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

《音樂會》

《音樂會》又名《音樂廳》,是Radu Mihaileanu導演,梅拉尼•羅蘭和瓦列里•巴林諾等主演的喜劇影片。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音樂會》《音樂會》

雖然夢想被剝奪,但並不意味著就再也沒有做夢的權力……安德烈·菲立波夫(阿列克謝·古斯托夫飾)被盛讚為音樂天才,曾經當過俄國最偉大的交響樂團“波修瓦”的著名的樂隊指揮,如今,他已經50歲了,仍然沒有離開那裡,只不過身份卻變成了一位清潔工。

在那段異常動盪的歲月里,同時也是安德烈的聲名最為鼎盛的時候,他因為拒絕驅逐樂團里的猶太樂手,更何況裡面還有一個是他最好的朋友——沙查·格勞斯曼(迪米特里·納扎羅夫飾),而被解僱。一下子變成了“人民的敵人”的安德烈陷入了消沉與沮喪當中,還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現在的經理是那種觀念老舊且喜歡打官腔的人,他一直承諾“很快”就把樂團還給安德烈,其實是為了更加徹底地愚弄他、羞辱他而已,對於他來說,屬於安德烈的時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能讓他在這裡做清潔工,本身

《音樂會》《音樂會》
就是自己仁慈的“恩賜”了。

後來,安德烈在無意之中發現了一份傳真,那是一張邀請函,來自於法國巴黎最大的普萊耶音樂廳,他們要求“波修瓦”在兩周之內給予回復,如今時間已經剩下不多了,如果再沒有訊息,替代他們的將會是被當成備選的舊金山交響樂團。看到傳真之後,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個瘋狂的計畫,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樂夥伴重新聚攏起來——被樂團流放之後,他們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群混雜在莫斯科街頭的最普通的人,有計程車司機、搬運工、跳蚤市場的地攤攤主或色情電影的配音演員……做的都是一些僅能勉強維持生活的底層工作。

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決定頂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因為他們要向命運做出最後的反抗與掙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開復仇……他們到底能不能成功呢?

幕後花絮

騙局贏回尊重

《音樂會》《音樂會》

《音樂會》是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比利時4國的合拍片,由來自於羅馬尼亞的電影人拉杜·米哈伊拉努(RaduMihaileanu)執導,他同時還負責安排並設計了一些特定的故事情節……最開始的時候,米哈伊拉努是從一位製片人那裡知道了這部影片的一些簡單的信息的,他回憶道:“我記得對方當時只是給我提供了一個故事大綱,他對我說這個劇本是由兩位年輕的編劇寫的,大體的內容講述的是一個假冒的‘波修瓦’交響樂團來到巴黎演出——我非常地喜歡這個很戲劇衝擊力的故事前提,但是覺得剩下的部分就有點差強人意了,所以我徵詢這位製片人的意見,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以此為開始寫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影劇本,讓我感到很興奮的是,他同意了。”

在得到了初步的許可之後,拉杜·米哈伊拉努馬上和他的編劇搭檔阿雷恩-米切爾·布蘭克(Alain-MichelBlanc)去俄國待了兩個星期的時間,米哈伊拉努說:“我們之所以選擇去俄國,就是為了在那裡體驗一下生活,見識這個國家整體的風土人情,然後獲得相應的創作靈感,繼而豐富和完善劇本中的人物和線索。在擁有了親身的體驗之後,我們將腦子裡由此萌生出來的對話、場景和想法組合成了一些具體的內容和情節,全部融入到了故事當中,推動著它向一個全新的層面和方向發展著。”

事實上,就這樣一部影片來說,拉杜·米哈伊拉努最開始想像的是找一些來自於美國的演員,然後用英語對白進行拍攝,不過命運似乎早已經做好了相應的安排,米哈伊拉努承認道:“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劇本使用的最原始的語言,即法語和俄語,在這個基礎上,由我、阿雷恩-米切爾·布蘭克和馬修·羅賓斯(MatthewRobbins)組成的一個全新的編劇三人組,也讓整體的故事結構更加地緊湊、流暢。”

就《音樂會》所關注的話題來說,為了得到“正確的結果”而不得已實施的騙局,再一次成為了被討論的焦點,而拉杜·米哈伊拉努對此顯然並不感到陌生,他表示:“我毫不費力地就將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與自身的生活聯繫到了一起,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是,其實是我的父親曾經有過真實的經歷——他原來的名字叫布克曼,然而在戰爭期間,他為了活命卻不得不改名換姓,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在納粹製造的恐怖之下明哲保身,所以我現在才會姓米哈伊拉努。即使在我看來,父親做出的是非常正確且別無選擇的決定,但有的時候我還是能夠感受到兩個身份在自己身體裡所產生的碰撞和衝突。而且,我還發現一個讓人頗感無奈的情況,那就是不管是在法國還是羅馬尼亞,我都被人當成是外國人,這也讓我著實苦惱了很久。不過,現在我卻將此看成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優勢,而且我很高興自己能夠擁有這樣一個既可以當內部人也可以變成局外人的自由身份,這也是為什麼我作品中的人物開始的時候總是要假裝成某個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人的原因,就為了釋放自己然後與別人建立溝通的橋樑。”

影片從一開始,就以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觀點介紹了裡面人物所處的背景和當前的狀況,拉杜·米哈伊拉努解釋道:“當我和阿雷恩-米切爾·布蘭克在俄羅斯的時候,每個周日的早上都會被發生在莫斯科的奇妙景象所深深地吸引,我們一致認為這完全可以概括全新的俄國社會體系所存在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論點:一邊是懷舊派,另一邊則是革新派,還有在中間搖擺不定且完全迷失了自我的中立派,我覺得這樣的畫面讓人覺得悲哀的同時又十分好笑,形成了一種非常強烈的道德反差。”

最終和諧鏇律

通過“音樂會”這一帶有隱晦的暗示的故事載體,影片真正想要討論的其實是個人與團體之間的基本關係,編劇兼導演拉杜·米哈伊拉努說:“我在後期混音製作的過程中,還發現音樂會的曲目選擇上,也存在著類似的隱喻,比如說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算是對整個故事做出了一個滿含深意的結論……對於我來說,《音樂會》的焦點仍然停留在探討個人與社區的關係上,而這也將我們帶回到目前社會不斷泛濫的各種危機當中。我們觀察並檢驗我們現在已經觸碰到的最終的個人主義,與整個世界的前進的步調是多么地不一致——那種感覺就好像他們在回歸社會的時候,願意只保留個人的基本權益,以此來顯得更加地團結一些。然後我發現如果小提琴和管弦樂無法互相補充的話,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就不可能這么悅耳動聽,所有的音樂符號都是由內部連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體系。我們目前所面對的危機,以一種猛烈的方式對此進行了展示,存在於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聯繫必須要足夠強大,才能找到最終的和諧,我們不得不嘗試著以一種完全一致的步調前進或發展。”

拉杜·米哈伊拉努提到的所謂的“和諧”,也存在於俄國人、吉普賽人和法國人之間的互相交流,而且他們是在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米哈伊拉努認為:“不同國家的人之間,就屬於跨文化的交流了。在一個社會體系當中,包括法國在內,混合著眾多文化,同時又連線著不同的遷移潮流,無所不在而且資源豐富,當然也存在著很多難點——這也不過是整個世界的現狀而已,相信未來還會更複雜一些的。而這恰好體現出了《音樂會》一直在重複的電影主旨:一群來自於莫斯科的窮困潦倒且沒有前途的人,裡面混雜著俄國人、吉普賽人和猶太人,他們一起抵達巴黎,代表的是東斯拉夫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次遭遇,隨後而至的是笛卡爾哲學,已經是相當地充足了。而且從一開始,製造出來的震動就是極具爆炸性的,包括我在內的來自於東方的‘野蠻人’進入象徵著‘文明世界’的法國,所以這些所謂的‘文明人’似乎非常緊張他們的資產,害怕這些外來人不會遵守他們詳細定義的規則……發展到最後,儘管影片中的故事是完全虛構出來的,這次遭遇卻仍然綻放出了美麗和光明,而‘音樂會’就代表著這次文化碰撞所衍生出來的最終的和諧鏇律。”

影片中的安德烈·菲立波夫不斷地提到“最終的和諧”,在拉杜·米哈伊拉努的想像力里自然也有著非常明確的定義,他表示:“在我看來,這是在受到了社會的排擠和驅逐之後,《音樂會》里所有的俄國角色所熱切渴望和追求的……事實上,就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因為生活而受到損傷,然後將傷口小心地隱藏起來。在經受了徹底的打擊之後,想要重新站起來,真的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而這正好是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嘗試做的事情——首先,他們要重新獲得自信心,然後努力地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再一次成為自己心目中有價值的人。所有的人都是為了再一次找到‘最終的和諧’,哪怕只能維持一秒鐘,或者是一場音樂會的時間,就為了證明自己仍然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實現夢想並獲得成功。也許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勝利,卻是我們衷心企盼的,但是對於說那些永遠沒機會遭遇類似的悲慘的人,他們還有做夢的能力嗎?他們想得到屬於自己的‘最終的和諧’嗎?他們還會如此地具有機動性和流動性嗎?這些都是我們藉助影片傳達給觀眾的值得深思的問題。”

除了一些很有社會意義的勵志元素,拉杜·米哈伊拉努還賦予了《音樂會》大量的喜劇氣息,他承認道:“事實上,我最喜歡的就是從苦難和困境的角度入手,然後製造出來幽默感,對於我來說,這就好比是一個令人快樂又充滿智慧的電影武器,更像是一種與體育競技很像的精神體會,我喜歡用它來抵禦野蠻和死亡——代表著悲劇的兩面性。影片中最具影響力的幽默體現在來自於30年前的傷害所造成的一個傷口,人們受到羞辱且被流放,他們不得不通過一種很有喜感的手段,重新站起來,找回屬於他們的尊嚴。正是因為如此,影片中的幾位主角在經歷了一些痛苦之後,超越了自我,再次找到了實現夢想的勇氣和力量,我想說的是,這是對生存下去的意願和能量最美好的表達方式。”

除此之外,拉杜·米哈伊拉努還將製造幽默氛圍的焦點聚集在了俄國人與法國人的相遇上,他解釋道:“即使是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裡,我們的俄國主角們的地位也是非常地卑微的,都是一些街頭的邊緣人物。所以當他們抵達法國之後,所造成的強烈反差就更加地驚人且顯著了,衝撞的火花直接刺激著每一個人的神經——我從中看到的卻是耐人尋味的趣味性,而且我還希望能夠為畫面製造出一些充滿著異域風情的色彩,那種感覺就好像是這幾個初來乍到的俄國人置身於一個單調、沉悶的空間裡,然後遠遠地注視著法國這個繁華的社會環境。”

主演簡介

梅拉尼·羅蘭梅拉尼·羅蘭

梅拉尼·羅蘭

女,生於1983年2月21日,法國巴黎

星座:雙魚座

1983年生在法國巴黎,梅拉尼·羅蘭的母親是位芭蕾老師,父親是為演員。雖然生長在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裡,但她直到1998年才正式開始演藝生涯。那年她跟朋友一起參觀《美麗新世界》劇組(朋友的爸爸是劇組一員),給著名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推薦她在其下一部電影《偷情橋》中扮演一個角色,這個角色不大,但使得梅拉尼對表演產生了濃厚興趣。次年她出演了電視電影《夜路》,再就與路易斯·加瑞爾合作了《這是我的身體》,該片在坎城電影上受到好評,並收穫十項愷撒獎提名。同一年,梅拉尼通過了法國中學畢業考試,繼續追求其在電影事業上的發展。

接著,她在幾部取得了巨大票房成績的電影中扮演配角,包括廣受觀眾喜愛的《我心遺忘的節奏》。導演菲利普·里奧雷看了該片後留下深刻印象,決定讓她扮演《我會好起來》中的女主角Elise'Lili'Tellier。由於片中的出色表演,06年她在PrixRomySchneider獲了獎,並在07年凱撒獎上獲得“最具前途女演員”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