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台兒莊》

《血戰台兒莊》

《血戰台兒莊》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反映抗戰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影片,這部集紀實性、文獻性、史詩性風格於一身的作品真實再現了抗日戰爭史中重要的一頁,生動地記錄了國民黨愛國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塑造了一批國民黨高級將領形象。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戰台兒莊》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所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樊籬,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血戰台兒莊》《血戰台兒莊》

台兒莊,是山東南部嶧(yi)縣的一個小市鎮,位於徐州東北,是隴海、津浦兩大鐵路幹線的一個戰略支撐點,也是南北運河的一個咽喉要道。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一起重大中日血戰,那就是著名的“血戰台兒莊”。
在中國抗戰電影史上,《血戰台兒莊》是極具標誌性的一個轉折——它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表現抗日正面戰場的影片,也是80年代“抗戰電影”走向反思的標誌。
1986年,翟俊傑楊光遠導演的《血戰台兒莊》首次填補了這個歷史缺失。這是1938年5月徐州會戰前中國軍隊的一場勝仗,由李宗仁部對南下日軍磯谷師團一次成功的截擊。電影裡中國官兵前仆後繼的英勇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自《血戰台兒莊》首度掀開歷史一角之後,“抗戰電影”創作得到了進一步反思與深化的可能,《屠城血證》《七七事變》《國殤》等影片均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在民族大義面前,國共兩黨精誠合作,誓死捍衛祖國尊嚴和民族主權的歷史史實。

故事梗概

《血戰台兒莊》《血戰台兒莊》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

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占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莊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莊,在這裡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

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占領了台兒莊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莊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莊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莊大戰告捷。

演員表

角色演員 備註

李宗仁 邵宏來 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張自忠 初國梁 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池峰城 江化霖 國民革命軍第31師師長,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王銘章 翟俊傑 國民革命軍122師師長,陸軍少將
蔣介石 趙恆多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
孫連仲 宋廣漢 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湯恩伯 張銘煜 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陸軍中將
白崇禧陳繼銘 國民政府軍委會副總參謀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韓復榘齊春祥 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最後因擅自後退丟失大片城池後被撤職槍決
徐祖貽陳默 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參謀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龐炳勛 李進業 國民革命軍第3軍團軍團長,國民革命軍 陸軍中將
關麟征 馬世祥 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張靜波葛亞明 國軍某部營長,丟失陣地被處死
磯谷廉介董驥 日軍第10師團師團長,中將
板垣征四郎 徐永亮 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大將

岡村次郎 王德純 日軍參謀長,

瀨谷 王少奇 日軍聯隊長
坂本順 朱子錚 日軍聯隊長
國軍老兵 吳喜千 吹笛子的國軍老兵,後炸坦克犧牲
山東老爺爺 茂路 徐州老鄉,撞牆而死
山東大漢 胡榮華 徐州台兒莊 老鄉,組織鄉民抗日,被日軍打死
日軍坦克少將 楊兆全 日軍裝甲兵指揮官,

如何出爐

《血戰台兒莊》《血戰台兒莊》

1984年12月,壯族作曲家楊少毅走馬上任,成為廣西電影製片廠第一副廠長、黨委副書記,主管藝術和生產。楊少毅任職期間,正趕上中國電影處於一個新老交替、生機勃勃的活躍時期,他與文學部主任陳敦德深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堅持的路線,不僅僅是國家命運變化的新起點,也必然成為電影事業發展變化的新起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只搞“小橋流水人家”小家子氣的影片,而是需要生產反映最有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的當代生活和歷史事件的作品。基於以上認識,當陳敦德推薦《血戰台兒莊》這個劇本的時候,楊少毅簡直激動不已,當即表示儘快聯繫作者,爭取早日將劇本轉讓到廠里來,組織人員認真修改,力爭把影片拍攝好。

《血戰台兒莊》的編劇是田軍利和費林軍兩個年輕人,劇本刊登在《八一電影》雜誌上三年之久卻無人問津。1985年3月,陳敦德在北京見到了這兩位編劇,用當時的高價——3000元買走了劇本,並從八一電影製片廠“借”來楊光遠——一位集導演與攝影於一身的著名電影藝術家出任導演。
1985年5月初,兩位作者攜帶劇本第六稿來到南寧。原來的劇本主要寫的是張自忠,經陳敦德提議,把劇本改為了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為主線,並且把寫人物的命運改變為表現整個事件的背景、過程與結果的紀實性風格,按照歷史事實來寫,使影片具有一個宏大的歷史感。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改動。
期間,導演楊光遠還提出了一條後來對影片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見:按時間順序來拍攝影片,以突出歷史的真實性,強調紀實風格,通過生動、感人、真實的事件本身,爆發銀幕的衝擊力量。楊少毅回憶說:“影片中人物從總指揮李宗仁到營長,所有重要角色都是真實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虛構。這在只強調曲折情節的故事片的那個年代是非常罕見的。”
因為“拍這樣的影片不僅經濟上冒風險,政治上恐怕也難通過”。事實確實如此。23年前,即1985年,廣西電影製片廠影片的平均攝製成本才42萬元,而《血戰台兒莊》的攝製成本初步估計至少需要兩三百萬元,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當劇本修改到第十稿時,楊少毅趕到北京,參加由電影局在北京召開的《血戰台兒莊》劇本座談會。楊少毅欣喜地感覺到,這個座談會有著令人鼓舞的力量。於是,廣西廠黨委進行了討論,統一了思想,決定投產。考慮到這部影片是戰爭片,煙火、道具、眾多人物的化裝造型、複雜的外景地以及動用大部隊等,廣西廠還向八一電影製片廠借來22人,其中包括重要的煙火師和化裝造型師,這樣,攝製組成員一下子突增到一二百人。
為投拍《血戰台兒莊》,向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呈報了一份申請無息貸款100萬元的報告。不久,自治區政府即同意將原來借給拍攝電影《百鳥衣》的70萬元,暫時用於拍攝《血戰台兒莊》,並為拍攝外景的車輛解決了汽油指標。
為落實其餘的拍攝經費,楊少毅再一次代表廣西電影製片廠北上,與中影公司談判合資拍攝事宜。隨後,雙方簽訂契約,各出資120萬元。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1986年2月5日,《血戰台兒莊》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前前後後12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2月16日,即大年初六,滿載著攝影器材和各種物資的大小9輛汽車從廣西南寧出發,浩浩蕩蕩地開赴到山東外景地。
1986年7月,《血戰台兒莊》完成所有外景拍攝後,即在北影錄音棚進入後期的台詞錄音工作。此時,正遇上李宗仁之子李幼鄰先生回國探親,攝製組讓他看了正待錄台詞的全部樣片。看片的過程中,他多次感動得流淚。看完之後,他激動地緊緊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的手,連聲說:“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影片順利地通過了!在電影局審查時,一位中央級領導看完影片後,緊緊握住導演楊光遠的手說:“謝謝你拍了這部好影片!”一部電影,居然驚動到了中央高層領導,可見它非同小可的分量了。  

藝術風格

《血戰台兒莊》《血戰台兒莊》

作為中國內地第一部描寫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作戰的電影,《血戰台兒莊》在中國抗戰研究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血戰台兒莊》不單單是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其對藝術的突破以及求實、專業地拍攝戰爭片的特點,都應該成為典範。
《血戰台兒莊》定下了“真實再現”的原則。紀實風格,成為這部在香港公映時創下國產片票房最高紀錄的影片的最大亮點。從總指揮李宗仁到營長,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實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虛構。這在當時強調曲折情節的故事片裡是少見的。
史詩般的主題,油畫般的色彩,《血戰台兒莊》堪稱中國第一部具有巨片意識的軍事題材電影。作為兩國軍隊武力的殘酷爭鬥和兩個民族意志的頑強較量,台兒莊大戰的慘烈程度不容迴避。一個“血”字貫穿全劇,從臨沂之戰、滕縣之戰到台兒莊保衛戰,影片選取的每一個會戰關節,無不是血染的畫面。一動不動幾個小時,不是戰士就拍不了這個鏡頭!這部沒有任何棚內戲、把外景當內景的影片中場面最大的外景,借用800名軍人。
拍戰爭片一定要專業,土一定要真燒焦的那種,鮮紅鮮紅的那種血實際很不真實,其實血應該是黑褐色的,還有繃帶,很多電影上傷員的繃帶雪白雪白的,一點都不真實,在戰場上那種惡劣的環境里,繃帶應該是略有點髒。在軍裝和士兵扮演者的選擇上,一般的灰軍裝,用攝像機拍出來顏色都偏藍,為了讓灰軍裝的顏色‘正’起來,他們找到棗莊一家醬菜廠,用他們泡醬菜的老湯染灰軍裝,這樣的灰軍裝顏色出來就比較像了。挑選士兵不能只用特別年輕的演員,他們比較專業,一看就是士兵的樣子。但是在選擇演日本兵的演員的時候,他們不選那種一看年齡就很小的演員,根據史實,日本兵中有相當多的人已經打了很多年的仗,不少人是30多歲的壯年人,這些日本兵的扮演者我們是從當地煤礦挑選的,挑選那些30多歲的、一張口露黃牙的,這些人才能反映日軍的真實狀況。”
死去的日軍士兵手裡還緊握著妻子的相片,撿起照片的日軍軍官也沉思不語;惟一倖存的孩子在遍野的屍體中孤獨地哭泣;眼睛失明的士兵拿起一朵野花,放在鼻前嗅它的芬芳;戰鬥間隙,中國軍隊的老兵用樹葉吹響了《繡荷包》,悠揚的音樂伴隨著硝煙瀰漫的戰場,其意象的反差動人心魄。是虛構,也是藝術的真實,戲劇性讓歷史由此升華。
導演認為歷史畫應儘量多地尊重歷史的真實,畫中的城牆就是取自台兒莊實地拍攝的真實城牆。畫中城牆上的彈孔也是取自莊內一所民居牆上遺留下來的實景。畫中人物的設計也儘量地接近當年的“真實”。
“台兒莊”主要的立意是要表現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而並非只是把它畫成“台兒莊”,所以畫面中應該有起伏,特別是高大的城頭和殘缺的城牆,能夠暗喻中華民族的脊樑和近百年的滄桑,所以第一點在取景上有所不同。台兒莊戰役空前慘烈,勝利是用無數先烈們的鮮血“填”出來的,所以稱為“血戰”;用“血流成河”的護城河來說明戰爭的慘烈,也突出“血戰”二字。先有了立意,再來取景,所以我這幅畫面中的“城頭”和“護城河”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可能也以此和其他“台兒莊”區別開來。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那個表現“血肉長城”意境的長達4分鐘的鏡頭。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前奏響起三次的同時,畫面進入殘破的城牆一隅:城頭,水邊,日軍丟棄的鐵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屍體鋪成一條血路,中國軍隊的灰色軍裝和侵華日軍的黃色軍裝幾乎斑駁難辨;余火還在燃燒,濃煙還在瀰漫,一面殘缺不全的軍旗,飄揚在城牆的最高點……這部沒有任何棚內戲、“把外景當內景”的影片中場面最大的外景。

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反映國民黨正面抗日戰場的影片,《血戰台兒莊》必將在中國抗戰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為通俗的形式,它必然影響普通的中國人。

作為大陸第一部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重大戰役的影片,《血戰台兒莊》拍攝過程中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為此派出在全軍都響噹噹的優秀部隊參加拍攝,使敵我兩軍拼刺刀的戲,拍得真實動人。在大陸的原國民黨一些黨政軍要人對於影片的拍攝也很是支持。李宗仁秘書程思遠得知拍攝台兒莊戰役時十分興奮,並欣然出任該片顧問。當年參加台兒莊戰役的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也給予了重要指導。

例如,蔣介石形象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銘章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飛去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據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原主任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創作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對城牆、槍炮、爆炸、傷員等情節都是第一次面對——最難的應該是資料,還有就是“氣氛”。畫戰爭題材和其他的創作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細節顯得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氣氛”的把握,整張畫的氣氛是否能感染觀眾,是重中之“重”。兒時的戰爭題材創作情節和愛國主義熱情,支撐了他們創作這幅作品的始終。

觀眾心目中認可的真實是“血雨腥風”,這其實是藝術創作的象徵性表現手段。通過無數的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和繪畫作品,觀眾已經認可了這種誇張後的藝術的“真實”。而這幅“台兒莊”在創作過程中一直是遵循著戰爭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一條路。在“台兒莊”中既保留藝術的主觀表現力,又不失戰爭場面的真實。但作品最終的效果如何,還應該交給觀眾去評判。《血戰台兒莊》,在藝術成就上可謂達到了上世紀80年代軍事影片的高峰。

經典場面

導演楊光遠(右二)向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右三)說戲導演楊光遠(右二)向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右三)說戲

1. 二個仇敵為了國家也同仇敵愾軍閥混戰期間龐炳旭和張自忠互相殘殺。

龐炳旭率部偷襲張,將其一槍打成重傷,後靠張的警衛員拚死將張救出,張僥倖活命,真可謂仇深似海!但是在抗日戰場上為了國家民族,二人同心協力,不計前嫌,沒有私心!

2.川軍好樣的
川軍在戰前由於軍紀壞,戰鬥力差,無人肯要。閻錫山說他們是土匪部隊,連蔣介石也讓他們回四川稱王稱霸。此時白崇禧問李宗仁要不要,李說:沒有無為之兵,只有無為之將。當年諸葛亮還扎草人做疑兵呢,川軍總比草人要強吧。我要了!之後,川軍果然沒有辜負李宗仁,全軍死守藤縣。戰鬥城破以後,輕傷員和日寇拚鬥到死,重傷號們不願做俘虜相擁一起用手榴彈自盡,王師長自己也戰鬥到留盡最後一滴血!川軍沒有丟了川人的臉。

3.軍人的楷模
王銘章師長的追悼會上,號稱軍人之楷模的蔣介石少有的留下眼淚。他的第一句話不是鼓舞也不是讚揚而是感動以後的紀念:我要為王師長在家鄉建立一座大大的墓,讓所有人都永遠記住他。此時,突然日機來襲,空襲警報大響,轟炸聲四起。身邊一個高級軍官趕忙上前說對站在廣場上的蔣介石說:委員長,是不是馬上避一避?蔣介石一把推開那個軍官說:慌什麼!我們身為軍人,要以王師長為榜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不管政治如何,蔣介石面對日機仍然從容不迫的態度也不愧為抗戰軍人之領袖

4.犯人也抗日
日本人打到了台兒莊車站,突然有人向司令官池峰城匯報,發現一個關押重刑犯的地下室。池峰城鑽進地下室對那些曾經罪惡滔天的犯人說:現在外面正在打仗!你們以前的事情就一筆勾銷了!願意跟我池峰城打鬼子的就來吧。頓時,這些還是披著鐐銬的犯人也紛紛叫喊著,拿槍衝出去和日軍血拚,傷亡慘重。鮮血洗清了恥辱,這樣的死發也是死得其所了!他們也是民族的英雄!

5.只剩五個人的一個營
池峰城在激戰中看見四,五個輕重傷員抬著一個人的屍體撤了下來,他攔住問:這是什麼人!一個手指被炸掉三個的輕傷員回答:是我們營長!池峰城看了看死者問:你們營還剩多少人?他們雖然是普通的士兵,但是一個軍長的這個軍禮他們完全有資格受!沒有國軍巨大的犧牲,恐怕當時的每箇中國人都不會有明天!

6.你們都填光了,老子就來填!
集團軍司令孫仲連,日軍炮火猛烈,台兒莊守軍傷亡慘重。孫仲連線到命令以後對部下軍官說:當兵的打光了,你們當官的就去填,你們都填光了,老子就來填!一個集團軍打光為止!絕不後退!

7.面對日軍坦克,
我們沒有平射炮,就靠敢死隊員背著炸藥上。一個年輕的士兵拿著一捆手榴彈要上,一個老兵把他攔住說:小伙子,學著點。 說著把一捆手榴彈捆在身上。之後他對年輕的士兵說:以後清明,記得在我的墳前燒幾個紙錢!說完猛衝上去和坦克同歸於盡。

8.命都不要,還要錢乾什麼!
日本占領了台兒莊的大部分,一個日本軍官洋洋得意的對師團長宣布:大日本帝國皇軍已經占領了台兒莊。如此同時,孫仲連組織敢死隊準備突襲,敢死隊員每個人發給一些大洋。但是敢死隊員們紛紛把大洋扔掉說:我們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乾什麼。留下這些錢給我們蓋個紀念碑吧!隨即頭也不回的冒著猛烈的炮火趕赴台兒莊,他們揮舞著大刀並且撲向敵人拉響自身綁著的炸彈。頓時台兒莊四處都是巨大的爆炸,日軍無法抵抗,全線潰敗了。陣地終於保住了!

9.二個標語
藤縣城牆上一行大字:誓死不做亡國奴!台兒莊城牆上一行大字:生在陝西,死在山東!雖是電影,但也氣壯山河!
10.勝利之日
湯恩伯的騎兵如鏇風一樣殺到,城中的池峰城也出城攻擊,遭受二面夾擊的日軍丟下輜重全線潰敗。一個國軍士兵砍翻了城牆上的太陽旗,拿起青天白日旗準備掛上去。突然中了一顆日本人射來的流彈犧牲了。另外一個士兵毫不猶豫的接過他手上帶血的旗幟,掛了上去。青天白日旗終於在台兒莊上空飄揚,我們勝利了!

影片意義

《血戰台兒莊》劇照《血戰台兒莊》劇照

1987年7月,“盧溝橋事變”50周年,《血戰台兒莊》影片錄像帶由新華社香港分社交給台灣中央通訊社的負責人帶到了台灣。宋美齡蔣經國和國民黨中常委都看了影片,宋美齡還看了兩遍。有研究者稱,這部電影間接推動了蔣經國開放台胞回大陸探親。據說蔣經國看完後說:第一,共產黨認為我們是抗日的,第二,對我父親是正面報導,沒有歪曲他。

影片公映後楊光遠去加拿大訪問,碰見一個國民黨退休少將,對方稱讚說:“中國共產黨有這樣的胸懷來拍攝台兒莊大戰,了不起!”池峰城將軍的妻子和兒子專程來感謝楊光遠拍攝這部片子,激動得幾乎要給他下跪。
這部片子也給楊光遠帶來了太多的榮譽:第十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國家優秀影片獎、第七屆金雞獎最佳影片獎提名、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優秀影片獎……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反映國民黨正面抗日戰場的影片,《血戰台兒莊》必將在中國抗戰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為通俗的形式,它必然影響普通的中國人。
事實也是如此,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覽推動了楊光遠拍《血戰台兒莊》,而《血戰台兒莊》又影響了一個人建抗戰博物館。在電影《血戰台兒莊》中,川軍師長王銘章將軍中彈負傷,以遍體流血之軀大呼:“拼上去,中華民族萬歲!”之後,轟然倒地,慷慨就義。這讓觀看影片的四川人樊建川凜然一驚:抗戰還有這樣一個正面戰場。
從1986年看完影片開始,樊建川開始從全國各地蒐集抗戰文物,包括武器、望遠鏡、鋼盔、防毒面具、軍用地圖等。2005年,樊建川投資2億多元,在大邑安仁鎮以個人名義修建了占地500畝、擁有200萬件文物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其中“抗戰系列博物館”有共產黨抗日軍隊館、國民黨抗日軍隊館、抗日川軍館等8個館。

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建川博物館參觀人數2007年已達30萬,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真正的歷史。而77歲的楊光遠,還在為拍攝反映深入中南半島的中國抗日遠征軍的影片《中國遠征軍》呼籲著。

《血戰台兒莊》上映後,深受海內外華人的普遍讚譽。白崇禧將軍的兒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於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報》發表長文論述抗日戰爭和徐州大會戰,文中也專門談到“《血戰台兒莊》影片肯定國(民黨)軍將領貢獻”,說:“抗日戰爭八年,是全中國軍民犧牲慘重,抵禦外侮,保衛國家的一場民族聖戰。

這一段20世紀的中國痛史,所有的中國人都應銘記於心,汲取教訓。而台兒莊之役,又是八年抗戰中最具關鍵性的一場罕有勝利。中國兩岸的政府,不論其政治立場,理應大書特書,載入史冊。但因為蔣中正氏與廣西將領李、白之間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國大陸,台灣國民黨政府對抗戰史台兒莊大捷這一章,一向低調處理。台灣媒體對淞滬戰爭等役都曾大肆宣揚,反而對抗戰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兒莊會戰則有意忽略,因為這一仗是李宗仁指揮得勝的,大肆讚揚李宗仁,國府立場尷尬……80年代後,中共對待民國史已逐漸走向實事求是,1987年廣西電影廠攝製《血戰台兒莊》巨型戰爭影片,相當合符史實,對李宗仁、父親以及其他國(民黨)軍將領抗日的貢獻,都持肯定態度。此片在大陸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人民頭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國(民黨)軍抗日的真相,以及國(民黨)軍將士英勇犧牲的形象。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戰台兒莊》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所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樊籬,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也為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語言——“愛國”。因為兩岸只有一個,名字叫中國。

經典的戰爭片

酷愛軍事是人都喜歡看戰爭片,而且會很懷念它,但是我們往往只是關注那些精彩的場面,卻沒有思考戰爭的由來和危害以及戰爭的可怕。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