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革命歷史小說]

《紅豆》[革命歷史小說]
《紅豆》[革命歷史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短篇小說《紅豆》(宗璞)創作於1956年12月,並於1957年在《人民文學》“革新特號”上刊載出來。文章發表以後當即引起讀者的注意,同時也引起了文學界的不少爭論。在“反右”鬥爭開始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藝月報》等先後登載了批判《紅豆》的文章。

基本信息

簡介

宗璞宗璞

《紅豆》講述作為當代大學生的男女主人公江玫和齊虹的愛情與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抉擇。 因其情節,《紅豆》一度被人當作是愛情小說,但當人們感受到江玫站在在人生十字路口要作抉擇的矛盾與掙扎時,就是要決定一個知識分子的未來命運時,她是要救國還是要個人的愛情,在那樣的情況下,個人的感情是渺小的,而江玫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就是《紅豆》要表達的時代意義,最後被認為是一篇“革命歷史小說”。

《紅豆》面世以來,由於當時讀者對《紅豆》理解的視角和主題的切入點不同,以及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等因素,造成了讀者的解讀產生了分歧,並且有許多糾纏不清的政治問題,在1958年“反右”的大風波中,難免受到嚴厲的批判。令人遺憾的是,生活在當時環境下的作家沒有重視《紅豆》發表後所引起的讀者的注意和知識分子的共鳴與欣賞,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紅豆》。具體的說,《人民文學》10月號上刊登了孫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學〉七月號上的幾株毒草》和《這是什麼樣的革新——本刊編輯部整理》兩篇文章,無疑將《紅豆》一棍子打進了死胡同。孫在文中明確指出“小說《紅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憶她過去的那個極端仇視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愴惶逃往美國的貴族大學生的時候,是多么惋惜,悵惘和悲痛。”讓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學社召開了題為“《紅豆》問題在哪裡?”的座談會更把《紅豆》往死里送。幾乎全部與會者都義無返顧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紅豆》是一個宣揚小資產階級戀愛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徹底的壞作品。

內容概述

作品通過大學生江玫與齊虹由於生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分歧而導致的愛情悲劇,講述的卻是一個在時代巨變面前知識分子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愛情雖然是故事內容的主要承擔,但並不是作品的主題。作家要想表現的就是這種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鬥”。世事紛爭,歲月留下了一些難以忘卻的記憶。當江玫不期然而面對那兩顆色澤依舊“十分勻淨而且鮮亮”的紅豆時,一段不尋常的往事如潮般湧上心頭。宗璞的《紅豆》是運用倒敘的方式描寫全國解放前夕女大學生江玫與銀行家少爺齊虹之間的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戀愛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艱辛而曲折的心靈歷程。小說通過一個愛情悲劇,表達了一個在時代巨變面前如何選擇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題。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激情,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愛情小說。它在短小的篇幅內可貴地表達了知識分子自己的敘事視角,雖然浮光掠影,卻隱晦地表現出知識分子在大痛苦與大歡樂交織在一起的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人生選擇和內心矛盾,突現出作者在當時特殊年代對青年的愛情觀和心理活動的人性關懷。

評價

宗璞的《紅豆》發表之時,正值1957年反右鬥爭開始之際。《紅豆》被當作宣揚資產階級戀愛觀點、表現資產階級“人情味”的毒草,受到批判,並被作為文學上修正主義思潮的例證。批判者認為,《人民文學》居然向讀者推薦《紅豆》這樣的毒草,實際上是對文藝上的反黨逆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紅豆》被口誅筆伐的年代掩埋了,作者也被迫放下手中的筆。只有當年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們,還記得它的美好。當20多年後的1979年,《紅豆》作為“重放的鮮花”之一重新出版時,它贏得了眾多新老讀者的喜愛和好評。《紅豆》這篇小說就像書中女主人公江玫手中握著的紅豆一樣,依然那么鮮亮,散發著不可磨滅的藝術感染力。

小說在政治傾向上是積極向上的,作者用讚美的筆調寫了肖素和江玫這些青年學生對革命事業的熱愛和嚮往,歌頌了他們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為徹底推翻國民黨腐朽、末落的統治所從事的學生運動。通過江玫與齊虹的愛情悲劇,用藝術的手段表明了愛情也是有階級性的,它受現實生活中政治立場和人生觀的制約。尤其是當它處在一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中,當雙方的愛和理想不能統一,發生衝突時,必然會產生矛盾、痛苦甚至造成愛的破滅。作者將這段愛情放在一個非常的時期去描寫它的滋生和破滅,目的就是要說明,愛情並不是可以包容一切、替代一切、支配一切的,戀愛中的情侶並非生活在世外桃園之中,勢必會受到現實中各種因素的影響。

愛情情節

宗璞宗璞

江玫和齊虹的愛情,在起初,是棄滿了浪漫色彩的。共同的愛好和互相的傾慕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心中只有愛、有詩、有音樂。他們眼中只有雙方臉上的光彩和熱情。他們像一切熱戀中的情侶一樣,覺得周圍世界是那么美好。宗璞的文筆那么優美、抒情,把江玫和齊虹的初戀渲染得如詩如畫如歌。但是人畢竟不能脫離社會,脫離現實。江玫受到肖素革命思想的影響,受到學校里迎接解放的氣氛的感召,知道了父親含冤而死的真相,她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再也不是原來那個清高得像從另一個世界上來的單純姑娘了。她懂得了要為大家脫離苦難,過上真正的新生活而奮鬥的道理。她積極的投入到這個行列之中。她的變化引起了和齊虹間的分歧和爭吵。齊虹認為人活著就是為自己。他憎恨人類,覺得無論什麼人都是互相利用。他要屬於他的愛情一切都服從他,像一個生活在夢裡的人一樣,除了物理音樂和愛情,其它的事情都不關心。

江玫和齊虹是有著不同的人生觀,走在不同道路上的兩個人,如果說由這些不同的分歧引起爭吵是隱藏著的炸藥,他們彼此難以割捨的愛情仍然把他們維繫在一起的話;那么導致他們分裂的原因則是導火索,當江玫面臨著人生重大抉擇的路口:是跟著齊虹去美國,享受安寧、富裕的生活,享受愛的溫馨和甜蜜。還是留在國內,留在革命的隊伍中,留在母親的身邊,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奮鬥。江玫的抉擇是痛苦的,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感人至深地描述了江玫複雜的內心世界,也許正因為這種複雜,才被稱為資產階級“人情味”吧?江玫對齊虹的愛沒有變,雖然他們有那么多的不同。但她永不會忘掉這個闖入她的生命中的男子,除非她死。正因為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戀,才使得她的選擇格外的艱難,格外的痛苦,她要忍受難以抗拒的愛的誘惑,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樣複雜的心理活動,通過這一抉擇的艱難,烘托出女主人公對革命事業的嚮往,對革命即將成功的盼望。她失掉了生命中至為寶貴的愛情,卻從革命工作中煥發了新的熱情。從作者的筆下,我們感受到了她們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對黨的事業,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摯愛之情,他們是那么的堅定,那么的執著,付出了那么多的代價。愛是美麗的,也是痛苦的;愛的故事也正因了這中間的痛苦而越發顯得美麗動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