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嘆生死》

《詠嘆生死》

《詠嘆生死》是浙江文藝出版社是 2010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摩司·奧茲,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以色列作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外文書名:RhymingLifeandDeath
叢書名:經典印象譯
精裝:13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533929500,9787533929503
條形碼:9787533929503
商品尺寸:19x13.6x1.6cm
商品重量:240g
ASIN:B0039R5BOQ

內容簡介

詠嘆生死(精裝)》內容簡介:雖然奧茲的身份具有濃厚的真正色彩,但我們在他的虛構作品中,卻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生硬的政治性,我們能感受到的,只有他對愛(以及愛所投下的陰影)最細膩、最微妙、最動人的描繪。它們宛如陽光下隨風搖曳的一地樹影,美麗、憂傷,而又神秘。

編輯推薦

《詠嘆生死(精裝)》:背負著古老的希伯來文化傳統,用《我的米海爾》《愛與黑暗的故事》登上了今日世界文壇的巔峰
阿摩司·奧茲,來自耶路撒冷的文學大師,諾貝爾文學獎最熱門大選。

媒體推薦

手法純熟,細節離奇,環環相扣的人物刻畫極具大師風範;一個關於性與死亡主題的寓言;一種介於J.M.庫切和米蘭·昆德拉小說世界之間的創作風格。
——《衛報》
阿摩司·奧茲為我們全面打開了通向以色列人的世界、通向以色列人心靈、通向以色列人的現實處境的門和窗戶,讓我們看到了以色列人民的生存圖景和生命體驗,他們的悲歡與歌哭,他們心靈的焦躁與安寧,他們日常生活的煩惱和歡喜,他們精神和宗教世界裡的苦悶和欣悅,他們尋找心靈家園和文化故鄉的鄉愁。
——邱華棟

作者簡介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奧茲(Oz.Amos)譯者:鍾志清
阿摩司·奧茲(1939-),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以色列作家。希伯來大學文學與哲學學士、牛津大學碩士和特拉維夫大學名譽博士。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的米海爾》、《愛與黑暗的故事》、《詠嘆生死》等。作品被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並獲多項重大文學獎,包括“歌德文化獎”和2007年度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頭號熱門人選。奧茲的作品極其細膩優美,常常將歷史事件隱藏在對個人遭遇的描繪中,從非常人性化的視角探索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悲劇衝突。他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政論家,曾提出建立“兩個國家”的辦法來解決以巴紛爭,並因此受到矚目和尊重。

目錄

詠嘆生死
人物表
譯後記
後記
阿摩司·奧茲應該說是時至目前中國學術界、創作界和新聞界最為熟悉的以色列希伯來語作家。奧茲在1939年生於耶路撒冷,父母分別來自前蘇聯的敖德薩(而今屬於烏克蘭)和波蘭的羅夫諾,因此他自幼受家庭影響,接受了大量歐洲文化和希伯來傳統文化的薰陶,而後又接受了以色列本土文化的教育,文化底蘊深厚。奧茲十二歲那年,母親因對現實生活極度失望,自殺身亡,對奧茲的心靈產生了極度震撼,也對他整個人生和創作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十四歲那年,奧茲反叛家庭,到胡爾達基布茲(即以色列頗有原始共產主義色彩的集體農莊)居住並務農,後來受基布茲派遣,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攻讀哲學與文學,獲得學士學位,爾後回到基布茲任教,並開始文學創作生涯。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奧茲發表了《何去何從》(1966)、《我的米海爾》(1968)、《黑匣子》(1987)、《了解女人》(1989)、《莫稱之為夜晚》(1994)、《一樣的海》(1998)、《愛與黑暗的故事》(2002)等十二部長篇小說,《胡狼嗥叫的地方》(1965)、《鄉村生活圖景》(2009)等四個中短篇小說集,《在以色列國土上》(1983)、《以色列、巴勒斯坦與和平》(1994)等多部政論、隨筆集和兒童文學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曾獲多種文學獎,包括法國“費米娜獎”、德國“歌德文化獎”、“以色列國家文學獎”、西語世界最有影響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並多次被提名角逐諾貝爾文學獎,是目前最有國際影響的希伯來語作家。
奧茲一向主張,對於作家來說,“你身在哪裡,哪裡就是世界中心”。作為20世紀60年代崛起於以色列文壇的“新浪潮”作家的傑出代表,奧茲把筆鋒伸進玄妙莫測、富有神秘色彩的家庭生活,善於從日常生活里捕捉意義,引導讀者一步步向以色列家庭生活核心切近。又以家庭為窺視口,展示以色列人特有的社會風貌與世俗人情,揭示當代以色列生活的本真和猶太人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和生存挑戰。其文本背景多置於富有歷史感的古城耶路撒冷和風格獨特的基布茲,形成典型而突出的以色列特色。此外,奧茲某些小說的敘事背景還擴展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和希特勒統治時期的歐洲,描繪猶太民族的歷史體驗,以及猶太人對歐洲那種求之不得的愛戀。他善於對主人公內在的心靈世界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展示個人與社會、性慾與政治、夢幻與現實、善良與邪惡的衝突。

文摘

於是作家將坐在離舒尼亞紹爾社區活動中心大樓三四條街遠的一個小咖啡館裡,文學之夜即將在社區活動中心大樓舉行。咖啡館裡顯得低矮、陰鬱、令人窒息,因此眼下正適合他。他將坐在這裡,試圖集中思考這些問題(他總是會比約定的時間晚到半個小時,或四十分鐘,他總是會找事情做,消磨時間)。一個身穿短裙、乳峰高聳、略顯疲倦的女侍者擦抹著他茶桌上的桌布:但即使她已經擦過,福米加塑膠貼面還是有點發黏。也許桌布本身就不乾淨?
與此同時,作家眼看著她的大腿:那雙腿既勻稱又嫵媚,只是踝關節有點厚。之後他偷偷看了一眼她的面龐:那是一張討人喜歡的快樂面龐,兩道眉毛聚攏到了一起,頭髮用一根紅色的橡皮筋繫到了腦後。作家聞到了汗味兒和肥皂味兒,疲倦女人的氣味兒。他可以透過短裙得知她內褲的輪廓。他的雙眼凝視著那隱約可見的形狀:左半邊臀部似乎有點不勻稱,這令他激動不已。她注意到他的目光在她腿上、臀部、腰部來回打量,臉上露出慍怒與乞求:行行好,放過我吧。
因此,作家彬彬有禮地轉移了視線,點了炒雞蛋、沙拉加麵包卷和一杯咖啡,從衣兜里抽出一根香菸,夾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間,沒有點燃,左手托腮:十足的文化人神態,沒有引起女侍者的注目,因為她已經轉動著平底鞋的鞋跟,消失在隔牆後面。
在等炒雞蛋時,作家想像著女侍者的初戀(他決定管她叫莉吉):莉吉年僅十六歲時,愛上了本奈-耶胡達足球隊的替補守門員查理。那天細雨霏霏,查理開著他的藍旗亞轎車,出現在她上班的一家美容院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她帶到埃拉特的一家酒店(他的一個叔叔是酒店的主人之一)度了三天假。在埃拉特,查理甚至給她買了一件非常搶眼的晚禮服,就像希臘女歌星穿的晚禮服,上麵點綴著銀光閃閃的裝飾片,任何東西應有盡有,然而兩個星期後他就把她給甩了,而後又來到了同一家酒店,這一次是跟一個水上選美比賽中的亞軍。莉吉在接下來的八年中,又經歷了四個男人,但一直夢想著他會回來:他會上演這樣的一幕,似乎很生她的氣,非常可怕,危險,好像他就要發瘋,她有時非常驚恐,然而突然之間,他的情緒舒緩起來,會原諒她,像個孩子那樣快樂地摟抱她,管她叫咕咕歌,親吻她的脖頸,用他溫暖的呼吸輕輕觸動她,用他的鼻子輕輕撥開她的嘴唇,就像這樣,而後一股暖意,如同蜂蜜,蔓延到她的全身,而後他突然把她拋向空中,很用力,就像拋一個枕頭,直至她直喊娘,但他總是在最後一刻抓住她,抱住她,所以她摔不著。他喜歡用舌尖緩慢而長時間地輕輕觸動她耳朵後面、耳朵裡面、脖子後面長有纖細毛髮的地方,直至那種感覺像蜂蜜一樣再次蔓延她的全身。查理從來沒觸犯過她,也從來沒有傷害過她。他是第一位教會她一些東西的男人:比如慢慢起舞、穿超短三點式泳衣、光著身子臉朝下曬太陽、胡思亂想,鑲綠色寶石耳墜以便襯托她的臉龐和脖子。
可是那之後他被迫歸還藍旗亞轎車,骨折了的胳膊上打著石膏繃帶,他又去了埃拉特,可這次是和另外一個姑娘,露茜,她險些贏得了水上選美冠軍。離開之前,他對莉吉說,你瞧,咕咕歌,我真的真的抱歉,但請你理解我。露茜出現在你之前,我和露茜並沒有真的分手,我們只是發生了一點口角,不知怎么搞的我們有陣子沒見面了,可是現在我們又重歸於好,等等,露茜讓我轉告你她真的不生你的氣,沒什麼難過的,你會看到,咕咕歌,過一陣子,你就會慢慢從我們的事情中平靜下來,你會找到更適合你的人,因為實際上,你應該找個更好的人,你應該找個最好的人。最重要的,咕咕歌,你和我只是對對方有好感,對嗎?
最後,莉吉把那件銀光閃閃的晚禮服送給了某位表姐妹,把三點式泳衣放到了抽屜最裡面,針線包的後面,而後就把它遺忘在那裡了:男人們管不住自己,他們生來如此,但在她看來,女人們也好不到哪兒去,因此,愛情這種事幾乎總以這種或那種壞結果告終。
查理並沒有在本奈-耶胡達球隊長期踢球。現在他成了家,有三個孩子,在霍隆有家工廠,製造太陽能熱水器,據說他甚至把熱水器大批量出口到占領地和賽普勒斯。兩腿瘦骨嶙峋的露茜呢?她最後的結局又怎么樣啦?查理利用了她之後也把她給甩了嗎?如果我有她的地址,或者電話,如果我有勇氣,就會去找她。我們兩人一起喝咖啡。聊天,我們兩人甚至可以成為朋友?奇怪的是,我現在怎么一點也不在乎他了,但確實有點在乎她。我從來就不會想到他,即使懷著蔑視,但確實有時會想到她:也許因為現在她變得有點像我了?他在床上也叫她咕咕歌嗎?他也是笑著在她雙唇之間挪動鼻尖嗎?他是否慢慢地、輕輕地用她的手向她展示她身體的樣子嗎?如果我能找到她,我們也許可以說說這些,我們或許會慢慢成為朋友。
男女之間確實不存在友誼:如果他們之間起電,那么就不會產生友誼。如果他們之間不起電,那么他們之間就什麼也沒有。但是兩個女人之間就不同了,尤其是均處在從男人那裡接受了痛苦與失望的兩個女人,尤為重要的是因為同一個男人而遭受痛苦的兩個女人——也許我有朝一日應該努力找找那個露茜?
附近的一張桌子旁,坐著兩個男人,都五十多歲了。他們都顯得不慌不忙。兩人中為主的那個體格健壯,完全謝了頂,像電影中的黑幫親信。塊頭較小的那個顯得陳腐,連衣服都是舊兮兮的,他舉止躁動,表情中多少有點羨慕或同情,沒有絲毫歧視。作家點燃一支煙,認定這個人一定是某類代理商,也許是推銷吹風機的。作家把老闆叫列昂先生,而把那個諂媚者叫做施羅莫·霍基。他們好像在泛泛探討關於成功的問題。
黑幫親信說,“除此之外,你這輩子沒什麼可做的了。”
“我百分之百認同,”他那個隨從說,“我絕對不會反對你,但是你一定要相信,人這一輩子不能光顧了吃喝。人需要擁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就像我們在猶太教中所說的那樣。一種上好的靈魂。”
“你呀,”老闆冷漠而略帶厭惡地說,“總是那么不著邊際。總是從空氣中,從雲彩里拽出東西。要是你從現實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例子,就會把自己解釋得更好啦。”
“好啊,可以,幹嗎不,比如說,那個過去給伊斯拉泰克斯(Isratex)工作的傢伙哈扎姆,歐法迪亞·哈扎姆。你記得他吧,那個兩年前中彩得了五十萬的人,後來他離婚了,日子過得一塌糊塗,搬家,開始投資,誰來借錢都給,不用擔保,加入了某個黨派,施計做了個部門首領,日子過得像國王一樣。甚至像君主。最後,他得了肝癌,被送到以希洛夫醫院,病入膏肓了。”
列昂先生皺起眉頭,帶著不耐煩的腔調說:“當然。歐法迪亞·哈扎姆。我參加過他兒子的婚禮。我本人正好非常熟悉歐法迪亞·哈扎姆的情況。他恣意花錢,既有正當理由,又過得快樂,他每天開著藍旗亞和金髮碧眼的俄國姑娘在城裡兜風,他總是在尋找投資者、企業家、擔保人、資助來源、合作夥伴。可憐的傢伙。可你知道什麼?我們探討這個題目時,你最好別提他:你舉他這個例子並不好。癌症,朋友,不是因為壞習慣才得的。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得癌症或是因為髒,或是因為緊張。”
作家把差不多一半的炒雞蛋剩在盤子裡。他喝兩小口咖啡,覺得有股燒洋蔥和人造奶油的味道。他看了一眼自己的手錶,而後,付了錢,微笑著向找給他零錢的莉吉致謝,他把小費藏在茶托底下。這一次他小心翼翼地不去看著她離開,不過確實朝她的後背和臀部投去欣賞的、依依惜別的一瞥。他可以透過她的裙子看出她短襯褲的左半邊比右半邊略高。他控制不住自己不去看她。最後,他起身離開,而後改變主意,下了兩級台階走進沒有窗子的廁所。光線凝滯的燈泡、斑駁的牆皮以及黑暗中飄來的污濁尿臊味兒使他想起觀眾見面會的準備工作還沒做呢,他不知該如何回答觀眾的問題。
從廁所出來時,他看到列昂先生和施羅莫·霍基先生把他們的椅子挪得更近了,並肩坐在那裡,躬身看著筆記本。大塊頭男人一邊沿著一排排數字移動著粗大的拇指,一邊明顯地壓低聲音說話,一遍又一遍地來回搖著腦袋,仿佛想把什麼東西永遠徹底地排除在外,毫無疑問,與此同時,他那位默認的同伴頻頻地點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