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與偏見》

《新娘與偏見》

影片採用異國情鴛,鬥氣冤家,東西方文化碰撞,三大洲名勝和豪華排場,加上印度式大型歌舞,成為這部英印合作的愛情喜劇片引人注目的成功元素。編導將英國奧斯汀的經典愛情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改編成這部大型印度式歌舞片,承襲了拿來主義,商業味十足。本片於2004年10月6日上映。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新娘與偏見》新娘與偏見
白斯家的四個女兒都已長得婷婷玉立,卻苦了白先生及白太太,他們日夜惦記著為女兒們物色金龜婿。由英國來印度參加婚禮的年輕富商巴澤,正是他們為大女兒查雅挑選的理想對象,兩人亦互生情愫。聰敏漂亮的二女兒娜麗達忠於愛情,堅決不受父母支配而要找到心目中的「Mr. Right」,她的新思維令到母親非常頭痛。此時娜麗達遇上巴澤的好朋友--來自洛杉磯的酒店業巨子達西先生,兩人郎才女貌,看似天作之合,然而卻非一見鍾情。達西在娜麗達心目中只是個自大勢利、滿身銅臭的生意人,同樣地,達西亦看不起娜麗達,認為她只是個空有美麗軀殼、見識淺薄的印度鄉下妹,再加上大家文化上的差異,每次見面總是針鋒相對。然而衝突的同時,卻令雙方更了解大家,不知不覺間擦出愛火花……

導演介紹

《新娘與偏見》《新娘與偏見》
印度裔的顧倫德·查達哈於1960年出生於肯亞,1961年隨父母移居英國,上完大學後她為BBC廣播電台工作,在做了幾年記者之後,她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我是英國人可……》(I'm British But……),1990年她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短片《美妙的安排》(Nice Arrangement),描寫了一個英國的亞洲裔家庭在女兒婚禮早上發生的趣事,接下來又是一部關於年老的亞洲人回憶他們在英國生活的紀錄片《我們的年代》 (Acting Our Age)。

她為BBC拍攝的一系列紀錄片都獲得獎項,隨後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烏比電影公司(Umbi Film),並和英國電影協會及Channel Four結成了友好的合作關係。1993年她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海邊的吧唧》 (Bhaji on the Beach)。影片中由印度人和亞裔英國人組成的一群人從伯明罕的薩赫里婦女中心(Saheli Women's Center),乘坐小巴出發,前往黑池(Blackpool)旅行。旅途中,不同的人對自己的處境開始有了略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查達哈拍攝的喜劇片有著相似的地方,都通過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精心設計的一群有著身份差異的人的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說:“在電影中有傳統的一面也有現代的一面,有印度的一面也有英國的一面,有文化差異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影片就是要在這些不同的極性之間相互轉換”。2000年查達哈前往美國洛杉磯拍攝了《烹飪是什麼》(What's Cooking?),這部影片又發生在四個家庭間互相重疊的故事組成,同樣表現了多民族間文化習俗的差異。2002年查達哈拍攝了《我愛貝克漢姆》(Bend It Like Beckham),講述了一個熱愛足球的印度裔女孩傑斯希望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而她的家庭則極力反對,在傳統和理想之間,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要做出選擇。影片就在查達哈長大的地方拍攝而成,查達哈對這塊地方的熟悉使得影片的影象細緻而獨特。影片也因此而大受好評。

查達哈的丈夫是一名日裔美國人,也是一名導演,查達哈的許多電影中,都有他的參與。查達哈的重要作品還有2004年重拍的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Bride and Prejudice)及2006年的《你以為你是誰》(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影片評價

《新娘與偏見》《新娘與偏見》
異國情鴛,鬥氣冤家,東西方文化碰撞,三大洲名勝和豪華排場,加上印度式大型歌舞,成為這部英印合作的愛情喜劇片引人注目的成功元素。編導將英國奧斯汀的經典愛情小說《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改編成這部大型印度式歌舞片,承襲了拿來主義,商業味十足。影片前半背景是印度錫克教金廟聖城阿姆利則,後半有倫敦和洛杉磯景色。其中穿插的歌舞不少,有印度花棒舞、蚊舞,還有美國海灘歌舞。在結尾婚禮那場戲中,還上演了一幕相當出色的百老匯式的歌舞劇,並在歌舞劇中無形地介紹了印度婚禮的形式,可謂渾然天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