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頭》

《橡皮頭》

《橡皮頭》(Eraser Head )(1976年)是美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旗手大衛·林奇的第一部公映的影片,鏇即一鳴驚人。林奇根據自己動盪的生活創作了歷時5年的荒誕恐怖片。影片通過描述一名男子的對父親的焦慮和恐懼,營造了一個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境。影片中搖晃的鏡頭和充滿矛盾的情緒正是林奇風格的完美體現。影片不僅毫不掩飾林奇對人性陰暗面的偏好,更像一道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暗流,衝進了當時還相當傳統和保守的電影界,林奇走到了先鋒派電影浪潮的前沿。

基本信息

劇情

本片在形式上描述一名年輕人墮落到婚姻家庭的過程:拜訪女友的家庭、被迫結婚、生出不受歡迎的畸型兒、妻子離家出走、最後受折磨的父親肢解了自己的骨肉。片中的家庭由一群扭曲的角色組成:霸道的母親、無能的父親、植物人似的祖母、笨拙的女兒,全家人仿佛都有患有某種精神病,畫面上也滲透出陰暗腐敗的氣氛。

幕後製作

《橡皮頭》《橡皮頭》

1977年,林奇根據自己動盪的生活以及費城貧民區生活給他的啟發,創作了歷時5年的荒誕恐怖片《橡皮頭》(“Eraserhead”)。

在這部影片中,他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出了他對社會黑暗面的恐懼和焦慮。一開始影片被打入冷宮,由於著名製作人本-巴倫諾茲(Ben Barenholtz)的努力終於得以上映,並一炮走紅,得到了評論界廣泛的肯定,將他推上了超現實影片製作的最前沿。

拍攝這部影片時,他得到了兒時的夥伴、著名的製作設計傑克-菲斯克(Jack Fisk,女明星西塞-斯貝西克的丈夫)的資助。

這部影片確立了林奇獨特的世界觀,並組合了隨後幾年中演繹他作品的主要演員技術人員,包括攝影師弗雷德里克-埃爾姆斯(Frederick Elmes)、音響設計艾倫-斯普奈特(Alan Splet)和演員傑克-南斯(Jack Nance)。

藝術風格

《橡皮頭》《橡皮頭》------劇情

1977年,電影《橡皮頭》作為大衛·林奇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出現在大銀幕上,該影片的黑白色調以及壓抑、陰暗的氛圍也讓不少觀眾大呼恐怖。劇情主要是圍繞一個男孩亨利展開的:一夜之間成為一個畸形兒的父親。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嬰兒的啼哭半夜出逃。這都讓他不得不靠幻想著一位暖氣片幻化出來的可愛女士來暫且逃離不堪的生活。以至於最後亨利親手用剪刀謀殺了這個畸形的早產兒,從而獲得解脫。

劇中的嬰兒代表了林奇所認為的父親角色的噩夢。《橡皮頭》中的嬰兒相貌有多噁心醜陋,也就代表了這個噩夢有多可怕。成人世界是黑暗的複雜的、充滿了壓力和抑鬱感。劇中亨利對父親的角色產生了不可遏制的恐懼。由這種恐懼帶來的壓力充斥在《橡皮頭》的每個角落,那些荒誕的噩夢就是壓力和恐懼的表象化處理。亨利最終殺死了嬰兒。在幻境中與暖氣片女士溫柔相擁,他重新找到了成人以前的“自由”,徹底脫離了成人世界所要承擔的責任與壓力。

大衛·林奇充滿靈性的文字跳躍其上,大片留白亦是它的有機組成,恰如一個個隔斷,讓讀者轉向自己的內心,去體驗背後的深意。這本書的一個中心詞是“超覺靜坐”——對於了解林奇的人來說,這不足為奇——但它並非覆蓋一切的宣教,而是恰到好處地詮釋著林奇的創意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種穿透一切的靜氣,讓他得以咬牙堅持五年,拍出了他的處女作——《橡皮頭》。

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是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鬱悶的精神症候。其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自由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林奇尤為擅長充分利用類型電影的元素,將類型片打破/拆解成碎片再予以寓言風格化的混合重構,在遊戲般的創作過程中顯示出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品格。

評價

《橡皮頭》《橡皮頭》

《橡皮頭》(Eraserhead)拍攝於1977年,這是美國著名導演大衛·林奇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但影片已經顯示出林奇以後影片中可以作為標示的各種元素和特徵。影片講述了在一個不知名的時空中的一名年輕人墮落到婚姻和家庭的過程:拜訪女友的家庭、被迫結婚、生出不受歡迎的畸型兒、妻子離家出走、最後受折磨的父親肢解了自己的骨肉。

片中的家庭由一群扭曲的角色組成:霸道的母親、無能的父親、植物人似的祖母、笨拙的女兒,全家人仿佛都有患有某種精神病,畫面上也滲透出陰暗腐敗的氣氛。影片是對人類現實的隱喻,證明了林奇是最能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夢的因素的電影導演。影片的美工非常出色,尤其是那個怪胎的模型,就連一貫以拍攝特技模型擅長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都一直對這個模型讚嘆不已。影片不僅毫不掩飾林奇對人性陰暗面的仁義君子,更像一道超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暗流,衝進了當時還相當傳統和保守的電影界,林奇走到了先鋒派電影浪潮的前沿。

《橡皮頭》的成功,使林奇引起了著名導演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的注意。1980年,他邀請林奇執導了劇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這是林奇創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講述的是19世紀英國社會一個被扭曲的頭部畸型“象人”約翰-梅里克(John Merrick)的故事。

林奇在片中亦娓娓道出自己的創作生涯、他對電影藝術的觀點、他對前輩和同儕的看法。處處體現了作為一種生命智慧和心性修養的工夫,體現了人之本心仁體的道德良知,以及主體虛靜之心的審美觀照。

是的,虛靜之心正是釣上大魚的不二法門,但達致它卻未必只有“超覺靜坐”的華山一條路,創作者們大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與林奇產生共鳴,林奇給我們的啟示也許是:雖然成功或失敗不可預期,但正是對一件事情的專注,使得一切皆有可能。

在這部影片中充分體現出了林奇敏銳的觀察力,演繹流暢感人。這部影片除獲得良好票房成績外,還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1981年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及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等8項提名,林奇也第一次受到學院肯定,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此片標誌著林奇獲得了好萊塢主流的認可。

獲獎紀錄

《橡皮頭》《橡皮頭》------劇情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手冊》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第54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

1990年因《我心狂野》獲第4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1987年因《藍絲絨》獲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6年因《藍絲絨》獲波士頓影評協會最佳影片獎;

1981年因《象人》獲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獲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盤點世界十大邊緣人電影

就像《侏儒也是一樣長大》中,那群可愛的小個子“侏儒流氓”,在他們的花園裡跳來跳去,他們鄙視教條,鄙視禮儀,鄙視一切煩人的規矩。他們的呼喊看似微弱,卻潛藏著強大的力量。“我很小,可是我很強!”這該喚醒多少沉睡的人群?那些所謂的“正常人”,那些衣冠楚楚卻懷揣著禽獸之心的“牧羊犬”,請你們把眼皮放低,不要再仰著你們那高貴到噁心的頭顱,看看生命中另一些值得關愛的生命吧,他們被摒棄在黑暗中多久了,但他們依然堅強地活著。 他們不是怪胎,是邊緣人。

推薦好看的美國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意味著種種拒絕墨守成規的精彩故事、種種敢於撕破主鏇律真善美假面具的勇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