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

《常識》

《常識》可以說就是促使美國從不列顛帝國中獨立出來的出版物,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常識》

《常識》

作者:(英國托馬斯·潘恩(1737-1809年)
類型: 政治論著
成書時間:1776年

背景搜尋

1737年1月29日,是北美獨立戰爭時期負有盛名的宣傳鼓動家托馬斯·潘恩的生日。這個出生於英國諾福克郡的不列顛帝國的公民,若干年後以他的一本小冊子,推動了北美獨立革命風暴。
潘恩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是裁縫,信奉教友派,母親是英國教教徒。為家庭經濟條件所限,潘恩只上了中學。他13歲開始跟父親幹活,此後嘗試過教師店員稅吏等各種職業,但沒有一個成功的,屢遭失業和飢餓的威脅。潘恩在當稅吏時就關心政治,1772年寫了小冊子《稅吏事件》,描寫英國稅吏的苦惱。1774年4 月,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職。他來到倫敦,結識了班傑明·富蘭克林,於那年末移民到北美殖民地,在費城擔任《賓夕法尼亞雜誌》的編輯,寫了不少涉及時事的文章
托馬斯·潘恩托馬斯·潘恩
當時英國和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北美人民反英鬥爭風起雲湧。潘恩很快就投身政治鬥爭中。但是,人們的君主制觀念還根深蒂固,連華盛頓富蘭克林亞當斯這些獨立戰爭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確提出獨立。
1775年4 月19日的萊剋星敦和康柯德的戰鬥之後,潘恩得出結論,這次起義目的不僅要反對不公正的稅制,而且要支持全面獨立。1776年1月10日,他發表了一本50 頁的小冊子《常識》,書中對他的論點做了詳細解釋,公開提出美國獨立問題。這本小冊子立即引起轟動,三個月內售出十多萬冊。在一個人口僅250萬的殖民地里,可能總共售出了50萬冊。
潘恩為美國獨立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作為出身低微的異鄉人,受到了排擠和打擊,成為失業者。他被迫旅居法國。在法國他仍然保持著對政治的極大熱情,親身參與了法國大革命,認為攻陷巴士底獄是“世界性的事件”,但是他反對處決路易十六雅各賓派執政時,潘恩說:“共和國死了。”因此,公安委員會以“圖謀反抗共和國”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國駐法大使門羅的干預下才獲釋。1802年,潘恩回到美國,7年後他悄無聲息地死去。

內容精要

《常識》路易十六被處死時的情景

路易十六被處死時的情景
《常識》告訴北美殖民地人民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北美應該獨立於英國之外。潘恩在書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英國屬於歐洲北美,屬於它自己。
他從各個方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歷史經濟宗教政治甚至地理———“上帝在英國和北美之間設定這么遠的距離,也有力地而且順理成章地證明,英國對北美行使權力這點決不是上蒼的意圖。”他以鏗鏘有力的言辭反駁那些向英國妥協的言論
“可是有人說英國是祖國,是我們的父母。那么她的所作所為就格外丟臉,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蠻人也不同親屬作戰;因此,那種說法如果是正確的話,那正是對她的譴責;可是那種說法恰恰是不正確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確,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幫閒陰險地採用‘父母之邦’或‘母國’這種詞,含有卑鄙的天主教意圖,想利用我們輕信的弱點讓我們相信他那不公正的偏見。歐洲,而不是英國,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這個新世界曾經成為歐洲各地受迫害的酷愛公民自由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難所。他們逃到這裡來,並不是要逃出母親溫柔的懷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鄉里的那種暴政,還在追逐著他們的後代,這話對英國來說至今還是千真萬確的。”
《常識》攻克巴士底獄示意圖
“所有爭取和平的溫和的方法都沒有奏效。我們的歷次懇求都被鄙夷地一口回絕;這使我們相信,沒有什麼比反覆請願更能取悅國王們的虛榮心並證實他們的頑固了———而且只有那種做法最能助長歐洲國王們的專制丹麥瑞典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既然抵抗才有效力,那么為了上帝,讓我們達到最後的分離,不要讓下一代人,在遭受侮辱的毫無意義的父子關係的名義下趨於滅亡。”
“有人說,那么北美國王在哪兒呢?朋友,我要告訴你,他在天上統治著,不像大不列顛皇家畜生那樣殘害人類。還是讓我們莊嚴地規定一天來宣布憲章,希望我們哪怕在世俗的德行方面也不要有缺點;讓我們發表的憲章以神法和聖經為依據;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從而使世人知道,就贊成君主制而言,在北美法律就是國王。因為,正如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一樣,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作用。但為了預防以後發生濫用至高權威的流弊,那就不妨在典禮結束時,取消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
潘恩這篇文章,成了獨立戰爭時期人民大眾的教科書

專家點評

《常識》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
托馬斯·潘恩以“一個英國人”署名出版了《常識》,6個月後,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宣布美國獨立的《獨立宣言》。如果說, 《獨立宣言》是歷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綱領形式宣布的民主共和國原則,那么《常識》則是《獨立宣言》的精華。
《常識》所主張的北美獨立,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實。但在潘恩的年代,卻不啻是一次振聾發聵的吶喊。
到1775年為止,在北美廣大民眾的心目中,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仍有相當的威信。北美的革命領袖們在過去10年的反英宣傳中,把英國加在北美人民身上的一切壓迫都歸咎於英國內閣,同時卻把英王捧得很高。把他描寫為靈魂純潔的、心地仁慈的君主。因此,北美人民雖然憤恨英國政府的壓迫,但卻把希望寄托在喬治三世身上,希望他能把居心殘忍的大臣們免職,並且取消大臣們十餘年來所實行的壓迫政策。這樣,喬治三世就成了人心傾向獨立的巨大障礙。在這個關鍵時刻挺身出來掃除這個障礙的便是潘恩。他看到北美人民反英鬥爭的最大弱點就是目標模糊,人們拿起武器與英軍作戰,但不是為獨立而戰,一般人對英王仍有幻想,對大英帝國仍有留戀。與此同時,他也看到領導鬥爭的革命領袖過於謹慎,不敢宣布獨立。他認為這大大影響了反英武裝鬥爭的力量,使得英國有可能把北美革命運動扼殺在萌芽狀態中。為了鼓勵北美人民更勇敢地走上戰場,他感到有必要破除人們對於國王的幻想,並且把作戰的目標告訴他們,向他們指出:北美獨立就是戰爭的目標。總之,潘恩決定把“人民的思想感情從依附於英國轉到獨立,並且從君主制轉變到共和的政府形式”。這就是他拿起筆來寫小冊子《常識》時的想法
《常識》美國獨立戰爭
他在這本小冊子裡大膽地呼籲獨立,並且痛切地陳明英國統治有百害而無一利,獨立有百利而無一害。他寫道:英國過去之保護北美殖民地,完全著眼於本身的利益,並不是為了愛護北美人民。他指出獨立的好處甚多,獨立不但給北美人帶來自由,而且還能使他們享受經濟繁榮;相反的,如果繼續與英國保持聯繫,則只能延長北美人民的痛苦。他特別揭露喬治三世的專制暴虐,說他是一個“冷酷的、脾氣惡劣的法老”,“大不列顛的戴王冠的野獸”,下決心消滅北美自由的就是他。他說:國王不是內閣的傀儡內閣是受他支配的。國王用津貼官職去收買下院,因而在下院選出一個充當國王傀儡的多數,由這個多數產生的內閣就成了他手中的工具。國王的所作所為,使得英國成為一個暴虐專制的國家。
《常識》剛一問世,立刻就被人搶購一空,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在人口不到300萬的北美殖民地上竟銷售12萬冊。《常識》的影響是巨大的、深刻的。它一舉扭轉了北美的輿論,徹底摧毀了英王在殖民地人民心目中的優美形象,使他成了一個暴虐的獨夫,從而切斷了殖民地人民心中殘存的對英王和英國的最後一根感情紐帶。小冊子提高了人民的覺悟,推動他們傾向獨立,獨立逐漸地成為普遍呼聲。正如約翰·米勒斯指出的:“隨著1776年1月《常識》的發表,潘恩打碎了把革命凍結起來的堅冰。”
常識,在所有的識見中,最珍貴;常識,是大多數人不敢說的怯懦時刻說出真相;常識,是在大多數人不明白的困惑時刻說出真相。人類在許多時刻,囿於種種,已經將認識對像意識形態化了。欺騙性質的言說,教科書給定的認知模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從來如此”,成為人們判斷是非真偽的潛在依據,而且成為難於逾越的智障。常識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告訴世人:皇帝並沒有穿著衣服。潘恩的《常識》之所以成為影響美國人的優秀讀本,就是因為他所言說的常識令人驀然驚醒:啊,原來是這樣的啊。潘恩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個小孩子。魯迅最有力的言說就是:“從來如此,便對么?”

妙語佳句

歐洲,而不是英國,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
所有爭取和平的溫和的方法都沒有奏效。

中華民國時期的報紙

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本任務介紹中華民國時期的報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