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著小說]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著小說]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馬克·吐溫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就跟大家見面的哈克貝利·費恩。哈克貝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個勤勞樸實、熱情誠實、忠心耿耿的黑奴,他為了逃脫被主人再次賣掉的命運,從主人家中出逃。兩個人歷經種種奇遇。這部小說從思想到技巧都有許多創新。小說讚揚了男孩哈克貝利的機智和善良,譴責了宗教的虛偽和信徒的愚昧,同時,塑造了一位富有尊嚴的黑奴形象。它是馬克吐溫作品精選中最傑出的一部。海明威曾評價道:“整個現代美國文學都來源於馬克·吐溫的著作《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最優秀的一部書,此後還沒有哪本書能和它匹敵。”

基本信息

作品概述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哈克貝利過慣了自由散漫的流浪生活,現在做了寡婦道格拉斯的養子,成天穿挺括的衣服,學習沒完沒了的清規戒律,實在令人難熬。一天,失蹤一年多的酒鬼父親突然出現,強迫兒子乘小船到一個避遠林子小屋與他同住。結束循規蹈矩的生活,到林子裡捉魚打獵,自由自在,哈克貝利當然高興。但是父親逼他交出與湯姆平分的那筆錢財,喝醉發起酒瘋時又常常打他,實令人無法忍受。於是他趁父親上鎮賣木材的機會,先安排了一個自己被淹死的假象,然後就偷了小划子,逃到了傑克遜島上躲了起來。

小島本荒無人煙,可是他卻發現了華岑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聽說小姐要賣他出去,就逃了出來。哈克貝利知道幫助逃奴是違法行為。可是現在兩人都是逃之者,也就同病相憐了成了患難之交。他們知道小島並不安全,就立即動身,乘木筏順密西西比河漂亮流,希望逃離蓄奴州。為了逃避追捕,他們白天躲進岸邊的樹林,只在夜間出來活動。幾經磨難,他們終於漂到一個大河灣,以為到了安全地,上岸一打聽,這才知道他們一直在向南而不是向北漂流,所以反而越來越深入蓄奴區。他們無奈,只好聽天由命。對他們來說,唯有密西西比河,唯有這小小的木筏,才自由安全的天地。一天拂曉,有兩個被憤怒人群追趕著的人向哈克貝利求救,善良的哈克貝利收留了他們,卻很快發現他們是狡猾的騙子“國王”和“公爵”。他們喧賓奪主,控制了木筏,一路上不斷招搖撞騙,甚至背著哈克貝利賣掉了吉姆。哈克貝利知道自己孤身一人鬥不過兩個壞蛋,就偷偷躲過他們,前去費爾普斯農場拯救吉姆。他在那裡發現買下吉姆的正是湯姆的姨夫,而且這一家人正在等待當年湯姆前來作客。所以費爾普斯太太一見哈克貝利,就誤認他是侄兒湯姆。機靈的哈克貝利將錯就錯,索性冒衝起湯姆,又趕出去截住湯姆,一起設計救出吉姆。湯姆熱中冒險,堅持按書上的驚險方式進行營救。他以自己弟弟席德的身份見了姨夫一家,然後悄悄寄出匿名信聲稱吉姆即將逃跑。農場裡的人於是組織了起來。當吉姆失蹤的訊息一傳開,他們就荷槍實彈地四處追捕。由於他們是真槍真打,所以把幫助吉姆逃跑的哈克貝利和湯姆嚇得半死。他們慌了手腳,拚命亂跑,結果湯姆腿上挨了一槍,真正嘗到了冒險的滋味。當他看見人們押回吉姆時,這才透露了事實真相:根據吉姆原主人華岑小姐的遺囑,吉姆早已獲得自由。費爾普斯太太熱情地提出要收養哈克貝利,但被謝絕。哈克貝利主意已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過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

人物介紹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小說的中心情節是講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哈克為了逃避酒鬼父親的虐待,逃到一小島上,巧遇逃奴吉姆,兩人結伴而行,企圖從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起先受反動教育影響,覺得不應該幫逃奴的忙,後來在日日夜夜的漂流生活中,逐漸被吉姆的善良無私的性格所感動,表示寧肯冒著下地獄的危險,也要幫助吉姆得到自由。他們一路上歷盡艱險,遭遇民隊的追捕、騙子的虐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在兩人的同心協力下,所有艱險均被化解。最終,哈克在好朋友湯姆的幫助下救出了被騙子賣掉的吉姆,並得知女主人在遺囑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隸身份。

吉姆是個忠厚能幹的黑人,但他依然避免不了被任意販賣的厄運,他的不幸命運是廣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實寫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哈里葉特•斯托筆下的湯姆叔叔那樣,面對迫害逆來順受,而是採取了出逃的對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要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他還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犧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時,他處處照顧哈克,儘可能不讓孩子受驚受苦;當湯姆中彈受傷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險區域協助醫生救護孩子。通過吉姆一系列高尚熱誠行為的描繪,作品告訴我們,黑人在人格上不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許多方面還超過了白人,由此徹底粉碎了種族歧視的謬論邪說。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小說意在表明廢除蓄奴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哈克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富於正義感和叛逆精神的兒童形象。小說開始時,他雖然活潑好動,愛好自由生活,但因為長期受到種族主義反動說教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歧視吉姆,常常捉弄他,一度想寫信告發吉姆的行蹤。經過與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他終於認同了吉姆,決心幫助他獲得自由。小說以頗具戲劇性的筆觸描寫了哈克內心鬥爭的結果:他拿起了那封告發信說道:“好吧,那么,下地獄就下地獄吧”,隨後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這段非常傳神的描寫誠如作家所言,是“健全的心靈(即民主理想)與畸形的意識(即種族偏見)發生了衝突,畸形的意識吃了敗仗”。哈克的思想轉變和多次幫助吉姆渡過難關的行動,說明既然種族主義謬論連一個孩子都矇騙不了,那么蓄奴制度的崩潰確實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表明了作家提倡白人黑人攜手奮鬥,共創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進思想。

創作背景

在一八五〇年前後的美國——也就是本書所描寫的那個時代,除了政治生活腐敗,勞資矛盾加深,教會虛偽詭詐,人民不堪其苦之外,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是蓄奴制和種族歧視,它在南部各州既普遍、又猖獗。作者對這一切不合理的現象,表現出戰鬥的態度,對受迫害的廣大黑人民眾旗幟鮮明地予以熱烈的同情和支持

藝術特色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作為美國文學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在語言藝術上具有其獨特性,即口語化語言的運用。這種口語化語言的特徵是:一、主人公敘述者的語言常常打破語法常規、與敘述者的兒童式思維契合、動詞時態隨意轉換;二、其他人物語言多為土語方言,甚至俚語。《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口語化語言開創了美國小說語言的新風,對美國後世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部小說也比較全面地體現了馬克•吐溫創作的藝術魅力。首先,作品把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哈克與吉姆的漂流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筆下也閃爍著奇異壯麗的光華,而沿岸一帶的城鄉生活描寫則翔實真切,具體可感。這種奇妙的融合尤其體現在哈克的思想鬥爭中,作家既纖毫畢露地呈示了人物意識活動的邏輯軌跡,又不無幽默風趣地調侃嘲弄了宗教謬說給一個孩子造成的荒唐觀念。其次,作品採用第一人稱敘事方式,從哈克的視角反映生活、刻畫形象,親切生動,引人入勝。再次,作品的語言頗具特色,作家在廣泛採用美國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語的基礎上,經過精妙地提煉加工,形成了一種富於口語化特徵的文學語言,簡潔生動,自然含蓄,是英語文學的範本。

在美國19世紀中期,霍桑的《紅字》就具有了兒童形象作品的雛形,但到了二三十年後,在馬克•吐溫的兩本歷險記《湯姆•伊索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兒童才第一次在美國文學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現。它以兒童冒險經歷為線索,透過一個十三四歲孩子的眼睛,描寫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隸制度的罪惡。小說中生動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詼諧幽默的言語風格贏得了讀者的喜愛。不同凡響的思想性和獨特的藝術創造性使小說成為一部傑作。因此,海明威說:“一切現代美國文學來自一本書,即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所有書中最好的。一切美國文學都來自這本書,在它之前,或在它以後,都不曾有過能與之媲美的作品。”

綜觀整部作品,發現其中的兒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點。在文本的宣讀過程中,不難發現,那就是作為小說主人公的哈克,有異於以外傳統文學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學形象,有著成人的眼光無法詮釋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雙童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當他睜開清澈的雙眼看到的世界和他從幼兒時代就深烙的童話世界相差如此大時,他會用他童話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發現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於是他的探索逐漸的轉變為逃避,通常他會以拒絕成人世界的文明、嚮往沒有開發的自然來作為逃避的方向,他的這種反抗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一條界線,就很微妙的轉變成他對於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過他的反抗來改變這個世界的混沌和黑暗,這種試圖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壓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這種探索和反抗從來沒有斷過,在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身上重續,也許有一天,他會改變這個世界的色彩,讓世界折射出屬於太陽的光彩……

一百多年來,這部小說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專家們也好評如潮。英國詩人艾略特認為哈克的形象是不朽的,堪與堂吉訶德浮士德哈姆萊特比美,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稱頌它“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書”。

作品分析

馬克·吐溫生動而出色地塑造了吉姆這一黑人形象。吉姆是個成年的“黑奴”,而哈克只不過是個十三、四歲的白人孩子。這兩個人之間形成的感人而忠實的友誼,象徵著維護黑人的自由、生存和尊嚴的必要。吉木無私地忠實於哈克——他並不是像奴隸伺候主人那樣地伺候哈克,而是以同伴對待同伴的姿態出現。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之所以成為一部傑作,是因為作者馬克·吐溫把美國西部邊疆文學傳統體現出來,而且超越了這類幽默文學的狹隘限制,對它進一步加以發揚光大。有許多讀者讀完這本小說以後,對作者所使用的各種方言的前後連貫,深淺一致,完美無缺,恰到好處,感到非常欽佩——在本書里,很難找出一句不合乎哈克或吉木的身份的話。在作者寫作這本書的時期,不論是在美國或是在英國,像《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這樣的文體,還是一種新的嘗試,也可以說是英語小說中新的發現。 譯者:張萬里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於洛杉礬

作品影響

它以兒童冒險經歷為線索,透過一個十三四歲孩子的眼睛,描寫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隸制度的罪惡。小說中生動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詼諧幽默的言語風格贏得了讀者的喜愛。不同凡響的思想性和獨特的藝術創造性使小說成為一部傑作。

一百多年來,這部小說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專家們也好評如潮。英國詩人艾略特認為哈克的形象是不朽的,堪與堂吉訶德、浮士德、哈姆萊特比美,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稱頌它“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塞繆爾•朗荷思•克萊門斯,是美國文學史上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文學家,自幼成長於密西西比河畔,以水手的行話“馬克•吐溫”為筆名發表作品。馬克•吐溫的作品以諷刺見長,他不僅尖銳地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還嘲笑歐洲封建殘餘與宗教愚昧。他的幽默、獨特的文字表述是對美國文學的貢獻。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從思想到技巧都有許多創新。小說讚揚了男孩哈克貝利的機智和善良,譴責了宗教的虛偽和信徒的愚昧,同時,塑造了一位富有尊嚴的黑奴形象。馬克•吐溫以寫男孩歷險故事及抨擊人性的虛偽著稱於世。由於他的創作源於他的平民生活,他被稱作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馬克•吐溫享有盛名,主要歸功於《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前者以湯姆為故事中心,以兒童為主要讀者,是兒童文學的經典;後者以哈克貝利為故事中心,以成人為主要讀者,思想內容更深刻,藝術風格更獨特,是作者美佳之作,也在世界文學名著之列。海明威曾說:“所有美國現代文學皆起源於馬克•吐溫的一本書,名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這部小說把現實主義的細緻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描寫緊密結合,把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幽默風趣的想像緊密結合,自然而又生動地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既歌頌了追求自由的決心和毅力,也讚美了良知戰勝社會偏見,還揭露了宗教禮法和奴禁制度對人性的扭曲。濃重的鄉土氣息,豐富的南方方言,流浪漢小說的結構形式,天真兒童的視角,幽默的調侃,尖銳的諷刺,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寓意深刻的象徵手法,充分表現了馬克•吐溫無與倫比的藝術造詣。這部小說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里程碑,對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文學價值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哈克對於文明的教育是簡單的逃避了,但是他依然沒能逃脫成人的喧雜,他那酒鬼老爸的叫罵聲、鞭打聲也是成人聲音的一類,仍然掩蓋著哈克內心真實的聲音,所以他在周密的計畫後,不引發正面的衝突,詐死逃離了那個小木屋。這也是哈克無聲的抗議的一面。

哈克想通過拯救來實現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理想,哈克要拯救的黑奴傑姆,是和文明世界所不同的純真的人,是當時所謂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堅決否認的階層;這是他對於所謂的文明的成人世界的一種反抗表現。但是最終,哈克拯救傑姆之後才發現,傑姆已經不是逃跑黑奴,是個自由人了。

小說結尾哈克又回到了這個“文明”社會,但卻一心嚮往美國西部的生活,但想像中的西部並不存在了,無形中這個西部相當於“絕望”,那個連孩子幻想的自然的地方都被成人開化了。

兒童對於成人世界也就是定義中的文明世界的理解,是用他們兒童的眼光來分析得出的。他們試圖以自己微弱的力量來表達些什麼,改變些什麼,但是最終都只是無聲的抗議,導致他們的絕望。兒童也將走過他們兒童的那一年齡段,成為下一個時期壓制兒童的成人,歷史在反覆,這其實是整個人類文明造成的。這種探索、逃避本身就伴隨著反抗,這種反抗在絕望的同時往往又留有一線再探索、逃避的希望,因為這個世界永遠都會有兒童存在!

綜觀整部作品,發現其中的兒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點。在文本的宣讀過程中,不難發現,那就是作為小說主人公的哈克,有異於以外傳統文學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學形象,有著成人的眼光無法詮釋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雙童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當他睜開清澈的雙眼看到的世界和他從幼兒時代就深烙的童話世界相差如此大時,他會用他童話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發現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於是他的探索逐漸的轉變為逃避,通常他會以拒絕成人世界的文明、嚮往沒有開發的自然來作為逃避的方向,他的這種反抗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一條界線,就很微妙的轉變成他對於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過他的反抗來改變這個世界的混沌和黑暗,這種試圖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壓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這種探索和反抗從來沒有斷過,在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身上重續,也許有一天,他會改變這個世界的色彩,讓世界折射出屬於太陽的光彩……

文章中哈克正處於青春期結束(1~21),這一年齡段的特殊的社會群體。按照傳統,人們並不把兒童看成社會群體的正式成員,認為他們是一類沒有個人身份的雛形成人,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其實在呀呀學語時他們就喜歡用不同的表情和音調來表達他們心中的想法。在每一處、每一刻,兒童都有他們的聲音。

(一)童話里的聲音

首先一直伴隨著兒童的是童話里的聲音,那是一種追崇真善,嚮往自然的生聲音,直到兒童被成人世界同化,那么童話才將被同化,成為現實的演繹。清脆的童聲才將被糟啞的聲音掩蓋……哈克也不例外,他崇尚自然,他覺得在樹林裡聽這自然的聲音,睡得才是最安穩的,“穿上我原來的破衣爛衫,重新躲到我那隻裝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遙、心滿意足。”這就是他潛在意識里喜歡的聲音,這才是童話里的聲音,這才是真實與自然的聲音。

(二)、內心的聲音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其次,在執著的童話聲音的內心又是怎么樣一個心境,又發出怎樣的一個聲音,這個內心的聲音就是兒童本身面對社會的一個理解態度和對於社會的渴望。哈克是個酒鬼的兒子,經常遭受酒鬼父親的毒打,他習慣在自然中睡覺,“天氣不太冷的時候,我經常溜出去睡在林子裡,那樣我才睡得輕鬆些。”喜歡吃泔水桶里的飯,“在泔水桶里就不一樣了,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起,湯湯水水一攪和,那味道才會更好。”在寡婦收養了他後,雖然他開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強,那種處處講規矩的生活,對於他而言就是一種受罪,在哈克的眼裡“一舉一動都要講規矩,那日子叫人沒發過。”等他實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時候,他就溜走,換上原先的那件破衣服,又鑽回到那個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嚮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歡探險。在哈克設定了自己被殺的假象之後,他開始尋找自己的空間,在路途間遇見黑人傑姆,在當時的法律和正統教育下發現逃跑的黑人不舉報主人家是一種罪過,哈克在不斷的受著內心的煎熬的過程中,幾次幾乎舉報傑姆逃跑的事,但是在歷險的過程中他發現傑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時發現所謂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骯髒、虛偽、罪惡。在這個過程中,哈克逐漸走向成熟。哈克的冒險歷程權勢一種無意識的探索,也是他內心的聲音指引所向。他的探險其實就是一種在內心聲音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擺脫文明的束縛的一種探索過程。 

(三)、試圖發出聲音 

然後,當內心的聲音積壓到一定程度,總想能發這個內心的聲音發出聲來,這就是從探索走向反抗的一個過程。哈克在歷險的過程中看到兩岸形形色色的所謂文明人的生活,大河上經常漂浮著屍體;到處是“公爵”“國王”式的騙子;貴族出身的南方舊派格藍奇福德家族與謝潑德森家族因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兩家幾乎全部死在野蠻的相互廝殺中……這一切都是哈克在遊歷中親身經歷的。他看著人類社會的種種罪惡,對比黑人逃奴傑姆的忠厚、善良與真誠的關心。傑姆在和哈克走散後,焦急的尋找哈克,以為哈克被水沖走了而嚎啕大哭;為了三百美金試圖抓住傑姆的女人,雖然因為那筆金錢的誘人而試圖抓住節目,但是她還帶著溫柔的光芒,對於哈克男扮女裝的包容;這些都讓哈克感覺到了人類社會“善”的微光。他的試圖幫助黑人傑姆逃跑的想法正是他通過對社會的一種思索得出一個決定,也是由探索走向反抗的一個決定的過程。這正是哈克試圖發出他內心的真實的聲音的一個表現。

(四)、無聲的抗議

最後,兒童的無意識的逃避行為,在某一個層面上來講,其實是他們反抗的一種方式。在他們試圖去發出內心的聲音的情況下,面對著周圍世界到處遍布著嘈雜的成人聲音,他們的聲音顯得十分的微弱,他們在潛意識裡就會以逃避這樣的無聲的抗議作為他們反抗的一種表現方式。他們在無聲的過程中,希冀可以走出這個嘈雜的成人世界,到一個屬於他們,沒有干擾的世界去發出屬於他們本身的聲音,那個地方就是沒有成人世界存在的自然。在這個反抗的途中,兒童往往採用各式各樣的逃避方式來以示他們的抗議,無論他們的方式是怎么樣的,由於他們在社會中的姿勢太微弱,都只能是無聲的抗議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哈克在寡婦的教導下,也能每天都讀聖經,雖然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甚至弄不清為什麼要去天堂,只要能和好朋友湯姆在一起就好;也在餐前餐後都禱告,雖然他不相信上帝真的能實現人們的願望,起碼上帝就沒有實現他一直想要有桿釣魚桿的願望;也能讀懂華盛頓將軍和戰爭的故事;也能去學校上學,認識幾個字,並因為學習好而得了一張用藍黃兩色畫著個牧童趕著幾頭牛的圖片。但是哈克覺得穿著新衣服他象是被綁住手腳一樣,在他那個酒鬼父親把他帶走,住到一個島上以後,他反倒很快的適應了那個地方,喜歡上了那裡的生活,除了鞭子那部分。“每天舒服地躺在那兒抽菸釣魚、不必讀書,不用做功課,就那么懶懶地、痛痛快快地過日子。兩個多月過去了,我的衣服已經爛得不成樣子,……我再也不想回去了。……總的說來,在林子裡過的真是一段美好時光。”哈克的這種意識其實就是逃避成人社會的文明教育,逃避教育,雖然是在他那個酒鬼老爸的逼迫下逃學的,但是他卻怡然自得。

哈克對於文明的教育是簡單的逃避了,但是他依然沒能逃脫成人的喧雜,他那酒鬼老爸的叫罵聲、鞭打聲也是成人聲音的一類,仍然掩蓋著哈克內心真實的聲音,所以他在周密的計畫後,不引發正面的衝突,詐死逃離了那個小木屋。這也是哈克無聲的抗議的一面。

哈克想通過拯救來實現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理想,哈克要拯救的黑奴傑姆,是和文明世界所不同的純真的人,是當時所謂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堅決否認的階層;這是他對於所謂的文明的成人世界的一種反抗表現。但是最終,哈克拯救傑姆之後才發現,傑姆已經不是逃跑黑奴,是個自由人了。 

小說結尾哈克又回到了這個“文明”社會,但卻一心嚮往美國西部的生活,但想像中的西部並不存在了,無形中這個西部相當於“絕望”,那個連孩子幻想的自然的地方都被成人開化了。

兒童對於成人世界也就是定義中的文明世界的理解,是用他們兒童的眼光來分析得出的。他們試圖以自己微弱的力量來表達些什麼,改變些什麼,但是最終都只是無聲的抗議,導致他們的絕望。兒童也將走過他們兒童的那一年齡段,成為下一個時期壓制兒童的成人,歷史在反覆,這其實是整個人類文明造成的。這種探索、逃避本身就伴隨著反抗,這種反抗在絕望的同時往往又留有一線再探索、逃避的希望,因為這個世界永遠都會有兒童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