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堪稱銀幕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開山之作,它的問世不僅填補了故事片中直接反映南昌起義這一光輝歷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打響了中國影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的“第一槍”。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南昌起義》《南昌起義》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得勝,汪精衛卻開始集合力量反共。陳獨秀沒有看清汪精衛的嘴臉,反對武裝工農。賀龍向周恩來表示堅決跟黨走。汪精衛準備從湖北總工會工糾隊開刀,中共中央先發制人,解散工糾隊,將全部人員編入賀龍部隊。

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黨中央接受了周恩來等人的意見,舉行“南昌暴動”,並委任周恩來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喬裝身份抵達南昌。葉劍英在廬山獲悉汪精衛“鴻門宴”的陰謀,連夜下山將此事密告葉挺、賀龍。葉挺、賀龍當即把部隊開赴南昌,參與起義。張國燾趕至南昌想阻止起義,周恩來與之激烈辯論,多數人擁護周,起義仍按原計畫進行。因有人出賣起義情況,周恩來當機宣布起義提前。

8月1日清晨兩點,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葉挺、賀龍、朱德率部分路出擊,在大家的浴血奮戰下,起義取得勝利。

時代背景

風雲突變的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寧漢合流”的反革命步伐加劇。陳獨秀置險情於不顧,反對武裝工農掌握軍隊。7月15日,汪精衛發動政變,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影片反映的正是在這一危機關頭,為了挽救革命,挽救黨,以前委書記周恩來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執行黨的決議,衝破重重困難,領導並取得了南昌起義勝利的革命崢嶸歲月。

關於導演

湯曉丹(1910.2.22-)導演。

湯曉丹湯曉丹

福建華安人。童年時僑居印度尼西亞,十歲隨父回國。1928年在廈門集美農林專科學校學習時,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後去上海,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師,次年任導演。先後導演戲曲片《白金龍》、故事片《飛絮》、《飄零》等。1934年後在香港執導影片《翻天覆地》、《金屋十二釵》等,揭露社會黑暗。抗日戰爭爆發後,導演抗日影片《上海火線後》、《小廣東》、《民族的吼聲》等。香港淪陷後,拒絕日本占領軍合作拍片的要求,潛往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後回上海,拍攝了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天堂春夢》等影片。建國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相繼導演反映革命戰爭和人民解放軍戰鬥生活的影片《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南昌起義》等。

所獲榮譽

《渡江偵察記》於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並獲個人一等獎。

1979年導演的《傲蕾·一 蘭》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1983年導演傳記片《廖仲愷》,真實地展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歷史畫卷,成功地刻畫了廖仲愷的銀幕形象。

1985年獲第五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精彩視點

孔祥玉和高長利的第一部電影

孔祥玉曾經在多部影視作品裡扮演過周恩來總理,高長利也是和賀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影視,話劇等舞台上,共扮演賀龍元帥二十餘次。而《南昌起義》這部影片恰恰是二位第一次出演電影,是兩人電影事業的起點,又同樣分別飾演了如此重要的兩個角色,為二人今後的影視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昌起義》《南昌起義》

歷史人物群英會

《南昌起義》作為一部史詩型的大片,再現了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譜寫了中國人民解放鬥爭新篇章的歷史事件。影片中不僅重點刻畫了周恩來和賀龍兩個角色,許多我黨的領導人,如朱德,葉挺,葉劍英等人也紛紛登場,圍繞“南昌起義”這個事件展現他們各自在歷史舞台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影片中涉及的人物眾多,可謂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群星會”。

有血有肉的我黨領導人

《南昌起義》是文革過後,撥亂反正的一部重大題材影片。當時導演有個很創新的想法,就是不要人物過於概念化,應該更人性化的展示,把領導人從神壇上拉下來到普通人的角色,著力去刻畫一位位有血有肉的領導人形象,使之和觀眾,和生活更加貼近。所以,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原來周總理也會十分血性的拍案而起,原來賀龍元帥也會大聲斥責,懲罰犯錯的手下。這些設定在之前類似的影片中,幾乎不曾出現過。

戰火硝煙中的愛情

影片中,李顯剛飾演的戰士雙喜和張曉磊飾演的黑姑是兩個虛構出來的角色,在軍旅中穿插了一段纏綿的愛情。許多情節的設定都是導演精心的安排,比如黑姑給雙喜送雞蛋,兩人躺在草垛上憧憬未來,最後雙喜在起義中犧牲,黑姑伏在他身上大哭等,組成一曲令人潸然淚下的愛情悲歌。鮮明的人物個性,史詩劇中的愛情都為本片增添了亮色。

政府和人民齊心“南昌起義”

這部影片為了追求真實感,導演都是選擇到實地去拍攝,拍攝過程中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為了營造當時“南昌起義”時該市的氛圍,當地政府把當時南昌的一條街都改造成27年時的風貌。有條街叫勝利路,本來是計畫把土路修建成柏油路的,也是因為拍攝的需要,挖土機之類的機器全停了,保留以前的土路。

創作陣容強大

《南昌起義》這部影片除了集結了一批優秀的演員外,包括導演,攝像,剪輯等主創人員陣容也是非常的強大,導演是上影廠的著名導演湯曉丹,剪輯師藍為潔……也正是這個強大的團隊才造就了這么一部經典的影片,相信《南昌起義》是值得每位觀眾去細細品味的,那段歷史也都是值得我們去謹記的。

打響影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第一槍”

《南昌起義》《南昌起義》

電影《南昌起義》在典型環境的選擇、矛盾衝突的安排上更加集中,許多場景作了較大的電影化處理,最大的改動是影片大膽地將重要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都真名實姓地出現在銀幕上,真實準確藝術地在銀幕上重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中除了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葉劍英、惲代英、李立三、譚平山、蔡和森這些我黨早期革命鬥爭的領導人外,其他重要歷史人物,如陳獨秀、張國燾、汪精衛、以及朱培德、張發奎等都出現了。一部故事片出現如此眾多的歷史知名人物,這在當時我國故事片中還前所未有,是一重大突破。

1981年7月1日,這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作為向黨的60周年生日獻禮之作同全國觀眾見面。影片以真實的人物、宏偉的氣勢、富有歷史特徵的情節,把舉世聞名的八一南昌起義的歷史畫卷再現於一故事片之中,受到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評論普遍認為,影片“創作人員以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嚴謹地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藝術方法,通過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比較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歷史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隨後,這部電影獲得了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南昌起義》堪稱銀幕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開山之作,它的問世不僅填補了故事片中直接反映南昌起義這一光輝歷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打響了中國影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的“第一槍”。由於有了《南昌起義》的成功和經驗,一大批反映和表現黨史軍史和國史的影片,如《開天闢地》、《秋收起義》、《西安事變》、《七七事變》、《重慶談判》、《大決戰》、《大進軍》、《大轉折》、《開國大典》等隨之紛紛出現。1987年,專門負責審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的中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領導小組也宣告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