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電影]

《投名狀》[電影]

《投名狀》是陳可辛執導的首部古裝大片,“投名狀”典出《水滸傳》林沖投奔梁山的情節,是忠誠之證,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所謂“但凡好漢們入伙,須要納投名狀。”以此表達“生不能同生,死願同死”的決心。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投名狀》《投名狀》

1870年秋,大哥(李連杰 飾演)一身官服,在城牆頂俯瞰自己的就職典禮舞台;充滿理想、胸懷壯志的他,如果沒有走上這條不歸路,極可能是推翻腐敗清庭的新中國革命者之一,創大事業名留青史,可惜……

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改變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導致他最後的毀《投名狀》滅。這兩個強盜是曾跟他矢誓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二哥(劉德華 飾演)和三弟(金城武 飾演),而那個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蓮生(徐靜蕾 飾演)。

率性而為的二哥,乃一條光明磊落的好漢,在亂世中淪為強盜,帶著幾百人到處劫掠,他為人盜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條活路給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來分給和他同住一條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眾心。二哥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蓮生,一個就是十三歲便跟了他做強盜的三弟,把自小成為孤兒的三弟視如親弟。

三弟身上有一種獨特的男人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殺手的狠冷,更有著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因此在他的生命中,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是他視如生命的永恆感情。自從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這個陌生人為替他擋箭而受了傷,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天生的狂熱使然,他對大哥的崇拜竟超過他對二哥的崇拜。

在二哥等人的山村被清軍洗劫,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三弟極力主張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由大哥帶領他們投效清廷,二哥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絕境,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大哥。

作為男人世界中的一個好兄弟,二哥在女人世界中卻是一個失敗的情人,一個不合格的丈夫,濃烈的大男人熱血,令他少了那種迷住女人的浪漫魅力;他的妻子蓮生卻偏偏又是那種深信一見鍾情的浪漫主義者。所以,儘管他當年救出被賣到揚州雛妓的蓮生,儘管他很努力的去關懷蓮生,但目不識丁的他就是沒有蓮生所喜歡的文人書卷氣,始終得不到她真心的愛。

為實現天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理想,大哥藉助以二哥、三弟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原來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大哥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他不惜和二哥決裂,屠殺被二哥勸降的太平軍降兵,只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三弟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

本來,大哥距離成功已僅有一步之遙,但他的作為傷透了對他崇拜不已的三弟。就在就職大典上,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大哥竟橫死於刺客之手……

幕後製作

故事原型

《刺馬》原型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地位與“楊乃武與小白菜”並列。因為牽涉到美女、義氣、背叛諸多戲劇元素,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電影最出名的當數三十多年前導演張徹為邵氏所拍版本。

張文祥、黃縱皆為草莽中人,與馬新貽不打不相識,並結為異性兄弟。老二黃縱的妻子米蘭愛慕大哥馬新貽,但馬新貽建立起感情的堅強防線,未被米蘭的愛所衝破。待馬新貽任兩江總督,米蘭對於馬新貽愈加愛慕,而馬新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的道德和感情防線也徹底崩潰,終於占有了米蘭,殺害了兄弟黃縱。老三張汶祥聞得此事義憤填膺,刺殺了馬新貽,並在刑部公堂之上供認不諱。

老牌導演張徹的經典之作《刺馬》,當年是由姜大衛、陳觀泰、狄龍與井莉主演。整個故事圍繞三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剛烈。當年張徹的影片色彩很用力,該片不僅橫掃第11屆台灣金馬獎,還被奉為導演張徹和動作指導劉家良合作的典範。

時隔多年,由陳可辛重新搬上銀幕的《刺馬》,片中三位男主角將換成李連杰金城武劉德華。李連杰飾演由正轉邪的馬新貽,劉德華飾演被奪妻並遭殺害的黃縱,金城武的角色則是最終完成“刺馬”的張汶祥。

該片的背景為清朝,劇中男演員都得剃頭上陣。此次《刺馬》將走寫實路線,除了三大男主角之外,其他演員“一定要很男人,一定要不帥”,拍攝中也將“風餐露宿”。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瀟灑的形象,以鬍子拉碴的造型出鏡。

刺馬更名

“投名狀”典出《水滸傳》林沖投奔梁山的情節,是忠誠之證,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所謂“但凡好漢們入伙,須要納投名狀。”以此表達“生不能同生,死願同死”的決心。片方者透露,“投名狀”在片中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所在:李連杰飾演的馬新貽在與劉德華和金城武兩兄弟結義之前,為了遵守規定,必須在加入前殺掉自己遇到的第一個人,而這個人恰好是李連杰多年前的救命恩人,但是為此規定,最終李連杰還是殺掉了恩人以表決心。導演陳可辛表示:“早在劇本策劃階段我腦子裡就有這個概念,但是《刺馬》這個片名總是讓媒體拿來與邵氏老版影片對比,實際上我們加入了很多虛構的情節和想像力,並非是邵氏經典的重拍,更不想因此對觀眾產生誤導。兄弟結義是全片的關鍵,更是全片道德價值觀的基礎,故此更名為《投名狀》。”

拍攝壓力大

《投名狀》是陳可辛執導的首部古裝大片,但是開始一個月的拍攝並不順利,原計畫7天拍完的首場戲到實際拍攝時竟然用了20天,陳可辛坦言無論在投資還是創作過程中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主要是對天氣和動作設計上有點低估。這次的動作設計完全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這並非是要創造出什麼新動作,而是我完全追求動作上一種‘實’和‘有勁’的感覺,沒有古裝片中慣用的威亞、也不在鏡頭上做什麼文章。但是這卻讓其他人非常沒有安全感,他們總是說我把中國武俠片惟一的長處給滅了。”此外,由於片中大場面的戲份非常多,陳可辛表示在溝通上也極為複雜。不過他並未因此而改變自己多年的工作方式:“拍戲總是想做的做不到,沒想到的反而做到了。這次雖然是我投資最大的一部影片,但是我依然會給拍攝現場留有很大的創作空間。這么多優秀的人員在一起,我必須遷就每個人的情緒和表達的方式,即便是我明知不會被用在影片裡也不會在當時打斷對方,因為你可能會捕捉到你想要的瞬間。而最後我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人的表達歸納到我的軌道上。”

主角故事

更懂角色的李連杰

陳可辛說,《投名狀》里那些江湖血雨、人心險惡的東西,對他自己來說只是紙上談兵,但對李連杰來說,“曾經活在那些故事裡”。

有場戲,龐青雲打蘇州,圍城一年後,缺糧缺槍,只能去求手握糧草,但一直怕他功高蓋主的三公,可三公根本不見龐青雲,絕望中龐青雲決定去求一直以來的死對頭何魁將軍,以攻南京讓出頭功為代價。

李連杰跟陳可辛說,他覺得龐不會找三公,他一開始就會直接去找何魁。“李連杰其實更懂得在這種四面楚歌的環境中,如何求生。”陳可辛說,到那時他才明白,人年輕的時候的生活真的會影響到他們的判斷,李連杰比自己懂龐青雲。結果,陳可辛還是希望那個階段的龐青雲,對人生不要有那么深的城府,希望他得到觀眾的同情,保留了這場戲。但是他也認識到,“李連杰對龐青雲這個角色的理解,跟我不同,或者更深也不一定。”

犯了金城武的三大忌

陳可辛其實和金城武是老朋友,前年那部《如果·愛》已經建立了信任。但說動李連杰只需要15分鐘,說動金城武卻用了兩個月。因為《投名狀》犯了金城武不接戲的三大忌。

第一,不接和別的男主角軋戲的戲;第二,不接古裝;第三,不接在太辛苦地方拍的戲。尤其是第一條,了解金城武甚深的陳可辛泄密解讀:“首先,金城武是個與世無爭的人,其實,這個世界沒有真的與世無爭,只是表面與世無爭。做演員怎么能不爭?所以到男主角一多,大家都爭的時候,他一定吃虧。”接不接姜午陽這個角色,金城武苦思了兩個月也沒答應,陳可辛以為他一定不演了,準備找別人,卻在深夜接到金城武電話:“我還是演啦,相信你啦!”金城武說最終他說服自己接這個角色的理由是,“我信任陳可辛,我會給他看我不自信的一面。”

陳可辛:我看到的兄弟情,都是基於利益的需要

外界給《投名狀》的描繪一直是一部“講述兄弟情的戰爭片”,但其實導演陳可辛從小到大“都沒有過什麼兄弟情。”甚至,你問他朋友,他也只能指指坐在不遠處的吳君如,“我要沒有她呢,就沒有朋友。”然後,誠懇抱歉地從眼鏡後面望著你。

陳可辛自小沒有兄弟,只有一個妹妹,跟爸爸關係最好。在學校因為個子小,不打球,甚至沒結交上什麼球友,反而喜歡和女孩子交朋友。從小到大沒有打過架,沒有混過哥們兒,最熱血沸騰的一次是觀摩別的男孩子打群架,“就像看那些黑社會片一樣,突然間很興奮很緊張,那些血啊,磚塊啊,好像古惑仔的戲一樣。”成年後陳可辛的第一份工是在嘉禾做暑期工,1986年吳宇森在嘉禾旗下拍攝一出以泰國為背景的槍戰片《英雄無淚》,找來懂泰文的陳可辛幫忙,從此入行。29歲當導演,拍《雙城故事》,拍到張曼玉譚詠麟離別的戲,自己和在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掉眼淚。從此,他拍的都是愛情戲,直到《投名狀》。

他皺著眉說:“我不曉得什麼是兄弟情。有時候在酒吧喝酒,會有人拍著我的肩膀說‘大家都是好朋友,好兄弟’,我每次聽到這些話都會起雞皮疙瘩,覺得還是不要藉酒精將情緒浪漫化吧。我看到的,都是基於利益的需要。真有那么好的兄弟情嗎?我嚮往,但是我沒有。”

所以,在《投名狀》里,兄弟情最後被陰謀論取代。那種港片中經典的用槍指著頭問“是不是兄弟?”的場面沒有出現,反之是龐青雲危難時騙趙二虎留下的巧言令色,大功告成後躲在暗室里暗示殺戮的眼睛。陳可辛覺得,這就像現代社會裡,“當大哥的CEO生意順當了,開掉以前做拓荒牛的小弟。”

動作戲

《投名狀》開拍第一天,拍一線天劫軍糧那場戲。原計畫拍7天,結果,拍了一個月,中途陳可辛一度覺得“完蛋了”,第一場戲就拖成這樣,後面別想拍了。沮喪時甚至自我否定到想主動請退,讓投資方換導演。

原因是陳可辛從來沒有拍過打戲,更別說動輒民眾演員上千的戰爭場面了。他請來的是中國最好的三個動作指導之一——程小東。程小東外號“威也王”,最擅長多個威也連用,讓演員在天上飛著打。動作風格飄逸靈動,漫天小飛俠。你看過的《新龍門客棧》、《英雄》、《黃金甲》、《少林足球》都是他的手筆。但這次陳可辛要求的卻是——真實,所以,“你一個威也都不要用,一個花哨的招式都不要設計,全部都要‘實’。”金城武說,陳可辛撂下這些話就走了。剩下程小東一人絞盡腦汁,幾近崩潰。

“外行指導內行”的慘痛局面終於出現了,程小東明白陳可辛的意思,但是程家班整組人要從“空軍”立刻變成“陸軍”,不知多少工序細節要被顛覆,彼此溝通起來,問題多多,慣性難改。直到十天以後,來了一個“翻譯”——李連杰。

“我一個不會拍武打片的導演非要追求真實感,講的東西他們都聽不明白,程小東那組人就很難做。李連杰懂動作,又明白演員,熟悉導演,結果他就做了一個溝通的橋樑,很明白地傳譯出我要的東西。”連程小東也說:“他是唯一真正懂武術的演員,有他溝通,我容易多了。”李連杰透露他“翻譯”的過程其實充滿“暴力”,“我和小東是20多年的哥們兒,我可以和他關起門來,拍桌子打板凳,你那樣做,不行!你聽我的!”在李連杰看來,程小東和陳可辛的溝通障礙只是“兩個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一個做慣了批薩,另一個非要吃餃子。有一個翻譯,一下就明白了”。

“一線天”之後,再拍舒城大戰,陳可辛又出“麼蛾子”。“我希望那個鏡頭是在人群裡面,我希望後面的人能看到這些武器從前面那些哥們兒的背後出來,我還要好多臉部細節,要讓觀眾看戲的時候如同身臨戰場。”程小東告訴我們,這就是陳可辛對他描繪的要求。而程小東的個人愛好則是,把機位架到一邊狂拍大場面效果。陳可辛又停下來跟程小東討論,“我只知道他這樣拍不是我要的,但他看著我問我到底要怎樣,我又說不出來。”最後協調的結果是,陳可辛專心拍他想關注的那些細節,士兵流血的臉部、殺紅眼的猙獰表情,金戈鐵馬的大場面就讓程小東來調度。

舒城大戰拍了20幾天,在電影裡剪成12分鐘,成為全片最好看的一場惡戰。

攝影

曾經六度獲得金像獎最佳攝影的黃岳泰,是香港影壇名副其實的大腕,他稱陳可辛是特別會“壓榨”人智慧的導演。首先是大場面的拍法。黃岳泰用了一個“從影30年來最多”形容演員之眾。“拍幾千人的大場面我們動用8台攝影機同時拍,3條的話就是24個機位。拍文戲也要同時啟動三四台攝影機,這對我們攝影來說真是受寵若驚,超出預期。”這樣的拍法,讓黃岳泰迸發火花,“抓住瞬間的反應會自然很多,演員的自然流露都留下來了。”

蘇州戰壕夜戲是黃岳泰拍過的夜戲中場面最大的。兩三公里的夜景範圍,要表現士兵在戰壕死守9個月後的心情。“城牆這邊是黑暗的,那邊卻是張燈結彩的。陳可辛要求戰壕這邊是黑的,不要有任何補助的光源。”這給攝影出了難題——範圍那么大,又不是在棚里拍,不給光,怎么弄?最後黃岳泰稱自己被逼想出“鑽木取火”的方法,藉助很多螢光燈打在城牆上反射回到人臉上,完成了拍攝,“恐怖感很強,這段戲讓我很有成就感。”

電影的基調色彩,陳可辛堅持要“以前沒有過的”,黃岳泰從影30年,什麼古裝片都拍過,就是沒拍過“沒有過的古裝片”。只能施展渾身解數,紅、藍、綠加上各種光,翻來覆去地調,不斷被否定,再不斷重來。直到最後,出來——古銅色。陳可辛滿意了。“我們就選擇了古銅色的調子,窮光蛋土匪男人嘛!服裝、布景都統一在這一點上。只突出了皮膚的顏色和紅色。紅色在這部戲裡象徵欲望和血腥,他們用血買欲望。”全戲一直冷色調,直到三人升官發財到南方後,鮮艷的色彩才開始冒出來,布景、服裝、燈光也多了一種顏色處理,“就是黃昏。以前都是白天黑夜的戲。夜裡只有銀白色的月光,一點藍色都沒有。”黃岳泰回憶起來如數家珍。

幕後花絮

《投名狀》《投名狀》

片名《投名狀》源於《水滸傳》里林沖入梁山的情節。入伙結義前要殺個人,拿人頭作投名狀。

影片動用了15名副導演、6架攝影機,最大一場戰爭場面足足有20分鐘,甚至連兩個人談情說愛都要有300人做背景。

李連杰印象深刻的是場“死人戲”,“依慣例我收到一個100元的紅包,因為要躺進棺材裡,又多封了個5元的小紅包,我把這105元捐給了壹基金。”

片中李連杰文戲最多,陳可辛說:“李連杰好像除了十三姨之外沒有拍過給人印象深刻的愛情戲,但是這部戲打的比較多、比較狠的是金城武,找了一個那么美的男孩,但是狠到你不會相信。李連杰反而是文戲最多的一個。”

陳可辛的確考慮過找舒淇演女主角,但角色需要一個第一眼看上去不太起眼、又不性感的人,舒淇雖然戲好,但因為太過性感所以被“飛”。

精彩對白

《投名狀》《投名狀》

江午陽(金城武飾):吃完,就跟我去乾玩命的活。

趙二虎(劉德華飾):當匪,我們要當最大的。

清朝官員(王奎榮飾):全軍覆沒,就你一人活著?

龐青雲(李連杰飾):我不死,就是要回來見你。

士兵:搶錢!搶糧!

龐青雲(李連杰飾):我答應過兄弟們,三年打完仗,回家享福。

趙二虎(劉德華飾):你們要記住,軍隊里只有一個頭,就是龐大人龐將軍。

龐青雲(李連杰飾):兵不厭詐,這就是戰爭。

趙二虎(劉德華飾):人無信就是畜生!

人物簡介

李連杰 飾演 大哥
原效力清廷,是太平天國作亂期間的清朝軍官。充滿理想、胸懷壯志的他在戰場上看盡清兵殘酷無情的真面目,心灰意冷。

在偶然的機會下,他遇上二哥、三弟和蓮生,就是這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改變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導致他最後的毀滅。矢誓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一同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實則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

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大哥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甚至不惜犧牲他的結拜兄弟。

《投名狀》

劉德華 飾演 二哥
率性而為的二哥,是個光明磊落的好漢,在亂世中淪為強盜,但為人盜亦有道,深得眾心。二哥一生最愛兩個人,一個是蓮生,另一個是視如親生兄弟的三弟。

太平天國作亂期間,二哥等人的山村卻被清軍洗劫,傷亡慘重,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兄弟陷入絕境,二哥不計較個人得失,願與大哥結義,並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他,由大哥帶領他們投效清廷,沒想到,自大哥出現之後,蓮生的心也暗暗投進他懷裡。

攻打太平軍期間,二哥與大哥出現嚴重意見分歧,二人最終決裂。

《投名狀》

金城武(聽歌) 飾演 三弟
三弟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殺手的狠冷,更有著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自小成為孤兒的三弟,十三歲便跟隨二哥做強盜,視二哥如親兄。

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這個陌生人為他擋箭而受傷,救命恩情使他對大哥的崇拜竟超過他對二哥的崇拜。後來,三弟更極力主張他們兄弟倆和大哥結拜為兄弟,由大哥帶領他們投效清廷。誰會想到,這個決定到最後卻變成兄弟決裂、互相殘殺的悲劇結果。
《投名狀》

徐靜蕾飾演 蓮生

樣貌娟好的蓮生,七歲被賣到揚州當雛妓,從小被教導琴棋書畫,當年幸得二哥把她從妓院救出來,從此跟隨二哥。可是,面對目不識丁的二哥,她始終無法付出真心的愛。後來遇上大哥,一見鍾情,卻又不能忘記二哥對自己的恩情,內心矛盾。世事無常,輾轉之間,蓮生又重遇大哥,她無法再壓抑自己的感情。可惜蒼天弄人,她與大哥始終無法有情人終成眷屬。
《投名狀》

導演簡介

香港導演。生於香港。12歲隨家人移居泰國,就讀於國際學校。18歲赴美研讀電影理論。21歲返港。

1983年吳宇森執導《英雄無淚》,需要泰語翻譯,他因此得以參與編劇及統籌,從此萌發對電影創作的濃厚興趣。隨後在嘉禾電影公司曾任蔡瀾等人的副導演和助理製片。後經曾志偉介紹,轉入好朋友公司任製片,並學習監製,1989年監製首部作品《神行太保》。隨後監製柯受良導演的《咖喱辣椒》(1990)、《壯志豪情》(1990)等。1991年監製並首導電影《雙城故事》被香港導演協會選為最佳影片。後與曾志偉鍾珍李志毅張之亮阮世生等成立電影人製作公司(UFO),監製並導演了不少叫好叫座的影片。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風塵三俠》(1993,與李志毅合導)、《金枝玉葉》(1994)、《嬤嬤·帆帆》(1996)、《金枝玉葉Ⅱ》(1996)、《甜蜜蜜》(1997)等。其中《甜蜜蜜》同時獲金像獎、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並使張曼玉成為雙料影后,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1998年,陳可辛為史匹柏的夢工場執導他的首部好萊塢電影《情書》(1999)。2000年,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以製作高素質的亞洲電影為目標,監製出品了《晚娘》(2001,香港、泰國合作)、《春逝》(2002,香港、日本及韓國合作)、《見鬼》(2002,香港、泰國及新加坡合作)等商業與藝術雙贏的影片。2002 年以來曾先後監製《金雞1》《金雞2》《見鬼2》《見鬼10》《三更2之餃子》,及親自執導《三更1回家》。2005年推出《如果·愛》,在各大華語頒獎禮上風光無限。

出生於1962 年的陳可辛,十九歲便執導其首部電影作品《雙城故事》。1990 年初期,陳可辛與曾志偉連手創立 UFO 電影公司 , 製作了一連串賣座作品 同時贏得好評如潮 , 包括《風塵三俠》《金枝玉葉》、《甜蜜蜜》等。其中《甜蜜蜜》

史前無例地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贏得九項大獎,同時被《時代雜誌》選為 1997 全年十大電影。 1998 年,陳可辛為史提芬斯匹爾伯格的夢工廠開拍他的首部好萊塢電影《情書》。 2000 年,陳可辛成立 Applause Pictures , 以製作高質素的亞洲電影為目標 , 作品包括:《晚娘》 (Jan Dara ,香港、泰國合作 ) 、《春逝》(One Fine Spring Day ,香港日本韓國合作 ) 、《見鬼》 (The Eye ,香港、泰國及新加坡合作 ) 。 2002 年至 2004 年他曾先後監製《金雞1》《金雞2》、《見鬼 2 》、《見鬼 10 》、《三更 2 之餃子》,及親自執導《三更 1 之回家》,該片被挑選為 2003年柏林電影節參展部份的開幕電影。 由於本片是陳可辛進軍內地的首部作品,片中不僅有 “ 戲中戲 ” ,還有大量歌舞表演,陳可辛坦言壓力巨大。他說之所以選擇拍歌舞片是因為想拍出 “ 大電影 ” 的感覺, “ 我發現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都是一些耗資巨大、充斥動作和特效的影片。但我不善於拍動作片,所以選擇了歌舞,它是包裝影片的華麗外衣。 ”

變幻莫測的陳可辛

生於1962年的陳可辛,和同時期的張之亮關錦鵬、王家衛、張婉婷等,同屬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餘波一代,曾經做過編劇等工作,早在1980年就曾經拍攝過一部不知名的處女作,不過他正式被廣大影迷熟知卻是在十年之後,1991年,由他執導,曾志偉、張曼玉、譚詠麟擔任主演的《雙城故事》讓他一下子成為華語電影界炙手可熱的導演。

陳可辛大概是華語電影圈中最"詭異"的一個導演了。大多數導演在作品的形式上會有所變化,個人風格卻鮮有大的改變,但是陳可辛卻不一樣,我們似乎永遠也摸不清楚他的電影的風格。正像徐克曾經對她的評價:"陳可辛可以拍各種題材的電影,且每次都能拍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

徐克的這番話可謂一語中的,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陳可辛導演生涯中最著名的三部作品——愛情主題的《甜蜜蜜》恐怖驚悚的《見鬼》系列、

以及去年大熱的歌舞片《如果·愛》,這三部影片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幾乎都千差萬別。特別是去年的《如果·愛》

第一次將好萊塢賣弄多年的歌舞電影帶進了華語影壇,並且在質量上與之相比也毫不遜色,贏得票房的同時,也贏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個重要獎項,很難想像這樣一部作品,自一個初次執導該類型片導演之手。

陳可辛作品的"變"不但表現在形式上,同時也表現在內容上。《甜蜜蜜》打破了香港愛情片以青春或家庭倫理為主要題材的固定模式,影片展開一個比較大的格局,講述了一對彼此相愛的男女在大的時代變遷面前所經歷的層層波折,感動觀眾的同時,也讓作品在於同類影片的比較中提升了一個層次;《見鬼》也是香港電影中比較常見的驚悚恐怖片,但陳可辛卻在其中加入了對人與人之間細微情感的深入思索,成就了第一部講述人性的"鬼片",由此增加了影片的內涵;至於《如果·愛》——我們似乎應該去尋找它的哪方面不是新的才對。

所以,由陳可辛來執導這部古裝歷史片《刺馬》,廣大影迷們應該感到放心,我們不用去擔心他是不是第一次拍古裝片,也不用擔心他是不是第一次拍武俠片,因為這是一個習慣於改變,習慣於創造"第一次"的導演,並且他總能給期待他的人帶來驚喜。無論怎么變都得心應手,也許這就是一個天才導演的功力吧!

票房PK

《投名狀》《投名狀》

《投名狀》《集結號》票房不相上下雙雙過兩億

據影片投資方華誼兄弟(華誼兄弟吧)影業和保利博納公司訊息,截至上周日,今年的兩部賀歲大片《投名狀》(blog,投名狀吧)和《集結號》(集結號吧)的票房雙雙跨過兩億大關。不過在馮小剛(馮小剛吧)的大本營北京地區,《集結號》的票房還是略勝《投名狀》一籌。

2007年12月12日,陳可辛(陳可辛吧)執導,李連杰(blog,李連杰吧)、劉德華(聽歌,劉德華吧)、金城武(聽歌,金城武吧)主演的《投名狀》打響了賀歲檔的頭炮。一周之後(12月20日),闊別賀歲檔兩年之久的馮小剛攜戰爭題材影片《集結號》加入戰團。所幸並沒有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在分別上映4周和3周之後,《投名狀》和《集結號》的票房雙雙邁過兩億大關。這也是內地賀歲檔首次孕育出兩個“2億俱樂部”成員。

儘管《投名狀》和《集結號》在總票房上不相上下,但在馮小剛的大本營北京地區,《集結號》票房還是略勝《投名狀》一籌。據北京UME華星影城(華星影城吧)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周日,《集結號》在該影城的總票房為350萬,《投名狀》為260萬。新世紀(新世紀吧)影城的數據顯示兩片總票房均在160萬左右,但《集結號》後期增長比《投名狀》要更快一些。在院線方面,《集結號》在北方的新影聯院線取得了佳績。新影聯院線經理黃群飛告訴記者,《集結號》在該院線的總票房為3100萬,比《投名狀》高出700萬。《集結號》的票房增長主要集中在元旦前後。黃群飛認為,《集結號》的好口碑是推動票房增長的主要因素。

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片名
第一屆 《父子情》
第二屆 《投奔怒海》
第三屆 《半邊人》
第四屆 《似水流年》
第五屆 《警察故事》
第六屆 《英雄本色》
第七屆 《秋天的童話》
第八屆 《胭脂扣》
第九屆 《飛越黃昏》
第十屆 《阿飛正傳》
第十一屆 《跛豪》
第十二屆 《籠民》
第十三屆 《新不了情》
第十四屆 《重慶森林》
第十五屆 《女人,四十》
第十六屆 《甜蜜蜜》
第十七屆 《香港製造》
第十八屆 《野獸刑警》
第十九屆 《千言萬語》
第二十屆 《臥虎藏龍》
第二十一屆 《少林足球》
第二十二屆 《無間道》
第二十三屆 《機動部隊》
第二十四屆 《功夫》
第二十五屆 《龍城歲月》
第二十六屆 《父子》
第二十七屆 《投名狀》
第二十八屆 《葉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