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的提琴手》

《屋頂上的提琴手》

本片根據百老匯的長篇音樂劇改編而成。本片的票房收入達250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由好萊塢製作的較為成功的音樂喜劇片。

基本信息

簡介 Introduction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百老匯首演1964年9月22日
場次:3242場(7場預演)
地點:1964年9月22日至1967年2月25日帝國劇院(Imperial Theatre) ,
1967年2月27日1970年12月14日(Majestic Theatre) ,1970年12月16日至1972年7月2日在百老匯劇院(Broadway Theatre)
創作團隊

作曲 傑里•伯克(Jerry Bock)
作詞 謝爾頓•斯特恩(Joseph Stein)
編劇 約瑟夫•哈尼克(Sheldon Harnick)
根據碩羅姆•阿雷切姆(Sholom Aleichem)小說《特維亞和他的女兒們》 (Tevye and his Daughters)改編
導演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編舞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舞美設計 布里斯•阿隆松(Boris Aronson)
服裝設計 帕特里西呀•茲普羅特(Patricia Zipprodt)
燈光設計 簡•羅森瑟爾(Jean Rosenthal)
演員

佐羅•莫斯特爾(Zero Mostel),瑪利亞•卡尼洛娃(Maria Karnilova),約瑟夫•蘇利文(Joseph Sullivan),羅伯特•伯迪恩(Robert Berdeen)
倫敦西區首演1967年2月16日
場次:2030場
地點: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
與百老匯首演版為同一創作團隊
演員
查伊姆•托普爾(Chaim Topol),米里亞姆•卡林(Miriam Karlin),利克斯•古茲米特(Lex Goudsmit)
百老匯第一次重排1976年12月28日
場次:167場(1場預演)
地點:冬季花園劇院(Winter Garden Theatre)
創作團隊
燈光設計 肯•比靈頓(Ken Billington)
演員
佐羅•莫斯特爾(Zero Mostel),瑟爾瑪•李(Thelma Lee),伊利莎白•哈爾(Elizabeth Hale),傑夫•科勒(Jeff Keller)
百老匯第二次重排:1981年7月9日
場次:53場(3場)
地點:紐約州劇院(New York State Theatre)
創作團隊
導演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編舞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舞美設計 布里斯•阿隆松(Boris Aronson)
服裝設計 帕特里西呀•茲普羅特(Patricia Zipprodt)
燈光設計 肯•比靈頓(Ken Billington)
演員
赫歇爾•伯納迪(Herschel Bernardi),瑪利亞•卡尼洛娃(Maria Karnilova),羅利•阿達(Lori Ada),嘉洛斯羅•傑•福克斯(Jaroslow Jay Fox)
百老匯第三次重排1990年11月18日
場次:241場(18場)
地點:喬治•格什溫劇院(George Gershwin Theatre)
創作團隊
導演 魯斯•米歇爾(Ruth Mitchell)
編舞 薩米•達拉斯•貝耶斯(Sammy Dallas Bayes)根據傑羅姆•羅賓斯原版編舞改編
舞美設計 布里斯•阿隆松(Boris Aronson)
服裝設計 帕特里西呀•茲普羅特(Patricia Zipprodt)
燈光設計 肯•比靈頓(Ken Billington)
音響設計 皮特•J•費茨傑拉德(Peter J. Fitzgerald)
演員
查伊姆•托普爾(Chaim Topol),瑪西亞•劉易斯(Marcia Lewis),加里•施瓦茨(Gary Schwartz),莎朗•勞倫斯(Sharon Lawrence)
倫敦西區第一次重排:1994年
地點:帕拉迪恩劇院(Palladium Theater)
演員
查伊姆•托普爾(Chaim Topol)
百老匯第四次重排:2004年2月26日
場次:781場(36場預演)
地點:明斯科夫劇院(Minskoff Theatre)
創作團隊
導演 大衛•里弗克斯(David Leveaux)
編舞 喬納森•巴特爾(Jonathan Butterell)根據傑羅姆•羅賓斯原版編舞改編
舞美設計 湯姆•派(Tom Pye)
服裝設計 維基•莫提默爾(Vicki Mortimer)
燈光設計 布萊恩•馬克德維特(Brian MacDevitt)
音響設計 阿克姆音響合作公司(Acme Sound Partners),
演員
蘭迪•格拉夫(Randy Graff),阿爾弗雷德•莫林納(Alfred Molina),莎利•墨菲(Sally Murphy),李•米歇爾(Lea Michele)
倫敦西區第二次重排:2007年5月19日演出至今
地點:莎沃伊劇院(Savoy Theatre)
創作團隊
導演 林塞•泊斯納(Lindsay Posner)
編舞 薩米•達拉斯•貝耶斯(Sammy Dallas Bayes)根據傑羅姆•羅賓斯原版編舞改編
補充編舞 凱特•弗拉特(Kate Flatt)
演員
亨利•古德曼(Henry Goodman),貝弗利•克萊恩(Beverley Klein),亞歷山德拉•西爾伯(Alexandra Silber),達米安•亨伯利(Damian Humbley)

背景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屋頂上的提琴手》原名《特維亞》,根據前沙俄時期作家碩羅姆•阿雷切姆(Sholom Aleichem)小說《特維亞和他的女兒們》(Tevye and his Daughters)改編,小說以伊地語寫就,於1894年出版。

但當創作者看到一系列反映東歐猶太人生活的畫作,發現這些畫作中通常有一個提琴手時,他們深入研究東歐猶太文化發現,提琴手象徵在不確定性命運中艱難的生存,仍然保持傳統並尋求快樂的精神。於是將作品更名為《屋頂上的提琴手》。

《屋頂上的提琴手》儘管講述的是美國觀眾陌生的東歐猶太人生活,卻在百老匯首演後取得了巨大轟動,連續演出持續8年,刷新了了百老匯音樂劇演出擋期的記錄並受到評論的壓倒性稱讚。1967年,《屋頂上的提琴手》在倫敦西區首演,同樣刷新了倫敦音樂劇演出擋期記錄。

1971年,舞台版扔在百老匯上演期間,美國拍攝了電影版《屋頂上的提琴手》問世,英國首演版演員查伊姆•托普爾(Chaim Topol)在電影中重塑男主角,受到全球多國觀眾的喜愛。

演出分別於1976年,1981年和1990年三度在百老匯重排,三個版本雖然採用了不同的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和不同的演員,但導演和編舞都嚴格遵從百老匯首演版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的創作。1994年的倫敦西區重排是1990年百老匯重排的翻版。

2004年,《屋頂上的提琴手》第四次百老匯重排版問世,該版本採用全新導演和製作理念,但舞蹈部分受到羅賓斯舞台藝術基金會限制(該基金會掌控羅賓斯所有舞蹈作品,規定只有特許編舞才能知道排練他創作過的舞蹈),仍然保持與原版接近的特色。演出反響良好,是迄今為止演出時間最長的重排版。

2007年,在英國導演林塞•泊斯納(Lindsay Posner)和美國編舞薩米•達拉斯•貝耶斯(Sammy Dallas Bayes)通力合作下,英國新版《屋頂上的提琴手》開演,在舍菲爾德的克魯西伯劇院(Crucible Theatre)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外省試演後,演出正式登入倫敦西區。新版獲得諸多好評,並計畫在2008年展開全美巡演。

演出介紹 Briefing

Synopsis

fiddler on the rooffiddler on the roof

故事圍繞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猶太人聚集地居民特維亞(Tevye)一家展開,他是5個女兒的父親,在充滿歷史變革的時代,他一直試圖保持宗教和家庭傳統。他必須面對三個女兒對婚姻的自主選擇,這些選擇嚴重有悖於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以及沙皇對國內猶太人的無情驅逐。

特維亞市19-20世紀之交沙俄猶太人聚集地安那特夫卡(Anatevka)的賣奶人,他一直言個遵從猶太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對於一個猶太家庭而言,父親事一家之主,承擔經濟重任也享受絕對權威,母親打理家務,兒子從小就被培養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女兒則要遵守三從四德。他家裡所有人都在準備安息日晚餐,他的妻子苟德(Golde)把家務和女兒安排的井井有條。

村裡的媒婆燕特(Yente)來告訴苟德,村里富有的屠夫雷薩•伍爾夫(Lazar Wolf)希望娶她家的大女兒彩特(Tzeitel),儘管他是個和特維亞年紀相當的鰥夫,苟德十分高興,而對於猶太人而言,女子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必須尊崇父母對婚姻的決定。二女兒赫德爾(Hodel)和三女兒哈娃(Chava)天真的認為媒婆將給他們帶來理想的白馬王子,但是彩特知道由於她們家庭貧困,沒有任何選擇餘地,只能接受媒婆介紹的各色可怕的丈夫。彩特非常不希望媒婆給她安排丈夫,她已經愛上了童年的夥伴裁縫莫特爾(Motel)。

特維亞的馬生病了,於是他只能自己推奶車,疲憊的他問上帝,難道讓他富有些是件讓上帝傷心的事么?村民因為他遲到而小有意見,賣書人阿福朗(Avram)告訴大家,報紙上的新聞說沙皇在驅逐一些地區的猶太人,來自基輔的大學生泊切克(Perchik)路過村子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指責他們對時事的漠不關心。 村民把他當異類,紛紛離去,但特維亞很喜歡他,把他帶回家,希望他教育自己的兩個小女兒。苟德讓特維亞在安息晚餐後去見雷薩•伍爾夫但並沒告訴他為什麼, 因為她知道丈夫不喜歡那個屠夫。彩特擔心媒婆是來給她安排親事,催促莫特爾向父親提親。但莫特害怕特維亞的脾氣,他正在存錢買縫紉機,他希望在證明自己能夠承擔家庭重任之後再提親。全家人在一起作安息日禱告。

安息晚餐後,特維亞去小餐館找雷薩,很多村民在那裡喝酒,包括部分非猶太人。他以為雷薩想買他的奶牛,對他惡言相向,但誤會澄清後他同意雷薩的提親,儘管他不太喜歡屠夫,但他知道女兒嫁給他就不會挨餓。他們高興的喝酒慶祝,並跳起舞來,甚至一向與他們涇渭分明的俄羅斯人也加入舞蹈。特維亞回家路上看到了村裡的俄羅斯警長,他告訴特維亞按照上級指示,近期將對猶太村莊採取肅清活動,本質就是搞破壞以警示猶太人要安分守己。警長對猶太人並無敵對情緒,但在上級指示面前無能為力。

次日早晨,特維亞告訴家人,他同意屠夫和彩特的婚事,苟德非常高興,彩特非常驚恐的求父親收回決定,這時莫特爾終於鼓起勇氣向特維亞提親,並聲稱他們已經定下婚約。特維亞一開始對這種出格行為十分驚訝,但看到一向軟弱的裁縫終於開始極力抗爭,女兒確實渴望得到幸福,他同意了他們的婚事。裁縫和彩特高興的離開。但是他擔心怎么向老婆交代,於是他晚上告訴妻子自己作了個噩夢,說他的祖母希望彩特能嫁給莫特,而屠夫死去的妻子則警告他,如果彩特和屠夫結婚,她會讓他們一輩子不得安寧。迷信的苟德十分害怕,同意讓彩特和裁縫結婚。

三女兒哈娃(Chava)在村里被幾個俄羅斯男子欺負,但是另外一個俄羅斯青年費耶德卡(Fyedka)保護她,趕走了其他人,他借給哈娃一本書,希望和她好好聊聊,兩人開始了一段秘密戀情。

大女兒婚禮當天,全村居民前來慶祝。泊切克穿過婚禮場的男女分界線,和赫德爾跳舞,一開始大家很驚訝這種叛逆行為,但特維亞邀請苟德跳舞后,大家也紛紛加入這個富有突破性的活動。但是俄羅斯人的肅清活動破壞了婚禮的氣氛,他們搗毀晚會現場,打傷了試圖阻止他們的泊切克。特維亞安撫大家的情緒,並帶領大家清理現場。

幾個月後,泊切克告訴赫德自己要回基輔參加革命工作,他向赫德求婚並得到接受。他們告訴特維亞訂婚的訊息,儘管很喜歡泊切克,特維亞還是被他們這種無視權威的舉動給觸怒,但是他們表示自己並不是徵求同意,而是希望得到他的祝福,特維亞發現世界果然變了,他也需要改變,於是接受了兩人擅自訂婚的現實。

他告訴苟德這個訊息,苟德十分憤怒,她覺得孩子們完全不聽父母的意見擅自結婚不可思議,特維亞解釋他們這么做是因為愛情。由此,他突然好奇的問妻子是否愛他,對於這個新鮮問題,苟德極其不適應,她覺得丈夫瘋了,但是在丈夫的一再追問下,她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她的結論是,如果和一個人生活共同生活25年,歷經艱難困苦,都不算愛,那她也不知道什麼叫愛了。兩人發現自己應該是愛對方的,儘管愛情不能改變現狀,但是心中有愛感覺很好,
燕特發現哈娃和費耶德卡經常私下見面,並從村外得到泊切克被捕和流放西伯利亞的訊息。赫德決定追隨未婚夫而去,儘管十分痛苦,她還是堅強的安慰家人說,無論自己走到哪裡都會永遠牽掛著家人。幾周后,哈娃鼓起勇氣告訴父親自己要和費耶德卡結婚,但是這次特維亞實在無法接受女兒和非猶太人的結合,斷然拒絕,最後哈娃和費耶德卡私奔。過了一段時間,哈娃回家試圖和父親解釋,但特維亞無法接受事實,他告訴女兒全家人不再歡迎她。

沙皇的驅逐令終於到了安那特夫卡,村民被要求在3天內離開。儘管他們在村裡的生活非常艱辛,但是真要離開,他們也非常不捨,他們再也無法找到這樣一個家園了。

當猶太人紛紛離開村莊時,哈娃和費耶德卡路過家裡,告訴母親自己也決定離開,這時特維亞終於暗示他和哈娃的和解。特維亞帶家人準備去美國投靠親戚,提琴手終於走下屋頂,跟著他們一起離開。
曲目 Musical Numbers
第一幕:傳統(Tradition),媒人啊媒人(matchmaker, Matchmaker),如果我是有錢人(If I Were a Rich Man),安息日禱告(Sabbath Prayer),敬生命(To Life),特維亞的獨白(Tevye's monologue),奇蹟中的奇蹟(Miracle of Miracles),特維亞的夢(Tevye's Dream),日出日落(Sunrise, Sunset),酒瓶舞(The Bottle Dance)
第二幕:現在我擁有了一切(Now I Have Everything),特維亞的反駁(Tevye's Rebuttal),你愛我嗎?(Do You Love Me?),流言(The rumor),遠離我心愛的家園(Far From the Home I Love — Hodel),哈娃序舞(Chava Sequence),安那特夫卡(Anatevka),離別談話(The Leave Taking)

影響 Impact

fiddler on the rooffiddler on the roof

百老匯首演版榮獲
1965年托尼獎(Tony Award)最佳音樂劇,最佳作曲作詞,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編舞,最佳音樂劇導演,最佳音樂劇製作人,最佳音樂劇編劇獎。最佳舞美設計提名。該版本1972年因成為百老匯歷史上最長壽的音樂劇而獲得1972年托尼獎特別獎。
1981年百老匯重排版榮獲
1982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提名。
1990年百老匯重排版榮獲
1991年托尼獎最佳重排音樂劇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提名。
2004年百老匯重排版榮獲
2004年托尼獎最佳重排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最佳音樂劇男配角,最佳舞美設計,最佳燈光設計,最佳配器提名。
2004年戲劇桌獎(Drama Desk Award)傑出重排音樂劇,傑出音樂劇男主角,傑出音樂劇舞美設計提名

評論

“《屋頂上的提琴手》緊扣特定歷史時期的風雲變幻,呈現觀眾習慣的音樂劇歌曲風格,讓人印象深刻的舞步,用感人至深的情感將這些因素融合起來,創造出非凡的感染力,達到了讓人景仰的藝術成就。”
——霍華德•陶曼(Howard Taubman)評百老匯首演版
《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1964年9月23日
“儘管和百老匯首演版幾乎如出一轍,重排版《屋頂上的提琴手》仍然是一部上乘之作,像它的前輩一樣,在新劇院裡一如既往的閃爍光芒,感動著新一批觀眾。”
——理察•F•謝巴德(Richard F Shepard)評1981年百老匯重排版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981年7月10日
“這個版本的演出讓我們看到提琴手的魅力和感染力絲毫沒有因為歲月流逝而削減,歌曲和舞蹈仍然是為動人的故事增添光彩。”
——梅爾•嘉索(Mel Gussow)評1990年百老匯重排版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981年11月19日
“新版本演出進行了諸多創新,無論創作團隊還是演員都表現出很高的水準,然而因為整個製作缺少其前輩的靈魂和內在激情,使得演出藝術水準大打折扣。”
——本•布蘭特利(Ben Brantley)評2004年百老匯重排版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2004年2月27日
《屋頂上的提琴手》成為第一個演出超過3000場的百老匯音樂劇,在隨後10年間一直是百老匯最長壽的音樂劇,直到音樂劇《火暴浪子》刷新了演出場次記錄。據調查,由於演出巨大的商業成功,首演版投資人每一美元投資換來的回報高達一千五百七十四美元。
《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世界性主題,使它得意在75個國家演出,並取得成功,演出曾經錄製50種不同語言的劇組錄音。劇中唱段《傳統》 , 《日出日落》 , 《你愛我嗎?》 等歌曲,雖然鏇律簡單,歌詞樸實,卻因為蘊涵豐富的生活哲理和人文關懷而廣為流傳。

視頻片段

如果我是一個富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