第二主題要素,兩個要素互為追逐,加快速度後鋼琴開始活躍。
在發展部中,鋼琴聲部特別豐富;這裡還常可看到一些襯腔的交織、作為鏇律進行背景的喁喁私語的音型、高音區中尖刺般的音響以及沉重的和弦。
[6:05]音樂從稍帶不安的情緒逐漸轉化為悲壯的激情,並在進入再現部前,以快板達到高潮形成高潮。
[6:47]再現部開始。這時,以弦樂再現第一主題,鋼琴聲部上的第三主題作為對比,同樂隊演奏的第一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具有勝利狂歡的進行曲特點。
[7:17]但是這力度的高潮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這勝利行列的勻整而有力的步調停息下來了,最後只有鋼琴以其柔和的音響結束第一主題的詠唱。
[8:27]第二主題在弦樂震音上,節奏放寬,並改由法國號輕聲奏出,它的音調委婉、感情溫暖。木管也在輕聲地呼應。
[8:55]樂章的尾聲相當擴展,它從第二主題(在樂隊)的簡潔陳述開始,隨後是第三主題(在獨奏鋼琴上),這兩個主題的進行速度放慢,節奏流暢,情調平和,很像一幅帶有淡淡的哀愁色調的風景畫。
[10:30]結尾,鋼琴導入主題發展的音型,第一主題開頭的動機在最後時刻突然爆發出新的力量,才使人又記起第一主題那傲然決斷的形象。

第二樂章

持續的慢板,E大調,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
這一樂章以其明淨的沉思同前一樂章的抒情、激昂和英勇精神相對照,這一樂章在聽者的想像中展示出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畫面,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
[0:00]樂章由帶弱音器的弦樂與單簧管、低音管、圓號的半音階構造序奏始,奏出一些悠緩、流暢的和弦。
[0:31]鋼琴的彈奏出的三連音分散和弦顯得從容不迫。
[0:58]在這種凝神的氣氛背景下,長笛奏出樂章的基本主題,這一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來的。它的音響柔和,氣息十分寬廣。不過,在這裡,它更流暢、更從容,在迷人的溫柔之間融合著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歡樂。它帶有沉思的樂念,與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2:24]單簧管承接,音樂主題移到鋼琴上,由鋼琴對主題進行強調。弦樂隊與其它管樂器成為了應答的對象,單簧管與第一小提琴撥奏出分散和弦。
[4:10]漸激昂,進入發展部。
[4:15]發展部,音樂的性格逐漸地發生了變化,顯得比開始更有了些生氣。鋼琴奏主部主題衍生出的主題,明朗的幻想被熱切、歡樂的激情所代替。自此,獨奏鋼琴的一些活躍的音型躍居第一位,樂隊只出現基本主題的一些回聲,低音管、單簧管、長笛也只奏對比鏇律,像是首輕快詼諧的鋼琴練習曲。
[6:46]發展部的結束,輔之以光輝而有力的華彩樂段。
[8:44]再現部以鋼琴和弦為中心,帶弱音器的優美的弦樂相隨。在樂章的最後一段基本主題的再現有所壓縮,它又喚回了聽者對那沉思的回憶,這種情緒即使在樂章的簡短結尾中仍然沒有減失。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
[0:00]樂曲開始由弦樂導入樂念並發展成全合奏。
[0:20]鋼琴雄糾糾地斬釘截鐵般地奏出節奏明快的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
[1:45]中提琴綿綿地唱出了柔和、流暢,富於寬廣如歌等抒情特點的第二個主題,這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
[2:15]鋼琴重複第二主題。
[3:16]樂隊以撥奏方式的切分音型回想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音型。鋼琴回到原速,第一主題要素變形,變成急板推進,開始第一主題發展成的賦格,在對位中發展。
[3:58]強有力地收束第一主題要素,再現第二主題要素,進入興奮的終結部,第一主題要素做華麗處理後,樂隊以第二主題要素加快速度而結束。
[4:38]樂章的發展部以第一主題為基礎
在這裡,拉赫瑪尼諾夫廣泛揭示這個主題的豐富內涵,包括勇武的毅力、舞蹈的典雅以及詼諧的輕快等等方面,而且幾乎又是“一氣呵成”。它那罕見的力度,則靠始終不減的快速進行、決斷有力的音調和清晰堅定的節奏形成。
[6:01]在樂章的再現部中,作者只讓第一主題稍作顯示面,便由連線段帶入第二主題。
[6:48]像呈示部一樣,這第二主題開頭先由樂隊奏出然後轉遞給鋼琴聲部,它依然保持住那抒情和狂喜的特性。
[7:52]樂隊再次以撥奏方式的切分音型回想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音型。鋼琴回到原速,作第一主題要素變形,變成急板推進,開始第一主題發展成的賦格,在對位中發展。
[8:39]樂章的尾聲十分擴展:在這裡,第一主題重又出現,它由樂隊與木管競奏而出,樂隊與鋼琴也漸次加入,行進逐漸加快,力度不斷增漲,並有了莊嚴歌頌的韻味。伴奏的鋼琴力度也由弱逐漸增強,奏出由華彩、八度音、和弦等鋼琴技巧組成的音流,並以一段華彩樂句作結。
[10:14]小休止後,樂隊和鋼琴都鼓足了全力,奏出第二主題,而在鋼琴提供的強有力的和弦背景中,這一主題已經不再具有原來的抒情色調,成為莊嚴的頌讚或宏偉的頌歌,它有力地肯定了這首協奏曲基本的樂觀主義思想
[11:08]最後,整個作品以音響飽滿的和弦樂句構成的排山倒海的狂潮結束全曲。

風格

也許是因為拉氏同時身為作曲家與鋼琴家的緣故,或者是由於拉氏那總是深邃的眼神,使他在整個世界的作曲家行列里顯得著實不同,他的眼中所暗含的那種異樣的感覺,我們似乎可以從他的音樂亦或他的神情、他的生活等許許多多方面即可知曉。

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之總體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為何人們給予他雙重的稱號?而同時這兩種稱號似乎又成為他日後在音樂界立足的“通行證”,或許這會給他帶來許多的金錢、榮譽,但這似乎並沒有成為他炫耀自己的資本,而成為了他繼續激勵自己進步的動力。
有人以“繼承性與民族性”、“個性化”、“悲劇的多元化”三點特徵來概括拉氏音樂的總體風格,在筆者看來,不無道理,但似乎在此,我們也沒有必要分析上述三點特徵的含義何在,因為它代表著對於拉氏音樂風格的總體評價的其中一種;也有人以“悲情俄羅斯”這樣簡單的五個字來概括,這樣五個簡單的文字似乎從某種意義上講比上面所提到的三個特徵簡單了許多甚至濃縮了許多,但是它卻在許多方面綜合了上面三個特徵,例如上面的“繼承性與民族性”一點: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個極為愛國的作曲家,雖曾因為許多原因移民他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大量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到這一點。
我們並不否認拉氏的音樂具備鮮明的“民族性”,拉赫瑪尼諾夫屬於俄羅斯、屬於發展了幾百年的俄羅斯音樂文化,同時,我們也可以說,拉氏將俄羅斯音樂的風範、俄羅斯音樂的精神引向了今天,並且,由於他和許多俄羅斯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使俄羅斯音樂深入人心;我們也不能否認,拉氏的音樂充滿著強烈的“悲劇性”特徵,諸如《死亡之舞》、《第二交響曲》、《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等各類作品中,使我們能夠感到的是一種深藏不露、暗含其中的哀傷情緒,我們亦可以認為那是拉氏對於自己、對於社會、對於國家的失望。而實際上,我們確實無法、也根本沒有資格為拉氏的音樂風格做各種各樣的定位,因為他的音樂和他的人一樣,讓人難以理解,我們所需要做的也只能是靜靜地聆聽拉氏的音樂和他音樂中那些憂鬱的碎片了。

創作背景與特徵

如果將拉氏所有的作品都列舉於此,限於篇幅問題,似乎在此已經沒有必要了,但是必須說明的是《第二鋼琴協奏曲》似乎是能夠使我們引起注意的作品之一,人們一直都在猜測或者通過各種形式考證作品的創作動機或者創作意圖到底來源於何方?並且從本文的寫作意圖來看,勢必應當說明其創作背景,哪怕是一些已經被人們認為是老生常談。
《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開始於1899年,這一年剛好是拉氏從英國回國之後,在英國期間,他被邀請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並親自指揮演奏了他的管弦樂幻想曲《懸崖》,在此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拉氏開始構思並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並在1899年到1901年這三年時間裡完成了這部宏篇巨著的寫作。我們可以在此對本部作品的音樂性格、音樂思維等諸多方面先做一個綜述,的確,作為音樂歷史上不可忽視和不可遺忘的作曲家和作品,各種人從各種方面對這部協奏曲進行過多方面的評價,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綜合了李斯特的強烈的鋼琴風格傳統以及格林卡以來的俄羅斯傳統音樂中具有廣泛詠唱性和質樸的情緒表現力……”,這段文字從音樂風格角度概括了這部協奏曲的總體風格特徵,並且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拉氏在音樂上的“繼承性”特徵;又如“……此時正值俄國革命前夕,整個俄國正處於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之下,好似一座監獄,許多知識分子對現實深感不滿和苦悶。拉赫瑪尼諾夫的早期作品就反映了當時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困惑、絕望、看不到出路的憂鬱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和尋求個人精神上的寄託。在他的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調抒發他內心的憂鬱與悲傷,另一方面也通過氣勢磅礴的高潮來表達他滿腔的激憤”,這段文字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拉氏在這一創作階段作品的主要風格和創作特徵上總結了“協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氣質;另有一些文論中將全曲的風格定位於“浪漫俄羅斯經典憂傷風格”。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