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

《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

《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1套6枚,2010年3月20日由中國郵政定發行,志號:2010-7。《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將畫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郵品簡介

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1套6枚。
郵品詳情:
志號:2010-7
圖 序/圖 名/面 值
(6-1)T/富春山居圖(局部)/1.20元
(6-2)T/富春山居圖(局部)/1.20元
(6-3)T/富春山居圖(局部)/1.20元
(6-4)T/富春山居圖(局部)/1.20元
(6-5)T/富春山居圖(局部)/1.50元
(6-6)T/富春山居圖(局部)/3.00元
郵票規格:60×30毫米
齒孔度數:13.5度
整張枚數:12枚(連印)
整張規格:230×146毫米
版別:影寫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螢光噴碼
設 計 者:郝旭東
資料提供:浙江省博物館
責任編輯:王靜
印 制 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郵品欣賞

(6-1)T /富春山居圖(局部)(6-1)T /富春山居圖(局部)
(6-2)T /富春山居圖(局部)(6-2)T /富春山居圖(局部)
(6-3)T /富春山居圖(局部)(6-3)T /富春山居圖(局部)
(6-4)T/富春山居圖(局部)(6-4)T/富春山居圖(局部)
(6-5)T/富春山居圖(局部)(6-5)T/富春山居圖(局部)
(6-6)T/富春山居圖(局部)(6-6)T/富春山居圖(局部)

背景資料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此圖歷經千年,為世人留下諸多感人故事。據載,清初時收藏此畫的收藏家吳問卿在彌留之際欲將其火殉,被其侄從火中搶出,獨裝裱,人稱“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另外一大段則一直深藏於清宮中,後被運往台灣。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

黃公望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後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曆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此後燒毀處較完整的一段單獨裝裱,人稱《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所收藏。畫的前段(短段)名為“剩山圖”,最後到了畫家吳湖帆的手裡。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訊息,心情頗不平靜。

沙孟海認為,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鏇。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後半段則一直深藏於清宮中,後被運往台灣。後幾百年來,此書一分為二,未再重合。

許多年來,兩岸書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畫的後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後,曾經歷多人收藏,於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讚,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捲真跡倒藉此得以“全壁”,後在解放前夕運往台灣,歸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感言

2010年3月20日,分別在江蘇常熟浙江富陽舉行《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日。吸引了全國的集郵愛好者前來常熟索取郵票設計者的現場簽名,也再次讓社會各界對《富春山居圖》及兩岸交流充滿期待。為此,記者專訪了著名郵票設計師、《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設計者郝旭東。

郝旭東告訴記者:“《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的意義,可以引申到很廣泛的領域,但最重要的還是文化,它是兩岸同根文化的最好見證。”

1269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的黃公望,以山水畫見長,被稱為元四家之首。1347年至1350年間,黃公望在浙江富陽創作完成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筆墨清潤、意境悠遠,有“畫中之蘭亭”的美譽,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600多年來,《富春山居圖》屢遭劫難,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寬31.8厘米,長51.4厘米,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後半卷被稱為《無用師卷》,寬33厘米,長636.9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郝旭東表示:“《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的設計,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還原原作的格調和品位。因此,最好的設計是不露痕跡的。”一是在色彩上儘量把握分寸,還原原作惜墨如金、簡淡的用筆特點,表現悠淡、深遠的意境;二是郵票共六枚,採取六連張的形式,而原作開闊大氣,因此每張的分割必須恰到好處。一般的郵票是50×30毫米,把《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設計為60×30毫米,連起來就有了長卷浩渺連綿的氣勢,顯得精美而壯觀。郵票首張取材於浙江博物館的《剩山圖》。

“兩岸文化界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富春山居圖》‘破鏡重圓’,‘合璧’展出還歷史名作的本來面目,但至今尚未實現。”郝旭東告訴記者,“還原《富春山居圖》的完整舊觀,我們覺得特別有意義,讓分存在大陸與台灣的傳世珍寶先在郵票上實現了‘團圓’。”

“畫也好,人也好,都是一脈相承的,希望這能成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紐帶。”郝旭東表示,“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重視文化的氛圍非常濃厚。常熟至今還完好保存著黃公望的墓、祠堂,政府還修建了黃公望紀念館。希望台灣同胞不僅能看到博物館中的《富春山居圖》等代表中國文化的珍品,更能夠來大陸‘追根問底’。對文化的共同理解,可以淡化很多其他的因素。”

郵票點評

《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

《富春山居圖》郵票已於2010年3月20日發行,郵票畫面設計得很有特色,淡雅古樸很好地體現出古畫的特點,雋永之風撲面而來,令人百看而不厭。此畫卷有畫中之“蘭亭”的美譽,只恨身處兩地不得完璧,溫家寶總理曾借畫而表達渴望早日統一的心聲,將心比心見到這套郵票不得不讓人期盼該畫可以早日合二為一,中國也可以早日結束分治局面。
在中國的郵票發行史上,特意為同一題材發行第二套的並不多。我現在私下認為,有朝一日,當中國統一之時,《富春山居圖》可以放在一起保存之日,中國郵政還會第二次發行該畫卷郵票。那時的意義自然不同尋凡,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一點不言而喻,而且在方寸世界裡我們又會欣賞和感受到與此時不同的韻味與感情。為此,我也可以先下結論,只要這套郵票發行量適可,就會有較大的增值空間。它的價值不會現在就顯得很特別,可是從設計到題材再到日後的論點,現在收藏該票正是時候,只要郵政在量上有配合,他年郵人定會有不菲的收穫。
不得不承認,再好的題材,也要適量,否則一切就成為空談。1997年7月1日是中國人激情飛越和歡天喜地的日子,可是對於集郵人來說卻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不論是集郵者還是投資者一提起那段往日都是無比感慨和傷感。藉助重大喜慶之日而攬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無異於是一台榨汗機,依靠天量與天價(一張金鉑小型張,面值就達50元,裝幀一下就可賣到100元以上),榨取郵人身上的血液。這種急功近利,損人利己,竭澤而漁的作法也是97行情急轉直下的導火索,把中國郵人的信心和信念炸得粉碎,直到今天又有幾人願意去碰那些金鉑紙片,而且如此行為,也極大地抹黑了中國郵政的形象。好題材是焦點,但物以稀為貴,以罕為珍,以孤為寶的鐵律是永遠顛覆不了的。
古畫題材一般採用連票或小型張的形式呈現長卷式設計布局,儘可能的在有限的空間展現傳世名畫的完整內容,儘可能的讓欣賞者品讀其中的全部信息,而不顯得侷促和缺失,這或許就是設計者的初衷,也是所要達到的目的。繪畫是一門藝術,中國繪畫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繪畫藉助郵票,可以更好地起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就是:相得益彰。不知是畫美的緣故,還是設計得出采,總之發行過的幾套古畫郵票都很耐看,皆有古香古色的襯底,使得整個畫面古樸典雅。《富春山居圖》郵票設計風格具有同樣的特點,在小版張的設計上,在邊飾部分使用了郵票第四圖的局部放大圖,且邊飾主色調為與原畫一致的淺灰,彰顯出《富春山居圖》的歷史滄桑感。
古畫題材是郵票中的經典,其表現力雖有強弱之差異,但總體上來說還是不錯的,一直以來為廣大集郵愛好者所歡迎和喜愛,我本人也是特別表青睞,能夠在方寸之間就可以欣賞到傳世佳作的神韻,既經濟實惠,又陶冶情操,真正是魚與熊掌兼得,妙不可言。希望《富春山居圖》郵票可以像畫面一樣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在價值上也能給人以期待和想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