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

《小團圓》

《小團圓》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張愛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於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2009年4月1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圖)《小團圓》台灣版《小團圓》

曾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要求銷毀的小說《小團圓》,在她過世14年之後,由台灣皇冠出版社於2009年2月26日“違規”出版了。這部被看作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手稿多年來一直不曾曝光,為了讓它面世,張愛玲摯友兼經紀人宋淇曾建議將男主人公角色改為雙面間諜,並被人暗殺,但張愛玲拒絕了。
《小團圓》是張愛玲濃縮一生心血的巔峰之作,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餘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因為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複雜的情結。墜入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就像她所寫的如“渾身火燒火辣燙傷了一樣”,難以自拔!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
全球3000萬張迷翹首企盼,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稿,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傑作,首次發表。

——圖書宣傳語


作者簡介

張愛玲張愛玲

張愛玲,原名張瑛,1921年生於上海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為張佩綸外曾祖父李鴻章。1937年,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次年考取倫敦大學,後因戰事改入香港大學。1943年,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同年發表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等。1944年出版小說集《傳記》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於洛杉磯家中去世,終年75歲。

創作背景

北京版《小團圓》北京版《小團圓》

1975年10月16日,身在美國的張愛玲致信好友宋淇夫婦:“趕寫《小團圓》的動機之一是朱西寧來信說他根據胡蘭成的話動手寫我的傳記,我回了封簡訊說我近年來儘量de-personalize讀者對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寫。當然不會生效,但是這篇小說的內容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
宋淇,筆名林以亮,戲劇名家宋春舫之子, 《紅樓夢》翻譯專家。宋淇夫人鄺文美,筆名方馨,亦是翻譯家。夫婦倆久居香港,曾在美國新聞處供職。據宋淇之子宋以朗回憶,1952年,宋淇在報上登廣告徵求翻譯,應徵的來信里有一封落款是“張愛玲”———這正是來港找工作的上海女作家張愛玲,那時她已很有名。宋淇大驚,立刻約張愛玲見面,令她獲得這份工。於是張在宋家附近租了房子住下,由此與宋淇夫婦成為至交。
朱西寧,原名朱青海,台灣軍旅作家,退役後從事雜誌主編等文藝工作。他的夫人劉慕沙,以及三個女兒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都是小說家。
張愛玲信中所說的“趕寫《小團圓》的動機之一”,源自1974年,朱西寧寫信告訴張愛玲,他計畫根據胡蘭成的描述,著手撰寫張愛玲傳記。
問題在於,張愛玲並不認同胡對自己的描述。1959年胡的《今生今世》出版後,張愛玲就給夏志清寫信:“胡書中講我的部分寫得很奇怪,他也不至於老到這樣。不知從哪裡來的quote我姑姑的話,幸而她看不到,不然要氣死了。後來來過許多信,我要是回信勢必‘出惡聲’……”
於是,張愛玲決定趕快動手寫自傳,這便是《小團圓》的緣起。當然不止於此,因為《小團圓》內容“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1976年4月4日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信里說:“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志清看了《張看》自序,來了封長信建議我寫我祖父母與母親的事,好在現在小說與傳記不明分。”這裡提到張愛玲給夏志清的回信,張對夏說:“你定做的小說,就是《小團圓》。”

精彩章節

《小團圓》中,如同大家曾拼湊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的感情故事,書中主角九莉因為具備特殊的文采,吸引邵之雍天天來拜訪她,而九莉對之雍的動情,也一點一點產生。

張愛玲寫道:“他坐在沙發上跟兩個人說話。她第一次看見他眼睛裡輕藐的神氣、很震動。她崇拜他,為什麼不能讓他知道?等他走過的時候送一束花,像中世紀歐洲流行的戀愛一樣絕望,往往是騎士與主公的夫人之間的,形式化得連主公都不干涉。”

她甚至寫:“他走後一菸灰盤菸蒂,她都揀了起來,收在一隻舊信封里。”

相愛的片刻,在張愛玲筆下歷歷呈現:“他吻她,她像蠟燭上的火苗,一陣風吹著往後一飄,倒折過去,但是那熱風也是燭焰,熱烘烘的貼上來……磚紅的窗簾被風吸在金色橫條鐵柵上,一棱一棱,是個扯滿了的紅帆。壁上一面大圓鏡子像個月洞門。夕陽在鏡子上照出兩小條五彩的虹影。他們靜靜望著它,幾乎有點恐懼。”

然而到了小說近結尾,一切愛情成幻影,九莉彷佛脫胎換骨,對於視愛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

九莉想道:“他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她沒往下說,之雍便道:“你這樣痛苦也是好的。”是說她能有這樣強烈的感情是好的。又是他那套,“好的”與“不好”,使她憎笑得要叫起來。

“…本來對坐著的時候已經感到房間裡沉寂得奇怪,彷佛少了一樣什麼東西,是空氣里的電流,感情的飄帶。沒有這些飄帶的繚繞,人都光禿禿的小了一圈。在床沿上坐著,更覺得異樣,彷佛有個真空的廬舍,不到一人高,罩住了他們,在真空中什麼動作都不得勁。”

小說評價

(圖)《小團圓》《小團圓》

張愛玲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遺作《小團圓》在台灣出版。搶先讀到小說的張迷直呼“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也有人用 “天雷滾滾”來形容張愛玲“大談性事”(台灣媒體語)。

對於張愛玲此次“自薦跳脫衣舞”(香港作家邁克語),也有網友對照“艷照門”中阿嬌的遭遇,發出“同人不同命”的感嘆。另外,讓一些網友折服的是,導演李安才是最懂張愛玲的人———“全書看來,張的確是如李安所說‘沒有愛的女人’,感覺李安的《色,戒》驚人地準確。”天涯社區的網友“魏晉清流” 表示。

《小團圓》描述在傳統家族長大的九莉,大學到香港念書,回到上海後和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陷入熱戀———與張愛玲的經歷有太多相似之處。南方朔認為,《小團圓》是張愛玲的“自白小說”。書中九莉有三段戀情。也有人指出,另一位情人“燕山”,應是與張愛玲合作《不了情》等電影的導演桑弧。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此前曾透露,張愛玲認為這作品不能公開,其中一點理由就是:“讀者看了,不會注意其文學價值,只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並可能引起非議。”這一點在《小團圓》出版後迅速得以印證。“大家個個對號入座,誰也逃不了。”比如有網友“舉報”在《小團圓》里有個叫荀樺的人物,“起頭兒搞不清狀況,也是整天來張愛(玲)的家,後來知道了張胡的事就不來了……抗日戰爭勝利後,張有次在電車上碰到他,他對張性騷擾,張悲哀地想,唉,漢奸妻,人皆戲。”已有網友“人肉搜尋”後稱,這位“荀樺”是某柯姓作家。

台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此前是絕少仍然在世而又看過《小團圓》的人,他1989年取得手稿,但尊重作者意願,一直自己保存。也有張迷表示,書中“食色而不疲”的描寫簡直與電影《色,戒》如出一轍,於是猜度李安是否提前看過《小團圓》。不過,李安方面並未對此有過回應。“大陸版本面世後的情形,一定很熱鬧。”有網友表示。不過已有媒體報導稱,《小團圓》爭議性勢必大過《色·戒》

從八卦角度看,《小團圓》比KennethAnger(美國導演肯尼思·安格爾)那本以揭面紗為己任的《好萊塢巴比倫》刺激十倍,起碼證實了張迷久藏心底的三個謎:一、她曾經在美國墮胎;二、她與導演桑弧拍過拖(而且有性關係);三、胡蘭成和她的好友蘇青上過床(而且互相質問“你有性病沒有 ”)。———邁克(香港作家)

《今生今世》絕口不提兩人床笫之事,《小團圓》中卻樂食色而不疲。她坐在他身上,感受著獅子老虎撣蒼蠅的尾巴,包著絨布的警棍在座下的鞭打:“ 別過頭來吻她一下,像只小獸在溪邊顧盼著,時而低下頭去啜口水”,這頭獸露骨大膽起來兒童不宜……現在看來,李安的確不簡單,真的非常忠於小說作者,張愛玲不能明說不能明寫的,李安都讓梁朝偉和湯唯在床上做了!———現在也許應該說,其實《小團圓》早就寫好了。———林道群(資深編輯)

整部小說看下來,可以發現姑姑和母親占的比重非常大,一開始就登場了。這裡頭的線索遠比《對照記》、《私語》等多得多,也關鍵得多。甚至可以說題目《小團圓》不僅指男主人公間的處境,更是指女主人公與母親、姑姑的關係──放浪周鏇於外國情人間、自私的母親對女主人公造成的長期壓力(以她為負擔,因而有立誓還錢之舉);與之監護人般相依為命的姑姑的秘密戀情……母親、姑姑及家族堂表間奇怪的男女、女女關係,常態性亂倫,其實都遠比張胡戀駭人聽聞。 ———黃錦樹(教授、作家)

比較讓人驚詫的是對她姑姑和媽媽的描寫。想像中的二女是大家閨秀型,叛了家門,有勇氣有擔當,是很IN的新女性。只是不看張的書,你真正想不到這二女可以走到多么遠。二女曾帶一男到英國湖畔區旅遊,分享一個男人。那是華茲華斯游吟的地方。———薄味(天涯網友)

各方熱議

《小團圓》出版後,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戀情成為話題。畫家、文化評論家陳丹青是少數的“挺胡派”,他認為胡談男女關係“很深入、誠懇”,是“中國所有談男女關係的文學中,所沒有達到的境界”!日前造訪台灣的陳丹青對媒體表示,張愛玲骨子裡是西方人,胡蘭成卻是“徹底的中國儒生”。因此他談男女關係“有個底線”,不像張愛玲敢在《小團圓》中大談性事。他認為胡蘭成“不是文學家,卻勝似文學家”。“出軌,我也有過,但我卻不敢寫,我沒有胡蘭成的誠懇。”台灣媒體援引陳丹青的話說。

網友:張愛玲和阿嬌同人不同命;李安對王佳芝及張愛玲的描述“驚人地準確”。“所謂同人不同命,同傘不同柄。”對於張愛玲在小說中自我解剖,天涯網友“自由的灰塵”不禁拿她對比“艷照門”中的阿嬌,“張愛玲自薦跳脫衣舞(邁克語),大家感激得語無倫次,那邊廂阿嬌的活色生香被看了個遍,反而是犯了眾怒。So,凡事不能免費,切記切記。”

天涯網友“魏晉清流”則認為李安《色,戒》中對王佳芝及張愛玲的描述“驚人地準確”,“他竟把張的內在性意識也呈現了。張對性是壓抑和明顯的無知……有種自外於己身的天真。”

出版幕後

(圖)記者會上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講述出版《小團圓》的緣起。記者會上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講述出版《小團圓》的緣起。

《小團圓》被認為是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作,書中名為“九莉”的女主角與張愛玲身世相仿,而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之間的情感糾葛更因宛若張愛玲與胡蘭成而引人注目。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得以出版與宋淇之子宋以朗密不可分,有人開玩笑說,正是因為有了宋以朗,才有了張愛玲作品和大家的又一次“團圓”。

香港,加多利山,一片鬧中取靜的豪宅區,一幢宋以朗父母留下的諾大公寓裡,就有張愛玲曾在這裡住過的印記。

宋以朗的父母宋淇夫婦在張愛玲生前一直與她保持聯繫,幫她打理出版等事務,可說是她的文學顧問、經紀人。作為翻譯家和著名紅學評論家,宋淇常常會對張愛玲的作品給出中肯的意見。

傳聞1961年夏天,張愛玲為了給自己的美國丈夫賴雅籌集醫藥費,回香港趕寫了兩個劇本。那次她就住在好友宋淇與鄺文美夫婦家中,終日足不出房,只顧埋頭寫作。那幾個月她住的是宋以朗的臥室,當時宋以朗才11歲,只好睡客廳“餵蚊子”。“傳言有誤啊。”話到這裡,宋以朗溫和地笑了,“那是1961年到1962年,她來香港,在我家附近租了個屋子居住。因為離得近,常常來我家中。後來,她已計畫回美國,就退租了,卻不料手頭的工作一時完成不了,又不方便再另行租賃,就搬到我家中小住。”

張愛玲當年借住的那間臥室非常簡單,“房間裡只有一間房,一張床、一張書桌、一把椅子。”宋以朗回憶著。他去美國讀書後,父母把這個房間改成了衛生間。有的張愛玲冬粉慕名而來,他們說想看看張愛玲居住過的地方,結果宋以朗只能帶他們看一個衛生間。“他們會瞪大了眼睛,說:‘什麼?’”宋以朗哈哈地笑了。

1995年時,張愛玲在洛杉磯過世。臨終前,她交代遺囑執行人林式同把所有的遺物都寄給好友宋淇夫婦,並交代他們銷毀《小團圓》手稿。而這一切,當時身在美國的宋以朗並不知情。

“1996年,我父親去世,他把張愛玲所有的東西又轉交給我母親。2003年,我母親不幸中風,生活難以自理,於是,我自美國返回,照顧家母。直至那時,我才知道,母親對張愛玲的手稿、作品及遺物所負有的責任。也是在那時,我第一次知道有《小團圓》的手稿。”宋以朗說。

可惜的是,宋以朗的母親鄺文美病重,言語多模糊不清,不能很清楚地告訴他此稿的來龍去脈。於是,更多地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宋以朗才了解書稿背後的歷史。

直到2008年,宋以朗讓皇冠把手稿寄給他。他才第一次看到這部手稿。 “看到整部手稿共有628頁,我是一口氣給讀完了。” 雖然當時這部書沒有出版過,但還是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且知道它影射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因此屢屢有人討論書里到底寫了什麼。

回想起初讀《小團圓》的心情,“說實話,我很興奮……很難評說自己剛剛看到這部手稿時的心情。”一貫溫和的宋以朗,聲音有些急促起來,語調也升高了。據宋以朗說,它看起來並不像初次寫作時的草稿,上面少有修改的痕跡。應該是張愛玲寫完這本書後,她又專門謄寫了一遍,所有這六百多頁的手稿,看起來非常清晰而完整。“當你看到一部這樣的手稿,它是一個女作家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地謄寫出來,而且字跡一筆一划寫得極為工整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管怎樣,我都不會毀掉這樣一部作品。這是一個人用全部的心去寫就的作品。”

讀了原稿後,宋以朗看到了那樣一段歷史:張愛玲還是個小姑娘時,她如何從上海一個複雜的大家庭中成長起來,而後去了香港讀書,又因為戰爭返回上海;她如何遇到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當然,在張愛玲的其他著作中,你也能看到香港,看到日軍入侵香港後的那段歷史,譬如《流言》。但在其他著作中,她從未提及胡蘭成。這是第一次,你可以從張愛玲的角度去了解胡蘭成。”宋以朗非常肯定《小團圓》的價值。

記者問起,當看到1976年完成的原稿時,已時隔三十年,書稿是否已經泛黃、折舊,宋以朗說,我可以把掃描圖發電郵給你,你可以看到張愛玲的字跡。看到了你就會知道,這部原稿是什麼樣的,你會對它印象深刻。我就是第一眼看見它時,就決定了,誰也不能讓我銷毀它。

《小團圓》何時推出簡體版是內地讀者關注的焦點,香港皇冠出版公司總經理麥成輝表示,《小團圓》大陸版將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在2009年4月出版,目前正在審批。台版《小團圓》中,有一篇宋以朗寫的前言,細述了該書出版的幕後故事:之前沒有出版此書,確實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但如今這些因素都不存在了。在大陸版的《小團圓》中,也會附上該前言。

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在完成《小團圓》的初稿後,張愛玲曾告訴摯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小團圓》中,展現的是張愛玲版本的“張胡之戀”。這部自傳式小說講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經歷,從幼年時新舊世代交替身處的傳統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學遇到各式同學,以至九莉遇上被說成為漢奸、有婦之夫的邵之雍,這些情節都與張愛玲的傳奇人生相似。

張愛玲傾注了如此多心血的作品,為何遲遲沒有出版?最後為何竟要求銷毀?

2007年11月,母親鄺文美去世,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物的正式所有人。如何處理一直沒有出版的《小團圓》?宋以朗不得不做出決定。於是,他花了幾個月時間整理和仔細研究查閱張愛玲和父母之間在四十年間六百多封來往書信,約四十萬字,找到了“雪藏”的緣由:

1976年,張愛玲完成了整部小說的寫作,把副本郵寄到香港的宋淇那裡,委託他交由香港和台灣的報社出版。當時,她希望每天在報紙上刊登一部分,分幾個月連載完,這樣可以吸引讀者往下讀。宋淇看了原稿後卻潑了張愛玲涼水,他說:“停下來。別再想出版的事了,不要跟任何人提起這部書稿。”當時有太複雜的政治背景。張愛玲是個有名的作家,任何一個人只要了解張愛玲,就知道這是一本寫她自己人生經歷的作品。當時胡蘭成在台灣中央研究所教書。這遭到很多人的非議:怎能讓一個漢奸教書?

在宋淇看來,如果在這時,張愛玲出版《小團圓》,胡蘭成很可能藉機在台灣舉行新聞發布會,以此挽救自己在台灣的聲譽和窘境。“當時在那種政治環境下,我父親堅決勸阻張愛玲刊登這部小說。”宋以朗說出了父親的無可奈何。

之後,宋淇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可以讓《小團圓》面世。他對張愛玲建議:“你為什麼不將書中男主人公的角色重新設定,比如把他寫成一個雙面間諜,最後還被人暗殺了。做了這樣的改動,胡蘭成就不能站出來說:我就是書中的那個人。因為世人都知道,你胡蘭成是個漢奸,為日偽政府工作。你怎敢說自己還是雙面間諜?而且在小說中,男主角都死了,你更不可能是那個男主角。”但這個建議沒被張愛玲採納,她說不希望做這樣的改動。

“有時候,她很固執,做出的決定不容他人更改。《小團圓》與其他的小說不同,這是她自己的故事。在她心中,這段歷史深埋太久。一旦動筆,恰如洪水決堤,無法再停筆下來。所以,當我父親建議她作主角設定上的改動時,她寧可不出版,也堅決不改動。”在這之後,張愛玲也擔心人們對“張胡之戀”的興趣,會沖淡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考慮要銷毀這部小說。但是遲遲不忍心自己動手。

雖然張愛玲說過要銷毀《小團圓》,但是宋以朗在查看歷史紀錄中發現,張的好幾次聲明,內容都是彼此矛盾的。“1992年時,她讓我父親銷毀《小團圓》,但她又說了句:‘有關具體細節,讓我們以後再討論’”宋以朗笑了:“以後再討論?也許一個月後,她會討論說,別銷毀了。要是我父親萬一已經燒了原稿,那將是一場災難。至少,我是這么想的。兩年後,張愛玲給皇冠寫了封信說,我不能銷毀《小團圓》,我必須完成這部書稿,這樣我才對得起我的讀者。”

“你看,事情是不是這樣的?有時候,她說要銷毀;有時候,她又說必須完成,否則對不起讀者。我要是真的銷毀手稿,或許又會有人質疑我,說張愛玲都說了要對得起讀者,你這么做算對得起讀者嗎?這么多說法彼此對立,我無法選擇其中任何一條來遵循。而現在我父親和張愛玲不出版《小團圓》的主要顧慮都早已不復存在了。”宋以朗說,他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表達內容

《小團圓》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從未曝光,僅有好友宋淇、台灣皇冠文化集團社長平鑫濤等少數人看過手稿。《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在《小團圓》中讀者可能會看到另一個版本的張胡之戀。

但張愛玲自己對這部小說反覆修改,一直不滿意。1976年林以亮在《私語張愛玲》中提到:張那時寫了一個新的中篇《小團圓》,“《小團圓》正在潤飾中。” 《小團圓》初稿寫成之後,張愛玲曾幸福地告訴摯友:“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1993年7月30日,張愛玲致信平鑫濤,“《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吧。”張愛玲本人一度同意將《小團圓》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慶”時刊出,與《對照記》合集出單行本。

但隨著張愛玲本人身體不佳,其寫作進度非常緩慢。1993年10月8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欣聞《對照記》將在11月後發表,《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再會對讀者食言。”12月10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小團圓》明年初絕對沒有,等寫得有點眉目了會提早來信告知。不過您不能拿它當回事,內容同《金鎖記》與《私語》而較深入,有些讀者會視為炒冷飯……” 《對照記》單行本於1994年6月出版,成為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

銷毀的原因

自1970年代開始創作《小團圓》,20年間已幾易其稿,但在遺囑中卻要求將手稿“銷毀”。在現存的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的一封信中,除了寫明遺產處理問題外,還要求“《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並“不想立基金會作紀念”。張愛玲過世之後,張愛玲的遺物寄到了宋淇家中,遺物中,尚未完稿的《小團圓》有好幾個版本;雖然張遺囑中註明“銷毀”,但張愛玲的好友平鑫濤和宋淇卻同樣“捨不得”。宋淇之子宋以朗此前曾透露,1967年,張愛玲寄《小團圓》初稿來,當時宋淇寫了六頁紙的覆信,認為這作品不能公開,其中一點理由就是讀者看了,不會注意其文學價值,只會認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並可能引起非議。

對於《小團圓》的出版,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表示,他之前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得知了皇冠可能會出版這部張愛玲並不想發表的小說,“但居然這么快就出版了,還是令我非常意外”,“這部小說的出版對研究張愛玲肯定有很大幫助,畢竟之前除了少數人誰都沒有看過這個文本,但也不必期望太多。”對於皇冠的“違約”出版,陳子善說,雖然張愛玲本人並不希望發表,“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當然很希望能閱讀到這部小說。”而對於小說的出版過程,陳子善表示目前還不太方便透露。

拒買拒讀拒評

張愛玲研究專家、華中師大教授陳子善告訴記者,作為一本自傳性的小說,《小團圓》對張愛玲的生平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小團圓》出版這一舉動本身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爭議。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對外公布將出版《小團圓》時,就被人指責違反了張愛玲的遺囑。

但宋以朗告訴記者,說他違反張愛玲的遺囑是無稽之談,“張愛玲的遺囑只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把所有的遺產都贈與宋淇夫婦,第二件就是要求遺體火化,骨灰撒到無人之處。遺囑根本沒有就《小團圓》的手稿交代過任何事情。”

《小團圓》出版後,資深張迷中發起了一場拒買、拒讀、拒評的活動。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就撰文駁斥《小團圓》的出版:“檯面上的出版理由一說張愛玲終究還是打算出版,二是此書乃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之作,是因應廣大張迷之期待。張愛玲1995年過世時,在公寓裡幾天沒人發現,當然也不會有人來得及問她《小團圓》改好了沒,決定出不出版還仍在猶豫,就算張愛玲生前沒完全放棄出版的念頭,想她也不會願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因此《小團圓》的出版在法律程式上是合法的,但在情感道義上屬‘盜版’,是未經授權、擅自印行。

張愛玲作品不完全名錄

排序

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

以下是部分作品名稱:

B《霸王別姬》《半生緣》(原名《十八春》) . 《被窩》《必也正名乎》《不幸的她》
C《重訪邊城》《從吶喊到流言》《創世紀》《存稿》《惆悵舊歡如夢》《沉香》《草爐餅》《赤地之戀》《遲暮》
D《到底是上海人》《多少恨》《對照記》《打人》《第愛節》《讀書報告四則》《道路以目》《都市的人生》《第一爐香》《第二爐香》《等》
F《封鎖》《浮世的悲哀》《浮花浪蕊》
G《公寓生活記趣》《姑姑語錄》《更衣記》《桂花蒸阿小悲秋》
H《華麗緣》《海上花開》《海上花落》《紅樓夢魘》(文學評論) . 《花凋》《魂歸離恨天》《鴻鶯禧》《黃金盟誓之書》《紅玫瑰與白玫瑰》
J《借銀燈》《吉利》《燼餘錄》《金鎖記》
L《流言》《琉璃瓦》《留情》《論寫作》《連環套》
M《心經》《牧羊者素描》《茉莉香片》
N 《年青的時候》
Q《情場如戰場》《秋雨》《傾城之戀》
S《十八春》(即《半生緣》) . 《雙聲》《散戲》《私語》《色.戒》《詩與胡說》《說胡蘿蔔》
T《天才夢》《童言無忌》《談女人》《談看書》《談看書後記》《談跳舞》《談音樂》
W《五四遺事》《忘不了的畫》《惘然記》《我看蘇青》
X《小團圓》《寫什麼》《小兒女》《小艾》《心愿》《相見歡》
Y《餘韻》《夜營的喇叭》《憶胡適之》《怨女》《有女同車》《炎櫻語錄》《秧歌》《銀宮就學記》《雨傘下》《殷寶灩送花樓會》
Z《丈人的心》《中國人的宗教》《中國的日夜》《張看》《自己的文章》《造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