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十二回

《水滸傳》第十二回

《水滸傳》第十二回:楊志槍勝周謹,箭勝周謹。又與索超相鬥,不分勝負,兩人都被封為管軍提轄使。梁中書與夫人商議收買十萬貫禮物玩器,選人上京去慶賀蔡太師生日。朱仝、雷橫巡捕賊人,在東溪村邊的靈官廟裡抓住赤發鬼劉唐。

回目

青面獸北京鬥武急先鋒東郭爭功

簡介

楊志槍勝周謹,箭勝周謹。又與索超相鬥,不分勝負,兩人都被封為管軍提轄使。梁中書與夫人商議收買十萬貫禮物玩器,選人上京去慶賀蔡太師生日。
朱仝、雷橫巡捕賊人,在東溪村邊的靈官廟裡抓住赤發鬼劉唐。

正文

水滸傳水滸傳
當時周謹楊志兩個勒馬在門旗下,正欲交戰交鋒。只見兵馬都監聞達喝道:“且住!”自上廳來稟復梁中書道:“復恩相:論這兩個比試武藝,雖然未見本事高低,槍刀本是無情之物,只宜殺賊剿寇,今日軍中自家比試,恐有傷損,輕則殘疾,重敗致命。此乃於軍不利。可將兩根槍去了槍頭,各用氈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再各上馬,都與皂衫穿著,但用槍桿廝搠;如白點多都當輸。”
梁中書道:“言之極當。”隨即傳今下去。
兩個領了言語,向這演武廳後去了槍尖,都用氈片包了,縛成骨朵;身上各換了皂衫,各用槍去石灰桶里蘸了石灰,再各上馬,出到陣前。
那周謹躍馬挺槍,直取楊志;這楊志也拍胯下馬,捻手中槍,來戰周謹。兩個在陣前來來往往,番番復復;攪做一團,紐做一塊;鞍上人斗人,坐下馬斗馬。兩個鬥了四五十合,看周謹時,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點點,約有三五十處;看楊志時,只有左肩胛下一點白。
梁中書大喜,叫換周謹上廳,看了跡,道:“前官參你做個軍中副牌,量你這般武藝,如何南征北討?怎生做得正請受的副牌?教楊志替此人職役。”
管軍兵馬都監李成上廳稟復梁中書道:“周謹槍法生疏,弓馬熟嫻;不爭把他來退了職事,恐怕慢了軍心。再教周謹與楊志比箭如何?”
梁中書道:“言之極當。”再傳下將令來,叫楊志與周謹比箭。兩個得了將令,都插了槍,各關了弓箭。楊志就弓袋內取出那張弓來,扣得端正,了弓,跳上馬,跑到廳前,立在馬上,欠身稟復道:“恩相,弓箭發處,事不容情;恐有傷損,乞請鈞旨。”梁中書道:“武夫比試,何慮傷殘?但有本事,射死勿論。”楊志得令,回到陣前。
李成傳下言語,叫兩個比箭好漢各關與一面遮箭牌防護身體,兩個各領了遮箭防牌,在臂上,楊志說道:“你先射我三箭,後卻還你三箭。”周謹聽了,恨不得把楊志一箭射個透明。楊志終是個軍官出身,識破了他手段,全不把他為事。當時將台上早把青旗動,楊志拍馬望南邊去。周謹縱馬趕來,將韁繩搭在馬鞍上,左手拿著弓,右手搭上箭,拽得滿滿地,望楊志後心颼地一箭。楊志聽得背後弓弦響,霍地一閃,去鐙里藏身,那枝箭早射個空。周謹見一箭射不著,卻早慌了;再去壺中急取第二枝箭來,搭上了弓弦,覷的楊志較親,望後心再射一箭。楊志聽得第二枝箭來。卻不去里藏身。那枝箭風也似來,楊志那時也取弓在手,用弓梢只一撥,那枝箭滴溜溜撥下草地里去了。周謹見第二枝箭又射不著,心裡越慌。楊志的馬早跑到教場盡頭;霍地把馬一兜,那馬便轉身望正廳上走回來。周謹也把馬只一勒,那馬也跑回,就勢里趕將來。去那綠茸茸芳草地上,八個馬蹄翻盞,撮相似,勃喇喇地風團兒也似般走。周謹再取第三枝箭搭在弓弦上,扣得滿滿地,盡平生氣力,眼睜睜地看著楊志後心窩上只一箭射將來。楊志聽得弓弦響,紐回身,就鞍上把那枝箭只一綽,綽在手裡,便縱馬入演武廳前,撇下周謹的箭。梁中梁書見了,大喜,便下號令,卻叫楊志也射周謹三箭。將台上又把青旗麾動。周謹撇了弓箭,拿了防牌在手,拍馬望南而走。楊志在馬上把腰只一縱,略將腳一拍,那馬潑喇喇的便趕。楊志先把弓虛扯一扯,周謹在馬上聽得腦後弓弦響,扭轉身來,便把防牌來迎,卻早接個空。周謹尋思道:“那廝只會使槍,不會射箭。等他第二枝箭再虛詐時,我便喝住了他,便算我贏了。”
周謹的馬早到教場南盡頭,那馬便轉望演武廳來。楊志的馬見周謹馬跑轉來,那馬也便回身。楊志早去壺中掣出一枝箭來,搭在弓弦上,心裡想道:“射中他後心窩,必至傷了他性命;我和他又沒冤讎,洒家只射他不致命處便了。”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嬰孩;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說時遲,那時快;一箭正中周謹左肩,周謹措手不及,翻身落馬。那匹空馬直跑過演武廳背後去了。眾軍卒自去救那周謹去了。
梁中書見了大喜,叫軍政司便呈文案來,教楊志替了周謹職役。楊志神色不動,下了馬便向廳前來拜謝恩相,充其職役。不想階下左邊轉上一個人來,叫道:“休要謝職!我和你兩個比試!”
楊志看那人時,身材七尺以上長短,面圓耳大,唇闊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須,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直到梁中面前聲了喏,稟道:“周謹患病未痊,精神不到,因此誤輸與楊志。小將不才,願與楊志比試武藝。如若小將折半點便宜與楊志,休教截替周謹便教楊志替了小將職役,雖死而不怨。”
《水滸傳》第十二回《水滸傳》第十二回
梁中書看時,不是別人,卻是大名府留守司正牌軍索超。為是他性急,撮鹽入火,為國家面上只要爭氣,當先廝殺,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鋒。
李成聽得,便下將台來,直到廳前稟復道:“相公,這楊志既是殿司制使,必然好武藝,須周謹不是對手。正好與索正牌比試武藝,便見優劣。”
梁中書聽了,心中想道:“我指望一力要抬舉楊志,眾將不伏;一發等他贏了索超,他們也死而無怨,卻無
話說。”梁中書隨即喚楊志上廳,問道:“你與索超比試武藝,如何?”
楊志稟道:“恩相將令,安敢有違。”
梁中書道:“既然如此,你去廳後換了裝束,好生披掛。”教甲仗庫隨行官吏取套用軍器給與,就叫:“牽我的戰馬借與楊志騎。——小心在意,休得等閒。”
楊志謝了。自去結束。卻說李成對索超道:“你卻難比別人。周謹是你徒弟,先自輸了,你若有些疏失,吃他把大名府軍官都看得輕了。我有一匹慣曾上陣的戰馬並一副披掛,都借與你。小心在意,休教折了銳氣!”
索超謝了,也自去結束。
梁中書起身,走出階前來。從人移轉銀交椅,直到月台欄乾邊放下。梁中書坐定,左右侍候兩行,打傘的撐開那把銀葫蘆頂茶褐羅三檐涼傘來蓋定在梁中書背後。
將台上傳下將令,早把紅旗招動,兩邊金鼓齊鳴,發一通擂,去那教場中兩陣內各放了個炮。炮響處,索超跑馬入陣內,藏在門旗下;楊志也從陣前跑馬入軍中,直到門旗背後,將台上又把黃旗招動,又發了一通擂。兩軍齊吶一聲喊,教場中誰敢做聲,靜蕩蕩的。再一聲鑼響,扯起淨平白旗,兩下眾官沒一個敢走動胡言說話,靜靜地立著。將台上又青旗招動。
只見第三通戰鼓響處,去那左邊陣內門旗下,看看分開鸞鈴響處,閃出正牌軍索超,直到陣前,兜住馬,拿軍器在手,果是英雄!但是∶頭戴一頂熟鋼獅子盔,腦袋斗後來一顆紅纓;身披一副鐵葉攢成鎧甲;腰系一條金獸面束帶,前後兩面青銅護心鏡;上籠著一領緋紅團花袍,上面垂兩條綠絨縷領帶;下穿一支斜皮氣跨靴;左帶一張弓,右懸一壺箭;手裡橫著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監那匹慣戰能征雪白馬。
右邊陣內門旗下,看看分開,鸞鈴響處,楊志提手中槍出馬直至陣前,勒住馬,橫著槍在手,果是勇猛!但見:頭戴一頂鋪霜耀日盔,上撒著一把青纓;身穿一副釣嵌梅花榆葉甲,系一條紅絨打就勒甲條,前後獸面掩心;上籠著一領白羅生色花袍,垂著條紫絨飛帶;腳登一支黃皮襯底靴;一張皮靶弓,數根鑿子箭;手中挺著渾鐵點鋼,槍騎的是梁中書那匹火塊赤千里嘶風馬。
兩邊軍將暗暗地喝采:雖不知武藝如何,先見威風出眾。
正南上旗牌官拿著銷金“令”字旗,驟馬而來,喝道:“奉相公鈞旨,教你兩個俱各用心。如有虧誤處,定行責罰;若是贏時,多有重賞。”
二人得令,縱馬出陣,都到教場中心。兩馬相交,二般兵器並舉。索超忿怒,輪手中大斧,拍馬來戰楊志;楊志逞威,捻手中神槍來迎索超。兩個在教場中間,將台前面。二將相交,各賭平生本事。一來一往,一去一回;四條手臂縱橫,八支馬蹄撩亂。兩個斗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月台上樑中書看得呆了。兩邊眾軍官看了,喝采不迭。
陣前上軍士們遞相廝覷,道:“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
李成聞達,在將台上不住聲叫道:“好鬥!”
《水滸傳》第十二回《水滸傳》第十二回

聞達心上只恐兩個內傷了一個,慌忙招呼旗牌官飛來與他分了。將台上忽的一聲鑼響,楊志和索超斗到是處,各自要爭功,那裡肯回馬。旗牌官飛來叫道:“兩個好漢歇了,相公有令!”
楊志,索超,方才收了手中軍器,勒坐下馬,各跑回本陣來,立馬在旗下看那梁中書,只等將令。
李成,聞達,下將台來,直到月台下,稟復梁中書道:“相公,據說武藝一般,皆可重用。”
梁中書大喜,傳下將令,喚楊志,索超。旗牌官傳令,喚兩個到廳前,都下了馬。小校接了二人的軍器。兩個都上廳來,躬身聽令。梁中書叫取兩錠白銀兩副表里來賞賜二人;就叫軍政司將兩個都升做管軍提轄使;便叫貼了文案,從今日便參了他兩個。
索超,楊志,都拜謝了梁中書,將著賞賜下廳來,解了槍刀弓箭,卸了頭盔衣甲,換了衣裳。索超也自去了披掛,換了錦襖。都上廳來,再拜謝了眾軍官。
梁中書叫索超,楊志,兩個也見了禮,入班做了提轄。眾軍卒打著得勝鼓,把著那金鼓旗先散梁中書和大小軍官都在演武廳上筵宴。看看紅日西沉,筵席己罷,梁中書上了馬,眾官員都送歸府。馬頭前擺著這兩個新參的提轄,上下肩都騎著馬,頭上都帶著紅花,迎入東郭門來。兩邊街道,扶老攜幼,都看了歡喜。
梁中書在馬上問道:“你那百姓歡喜為何?”眾老人都跪了稟道:“老漢等生在北京,長在大名,從不曾見今日這等兩個好漢將軍比試!今日教場中看了這般敵手,如何不歡喜!”
梁中書在馬上聽了歡喜。回到府中,眾官各自散了。索超自有一斑弟兄請去作慶飲酒。楊志新來,未有相識,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聽候使喚,都不在話下。
且把這閒話丟過,只說正話。
自東郭演武之後,梁中書十分愛惜楊志,早晚與他並不相離,月中又有一分請受,自漸漸地有人來結識他。那索超見了楊志手段高強,心中也自欽伏
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酒至數杯,食供兩套,只見蔡夫人道:“相公自從出身,今日為一統帥,掌握國家重任,這功名富貴從何而來?”
梁中書道:“世傑自幼讀書,頗知經史;人非草木,豈不知泰山之恩?提攜之力,感激不盡!”
蔡夫人道:“相公既知我父恩德,如何忘了他生辰?”
梁中書道:“下官如何不記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著人將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京師慶壽。一月之前,乾人都關領去了,見今九分齊備。數日之間,也待打點停當,差人起程。——只是一件在躊躇:上年收買了許多玩器並金珠寶貝,使人送去,不到半路,盡被賊人劫了,枉費了這一遭財物,至今嚴捕賊人不獲,今年叫誰人去好?”
蔡夫人道:“帳前見有許多軍校,你選擇知心腹的人去便了。”
梁中書道:“尚有四五十日,早晚催併禮物完足,那時選擇去人去遲。夫人不必掛心。世傑自有理會。”
當日家宴,午牌至二更方散。自此不在話下。
卻說山東濟州鄆城縣新到任一個知縣,姓時,名文彬。當日升廳公座,左右兩邊排著公吏人等。知縣隨即叫喚尉司捕盜官員並兩個巡捕都頭。本縣尉司管下有兩個都頭∶一個喚做步兵都頭,一個喚做馬兵都頭。
這馬兵都頭管著二十匹坐馬弓手,二十個士兵;那步兵都頭管著二十個使槍的頭目,一十個士兵。
這馬兵都頭姓朱,名仝;身長八尺四五,有一虎鬚髯,長一尺五寸;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似關雲長模樣;滿縣人都稱他做“美髯公”;原是本處富戶,只因他仗義疏財,結識江湖上好漢,學得一身好武藝。
那步兵都頭姓雷,名橫;身長七尺五寸,紫棠色麵皮,有一部扇圈鬍鬚;為他膂力過人,能跳三二丈闊澗,滿縣人都稱他做“插翅虎”;原是本縣打鐵匠人出身;後來開張碓房,殺牛放賭;雖然仗義,只有些心地褊窄,也學得一身好武藝。
朱仝雷橫,兩個專管擒拿賊盜。
當日,知縣呼喚兩個上廳來,聲了喏,取台旨。知縣道:“我自到任以來,聞知本府濟州管下所屬水鄉梁山泊賊盜,聚眾打劫,拒敵官軍。亦恐各鄉村盜賊猖狂,小人甚多。今喚你等兩個,休辭辛苦,與我將帶本管士兵人等,一個出西門,一個出東門,分投巡捕。若有賊人,隨即剿獲甲解。不可擾動鄉民。體知東溪村山上有株大紅葉樹,別處皆無,你們眾人采幾片來縣裡呈納,方表你們曾巡到那裡。若無紅葉,便是汝等虛妄,定行責罰不恕。”
兩個都領了台旨,各自回歸,點了本管士兵,分投自去巡察。
不說朱仝引人出西門,自去巡捕。只說雷橫當晚引了二十個士兵出東門繞村巡察,遍地里走了一遭,回來到東溪村山上,眾人采了那紅葉,就下村來。行不到三二里,早到靈官廟前,見殿門不關。雷橫道:“這殿里又沒有廟祝,殿門不關,莫不有歹人在裡面么?我們直入去看一看。”
眾人拿著火一齊將入來。只見供桌上赤條條地睡著一個大漢。天道又熱,那漢子把些破衣裳團做一塊作枕頭枕在項下,沉睡在供桌上。
雷橫看了道:“好怪!懊怪!知縣相公忒神明!原來這東溪村真箇有賊!”大喝一聲。
那漢卻待要掙挫,被二十個士兵一齊向前,把那漢子一條索綁子,押出廟門,投一個保正莊上來。
不是投那個去處,有分教:東溪村里,聚三四籌好漢英雄;鄆城縣中,尋十萬貫金珠寶貝。
正是∶天上罡星來聚會,人間地煞得相逢。
畢竟雷橫拿住那漢投解甚處來,且聽下回分解。

賞析

青面獸楊志,梁山好漢中真正的名門之後、將門虎子,血統論排名前三的人物。如果單從出身來講,小鏇風柴進是後周皇室嫡系後裔,大約是冠軍;大刀關勝據說是三國關老爺子孫,雖說過了八百年,這血液純度有待考證,可人家家譜上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服氣不行;第三便應該輪到我們楊志先生了,楊家將的故事,那可是風靡萬千少女,折服無數少男啊,大破天門陣,穆桂英征西,那可是說書先生案頭的保留節目!再後面大約才輪到呼延灼、彭玘等人。
楊志被迫上梁山,嚴格來講,他只是二龍山強盜股份公司被實力更大的梁山強盜股份公司收購了!從他個人內心世界來講,恐怕是不太願意的。小說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寫道:
楊志起身再拜(宋江)道:“楊志舊日經過梁山泊,多蒙山寨重義相留,為是洒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義士壯觀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宋江答道:“制使威名,播於江湖,只恨宋江相見太晚!”
短短兩句看似無關緊要的對話,實質上闡明了兩人的觀點!楊志對晁蓋是有情緒的,要不是七星劫了生辰綱,他楊志也不會落得這般田地!所以楊志會明褒暗貶,譏諷說“天下第一好事”云云;而宋江,早已經聽出他的弦外之音不滿之意,晁天王的敵人便是自己的最好的朋友,故而連忙拉攏收買,稱呼楊志是當日官銜“制使”,而不是失陷生辰綱時的“提轄”,更不是“楊英雄”、“楊大俠”等江湖稱謂,“只恨宋江相見太晚!”
七星劫生辰綱,那是架構梁山強盜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筆原始資金,梁中書搜刮十萬貫孝敬丈人的民脂民膏,誰都想上去咬一口唐僧肉。而這裡有個細節我們不應該忽視:七星聚會當中,其實人人都會耍兩手:晁蓋能搬動石塔,雙臂膂力應該不小;吳用雖說是個書生,但也頗有膽略,曾用銅鏈架開正在惡鬥的劉唐、雷橫;公孫勝毆打晁蓋家丁十餘人如拋稻草人;劉唐能和鄆城縣刑警大隊副隊長雷橫同志交手五十餘招不分勝負,想來也不是無能之輩;三阮更從小說中給的綽號可見一斑。
但是,黃泥崗上,面對區區一個楊志(十一個軍漢攻擊力低下,連楊志自己也曾對梁中書說:他們見事就走;兩個虞候更是酒囊飯袋;謝老都管自己還要人來照顧。可憐楊志不僅要照料財物,而且還要和一幫兵痞無賴交流,可謂是心力交瘁),七星卻沒一個敢正面交鋒的!
天時地利方面,晁蓋等人早就埋伏在林子裡等待戰鬥,又是本土人,地形熟悉。無論如何,區區一個楊志,七星都應該一涌而上,搶了東西就跑,而不是花偌大功夫做戲,用下蒙汗藥這江湖不齒的方法取了生辰綱。
這也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楊志的戰鬥力,恐怕是不可輕易撩撥的。
戰鬥力不僅僅等同於武力,嚴格來講,應該包括:武力、智力、體力、魅力、魄力。
武力是戰鬥力最重要的因素,占據70%;打仗講究鬥智鬥力,因此智力占據10%;體力是保證戰鬥勝利的必要要素,吃飽了飯的魯達和餓飯的魯達就完全是兩個概念,占據10%;魅力值高的人物,可以不戰而勝,占據5%;兩軍相遇勇者勝,實力比較接近的,魄力值高的戰鬥力也高,占據5%。
梁山好漢108條,完全不會外家功夫的大約為零。不管是領導班子宋江吳用,還是普通文人朱武蕭讓金大堅,乃至於雞鳴狗盜之徒,比如白勝樂和王定六等,小說里總也要給他們加上“好習槍棒”一條。好像完全靠嘴皮子吃飯的,不僅不能進入中上層幹部之列,而且有性命之虞,比如說酸秀才王倫。
拋開武力不說,論智力,楊比不過吳用背後下陰招;論體力,楊走了大半月,早就累得半死不活;論魅力,有青色胎記的楊只能和劉唐的硃砂記相提並論;論魄力,楊志哪裡是晁天王的對手?由此可見,楊志真正占絕對優勢的是自己的家傳武學!正是楊志的出色武藝,才讓晁蓋等人頗為忌憚。
楊志在梁山腳下和林沖步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在大名府和索超馬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這說明他的戰鬥力在梁山好漢中,完全可以進入“十大元帥”之列。但是這並不代表楊志的戰鬥力和林索二人一樣,事實是介於二人之間。
林衝要繳投名狀,第一次殺無辜的好人,難免心中忐忑不安,戰鬥力便要打個折扣,況且楊志挑財物是要去打點關係的,安身立命的東西,哪能放棄?此消彼長,林的真實戰鬥力在楊之上;和索超鬥武,那是以犯罪之身升級,切不可得罪太多人,同樣在官場混跡的楊志深知“花花轎子人抬人”的道理,故而手下留情,和索超斗個平手。
黃泥崗劫金銀是小說第二個高潮,而相當有趣的是,梁山好漢遠比金庸古龍小說中的大俠來得現實,金古人物基本不為生計發愁,像東方不敗,掌管偌大的日月神教,整天描眉畫眼、針織刺繡,沒見他們誰去種田。你能想像郭靖一招“亢龍有悔”打倒金兵,轉身就從他懷裡東掏西摸有無銀兩嗎?你能想像陸小鳳一記“靈犀一指”刺出,隨後便擄下敵人的戒指放進自己的錢袋裡嗎?
而我們見到的是,不僅崇尚武力,而且迷信武力的梁山好漢們,多么在意“一文錢憋死英雄漢”的“真理”。我們不僅見不到梁山好漢“替天行道”之後,瀟灑地高唱“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反之,我們見到的是一群戰鬥後不忘帶走戰利品的現實人物。大的戰役比如三打祝家莊、曾頭市、高唐州、大名府,小的鬥毆比如魯達破瓦罐寺,取桃花山,武松滅張都監滿門等等。大夥快意恩仇以後,都記得“把金銀器具踏扁了,收拾起兩個包袱”帶走!
楊志上梁山後,職位是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八人中排第三。其實以楊志的戰鬥力,僅次於五虎上將之一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而在急先鋒索超之上。
楊志是一個信奉“一刀一槍在邊疆上博一個封妻蔭子”的人物,黃河中失了花石綱,選擇變賣家產賄賂上司,而不是直接落草為寇;王倫盛情款待,給足了面子,也不為所動;英雄落魄汴梁街頭,也不是說用塊黑布蒙面去搶點銀子來,只得滿含心酸將祖傳寶刀變賣,一個英雄,落到如此田地,心中痛楚,恐怕不是能用語言來表達的。即便對於無賴牛二,楊志也表現出一個極具耐心的業務代表素質,要剁銅板,可以;要吹毛斷髮,可以;要殺人不見血,殺只狗不滿意,只有殺了你這個狗都不如的惡棍!
楊志等人上梁山後,宋江集團的勢力更強大了,強大到晁蓋不得不提防的地步。晁蓋只有立戰功才能平息大家對他領導地位的猜疑——攻打曾頭市。書中寫道:
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小弟願往。”(按:常用辭令),晁蓋道:“不是我要奪你的功勞。你下山多遍了,廝殺勞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卻是賢弟去。”,宋江苦諫不聽。晁蓋忿怒,便點五千人馬,啟請二十個頭領相助下山;其餘都和宋公明保守山寨。當日晁蓋便點林沖、呼延灼、徐寧、穆弘、張橫、楊雄、石秀、孫立、黃信、燕順、鄧飛、歐鵬、劉唐、阮小五、阮小二、阮小七、白勝、杜遷、宋萬:共是二十個頭領,部領三軍人馬下山。
晁蓋帶的手下,全是自己的嫡系部隊,比如林沖劉唐三阮,以及不得宋江重用的人才,比如呼延灼楊雄石秀,而吳用這個見風使舵的傢伙,更是絕不能加上。從“宋江苦諫不聽,晁蓋忿怒”一句話,關係之微妙,可見一斑。
晁天王根據小說需要,必須死在敵人手裡,由此,楊志至少在拜見領導的時候,雙方都不必尷尬。
楊志上山後,基本屬於沒嘴葫蘆類型,話也不多說,對於梁山,他有一種說不清的感覺,要不是日後能招安,他未必願意留在這裡。楊志在梁山上的功勞也很不起眼:攻打大名府,只是策後馬軍;關勝要遊說水火二將,吳用要派林沖楊志監督(此村夫心胸狹窄!);盧俊義攻打東昌府,楊志和沒羽箭張清交手兩招,頭盔上挨了一石子,伏鞍歸陣。哪裡有半點楊家將後裔的威風?!
宋江受招安,最高興的莫過於楊志,滿足了他的畢生心愿。可惜征方臘途中,只是僅僅過了長江,便在丹徒縣患病不起,最終也病死異鄉。竟然欲“一刀一槍在邊疆上博一個封妻蔭子”而不可得!
也許,“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的楊志,謹遵祖先遺志,刀槍只對外敵,而對於方臘,只是人民內部矛盾。他舉不起自己的鋼刀,正如汴梁城惹事的寶刀,收歸國有後,從此不聞蹤影。
是也非也,化作蝴蝶。

回評

古語有之:畫鹹陽宮殿易,畫楚人一炬難;畫舳艫千里易,畫八月潮勢難。今讀《水滸》至東郭爭功,其安得不謂之畫火、畫潮第一絕筆也!夫梁中書之愛楊志,止為生辰綱伏線也,乃愛之而將以重大托之,定不得不先加意獨提掇之。於是傳令次日大小軍官都至教場比試,蓋其意止在周謹一分請受耳。今觀其略寫使槍,詳寫弓馬,亦可謂於教場中盡態極妍矣。而殊不知作者滔滔浩浩、莽莽蒼蒼之才,殊未肯已也。忽然階下左邊轉出一個索超,一時遂若連彼梁中書亦似出於意外也者。而於是於兩漢未曾交手之前,先寫梁中書著楊志好生披掛,又借自己好馬與他騎了。於是李成亦便叫索超去加倍分付,亦將自己披掛戰馬全副借與。
當是時,兩人殊未嘗動一步,出一色,而讀者心頭眼底己自異樣驚魂動魄,閃心搖膽。卻又放下兩人,複寫梁中書走出月台,特特增出一把銀葫蘆頂茶褐羅三檐涼傘,重放炮,重發擂,重是金鼓起,重是紅旗、黃旗、白旗、青旗招動,然後托出兩員好漢來。讀者至此,其心頭眼底,胡得不又為之驚魂動魄,閃心搖膽?
然而兩人固殊未嘗交手也。至於正文,只用一句“戰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就此一句,半路按住,卻重複寫梁中書看呆,眾軍官喝采,滿教場軍士們沒一個不說,李成、聞達不住聲叫好鬥,使讀者口中自說滿教場人,而眼光自落在兩個好漢、兩匹戰馬、兩般兵器上。不惟書里梁中書呆了,連書外看書的人也呆了,於是鳴金收軍而後,重複正寫一句兩個各要爭功,那肯回馬。如此行文,真是畫火畫潮,天生絕筆,自有筆墨未有此文,自有此文未有此評。嗚呼!天下之樂,第一莫若讀書;讀書之樂,第一莫若讀《水滸》,即又何忍不公諸天下後世之酒邊燈下之快人恨人也!
如此一回大書,愚夫讀之,則以為東郭爭功,定是楊志分中一件驚天動地之事。殊不知止為後文生辰綱要重託楊志,故從空結出兩層樓台,以為梁中書愛楊志地耳。故篇中凡寫梁中書加意楊志處,文雖少,是正筆,寫與周謹、索超比試外,文雖絢爛縱橫,是閒筆。夫讀書而能識賓主旁正者,我將與之遍讀天下之書也。
看他齊臻臻地一教場人,後來發放了大軍,留下樑中書、眾軍官、索超、楊志;又發放了眾軍官,留下樑中書、索超、楊志;又發放了索超,留下樑中書、楊志。嗟乎!意在乎此矣。寫大風者曰:“始於青萍之末”,“盛於土囊之口”。吾嘗謂其後當必重收到青萍之末也,今梁中書、楊志,所謂青萍之末,而教場比試,所謂土囊之口,讀者其何可以不察也。

wiki水滸

《水滸傳》第一回
《水滸傳》第二回
《水滸傳》第三回
《水滸傳》第四回
《水滸傳》第五回
《水滸傳》第六回
《水滸傳》第七回
《水滸傳》第八回
《水滸傳》第九回
《水滸傳》第十回
《水滸傳》第十一回
《水滸傳》第十二回
《水滸傳》第十三回
《水滸傳》第十四回
《水滸傳》第十五回
《水滸傳》第十六回
《水滸傳》第十七回
《水滸傳》第十八回
《水滸傳》第十九回
《水滸傳》第二十回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水滸傳》第二十五回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
《水滸傳》第二十九回
《水滸傳》第三十回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
《水滸傳》第三十二回
《水滸傳》第三十三回
《水滸傳》第三十四回
《水滸傳》第三十五回
《水滸傳》第三十六回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
《水滸傳》第四十回
《水滸傳》第四十一回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
《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水滸傳》第四十六回
《水滸傳》第四十七回
《水滸傳》第四十八回
《水滸傳》第四十九回
《水滸傳》第五十回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
《水滸傳》第五十二回
《水滸傳》第五十三回
《水滸傳》第五十四回
《水滸傳》第五十五回
《水滸傳》第五十六回
《水滸傳》第五十七回
《水滸傳》第五十八回
《水滸傳》第五十九回
《水滸傳》第六十回
《水滸傳》第六十一回
《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水滸傳》第六十三回
《水滸傳》第六十四回
《水滸傳》第六十五回
《水滸傳》第六十六回
《水滸傳》第六十七回
《水滸傳》第六十八回
《水滸傳》第六十九回
《水滸傳》第七十回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
《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水滸傳》第七十三回
《水滸傳》第七十四回
《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水滸傳》第七十六回
《水滸傳》第七十七回
《水滸傳》第七十八回
《水滸傳》第七十九回
《水滸傳》第八十回
《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
《水滸傳》第八十三回
《水滸傳》第八十四回
《水滸傳》第八十五回
《水滸傳》第八十六回
《水滸傳》第八十七回
《水滸傳》第八十八回
《水滸傳》第八十九回
《水滸傳》第九十回
《水滸傳》第九十一回
《水滸傳》第九十二回
《水滸傳》第九十三回
《水滸傳》第九十四回
《水滸傳》第九十五回
《水滸傳》第九十六回
《水滸傳》第九十七回
《水滸傳》第九十八回
《水滸傳》第九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零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一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二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三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五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六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七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八回
《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
《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