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

《儒藏》

《儒藏》是儒學文獻的大型叢書,是儒學文化及其歷史的集中反映。作為中國重大基礎性學術文化工程,《儒藏》工程包括《儒藏》編纂和“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儒藏》包括《儒藏》精華編和《儒藏》大全,其目標是以現代的學術眼光和技術手段,對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於主流地位的儒家典籍文獻做一次全面的整理,集大成地編纂成為一個獨立的文獻體系。《儒藏》工程分為《儒藏》“精華編”和《儒藏》全本兩步進行,這一工程將使中國擁有一部最齊備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總匯。湯一介任《儒藏》首席專家、總編纂,另外有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家的學者一共400多人。

簡介

《儒藏》《儒藏》

2002年10月,北京大學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並聯合有關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正式啟動了《儒藏》工程,這是教育部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目前(指2009年),這一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跨地區以及國際性的合作攻關工程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至2009年9月,《儒藏》精華編已出版36餘冊,其中包括韓國、日本、越南各一冊。同時,各項儒學專題研究也正在進行中,9卷本的《中國儒學史》以及《儒藏總目·經部》已經完成。

大事記

明朝萬曆年間孫羽侯首倡編纂《儒藏》之議。稍晚曹學佺亦“嘗謂二氏(釋、老)有《藏》,吾儒何獨無?欲修《儒藏》與鼎立。”清朝乾隆年間周永年撰《儒藏說》,後乾隆有編修《四庫全書》之舉。
20世紀90年代,湯一介教授重提編纂《儒藏》之議。2002年10月,北京大學決定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並聯合有關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啟動《儒藏》工程。為此,北京大學多次邀集校內外學者舉行《儒藏》工程論證會。
至2003年,逐步確立《儒藏》工程基本思路:先編精華編,後編大全本;既要對儒家典籍作系統編纂,又要對儒家文化作全面研究;文獻按四部分類,經校勘、標點,以繁體、直行排印;最終製作便於檢索的電子文本等。該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以湯一介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儒藏》編纂與研究”方案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
2004年6月,《儒藏》精華編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同月,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成立。該年4月和8月,北京大學兩次召開《儒藏》編纂與研究工作會議,來自全國20多所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達成合作共識。
2006年4月,《儒藏》精華編編纂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經協商,組成以季羨林先生為名譽總編纂,以湯一介(首席專家)、龐朴、孫欽善、安平秋先生為總編纂的《儒藏》精華編編纂委員會,研究並形成《儒藏》精華編編纂體例及選目等檔案。同年6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公布,強調在“十一五”時期,要推進《儒藏》編纂工程。
自2006年開始,北京大學分別與日本東方學會暨二松學舍大學,韓國成均館暨成均館大學,越南河內國家大學協商合作編纂《儒藏》“域外文獻”。2007年5月,《儒藏》精華編第104冊“論語之屬”、第281冊“出土文獻”正式出版。
自2004年起,《儒藏》工程每年都召開編纂工作及學術研討會,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跨地區以及國際性的合作攻關。
2009年1月,教育部專門召開《儒藏》工程工作會議,以推動《儒藏》的編纂與研究。同年4月,北京大學邀集中、韓、日、越等國學者,協商並落實《儒藏》域外文獻的編纂工作。

特性

《儒藏》是以現代的學術眼光和技術手段,對歷史上的儒家典籍文獻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並像《佛藏》、《道藏》那樣集大成地編纂成為一個獨立的文獻體系。 

構成

《儒藏》文獻叢書《儒藏》文獻叢書

《儒藏》工程由編纂與研究兩部分構成,它既要對儒家典籍文獻進行全面的整理和編纂,又要對儒家思想文化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闡釋。其編纂部分又分為兩步進行,先編纂“《儒藏》精華編”,再編纂“《儒藏》大全本”。經研究論證,《儒藏》精華編收錄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學文獻包括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四百餘種。

另外,收錄歷史上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響的東亞地區韓國、日本、越南等國以漢文撰寫的重要儒學著作一百餘種。這種將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與域外文獻萃為一編的做法,應是中國古籍整理編纂史上的一項創舉。

《儒藏》精華編採取繁體豎排標點並予簡明校勘的方式排印,這既是為了避免與近年來影印出版的一系列大型古籍叢書重複,也是為了便於利用及便於製作成可供全文檢索的電子文本,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代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的需要。其研究部分包括:編撰九卷本《中國儒學史》,迻譯日本、韓國學者撰著的本國儒學史,聯絡越南學者撰著越南儒學史,編修按四部分類的《儒藏總目》,編撰“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研究”系列專著,編輯學術集刊《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等。

完成目標

2009年12月初,湯一介表示:現在一共30個博士生在我們的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裡,很多不合格的東西都是他們先審查出來的。因為非常仔細,所以比較慢,到現在出版的只有中國的33本,韓、日、越南每個國家只出了一本。2009年準備出50本,大概以後每年出50本,總量是330多本。《儒藏》最快也要到2015年才能完成,還可能更長一些。

意義

《儒藏》的重要意義是給當代思想家從中國傳統最重要的思潮中汲取精神遺產的一個平行的通道。這不僅針對中國的當代思想家,同樣也針對世界思想家。20世紀下半葉代表西方最高漢學研究水平的著名學者李約瑟,正是他將中國的科學思想收集並使之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一部分。《儒藏》的出版或也可將中國人文主義匯集並將成為後現代全球人文主義的組成部分,就像李約瑟所說的那樣:潮宗于海。

首批50冊面世

《儒藏》首批50冊成果的露面,使十幾個國家的百餘位專家學者格外激動。

專家們認為,由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儒藏》,堪稱千古儒學第一藏,自古文人“二氏(佛道)有藏,吾儒獨何無”的浩嘆徹底成為了過去。

《儒藏》是儒學文獻的大型叢書,是儒學研究成就及其歷史的集中反映。據有關學者介紹,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幹,在中國已有2500餘年的發展史,自漢武帝以來曾被歷代統治者推為“獨尊”的國家學術思想,與佛教、道教三足鼎立。但是,儒學卻沒有像佛、道那樣擁有一部自己的大型叢書。明朝萬曆年間,孫羽侯、曹學 曾先後提出《儒藏》編纂的構想,清代乾隆時周永年重倡《儒藏說》。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編纂始終沒有完成,成為學界一大憾事。

四川大學古籍所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儒藏》編纂並率先開展儒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至2004年初,在校長謝和平院士的主持下,編纂進程加快。2005年初,中國孔子基金會將該工程列為“重大項目”,並給予300萬元的經費資助。

據悉,該叢書預計收書5000種,分裝500冊,將在十年內出齊。首批成果50冊,總字數約2600萬字,內容為儒學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屬於《儒藏》工程自創體例“三藏二十四目”中的“經”、“論”、“史”的“史”部,含有“孔孟類”、“學案類”和“碑傳類”三個部分,收書約80餘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