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拉丁名:Agrotis ipsilon (Hufnagel,1768))又名土蠶,地蠶。屬鱗翅目、夜蛾科,經歷卵,蛹,幼蟲,成蟲。年發生代數隨各地氣候不同而異,愈往南年發生代數愈多;在長江以南以蛹及幼蟲越冬,但在南亞熱帶地區無休眠現象,適宜生存溫度為15℃ - 25℃。天敵有知更鳥、鴉雀、蟾蜍、鼬鼠、步行蟲、寄生蠅、寄生蜂及細菌、真菌等。對農、林木幼苗危害很大,輕則造成缺苗斷壟,重則毀種重播。

基本信息

分布與危害

(圖)小地老虎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屬廣布性種類, 以雨量豐富、氣候濕潤的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發生量大,東北地區多發生在東部和南部濕潤地區。該蟲 能危害百餘種植物,是對農、林木幼苗危害很大的地下害蟲, 在東北主要危害落葉松紅松水曲柳、核桃楸等苗木,在南方危害馬尾松杉木、桑、茶等苗木,在西北危害油松沙棗、果樹等苗木。 輕則造成缺苗斷壟,重則毀種重播。

形態特徵

小地老虎(成蟲)小地老虎(成蟲)

成蟲: 體長 17 - 23mm 、翅展 40 - 54mm 。頭、胸部背面暗褐色,足褐色,前足脛、跗節外緣灰褐色,中後足各節末端有灰褐色環紋。前翅褐色,前緣區黑褐色,外緣以內多暗褐色;基線淺褐色,黑色波浪形內橫線雙線,黑色環紋內一圓灰斑,腎狀紋黑色具黑邊、其外中部一楔形黑紋伸至外橫線,中橫線暗褐色波浪形,雙線波浪形外橫線褐色,不規則鋸齒形亞外緣線灰色、其內緣在中脈間有三個尖齒,亞外緣線與外橫線間在各脈上有小黑點,外緣線黑色,外橫線與亞外緣線間淡褐色,亞外緣線以外黑褐色。後翅灰白色,縱脈及緣線褐色,腹部背面灰色。

卵: 饅頭形,直徑約0.5mm 、高約0.3mm ,具縱橫隆線。初產乳白色,漸變黃色,孵化前卵一頂端具黑點。

幼蟲: 圓筒形,老熟幼蟲體長37 - 50mm 、寬5 - 6mm 。頭部褐色,具黑褐色不規則網紋;體灰褐至暗褐色,體表粗糙、布大小不一而彼此分離的顆粒,背線、亞背線及氣門線均黑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黃褐色臀板上具兩條明顯的深褐色縱帶;胸足與腹足黃褐色。

蛹: 體長 18 - 24mm 、寬 6 - 7.5mm ,赤褐有光。口器與翅芽末端相齊,均伸達第四腹節後緣。腹部第4 - 7節背面前緣中央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點,兩側的細小刻點延伸至氣門附近,第5 - 7節腹面前緣也有細小刻點;腹末端具短臀棘一對。

生物學及習性

小地老虎小地老虎

年發生代數隨各地氣候不同而異,愈往南年發生代數愈多;在長江以南以蛹及幼蟲越冬,但在南亞熱帶地區無休眠現象,從10 月到第二年4月都見發生和危害。西北地區2 - 4 代,長城以北一般年2 - 3 代,長城以南黃河以北年三代,黃河以南至長江沿岸年四代,長江以南年4 - 5 代,南亞熱帶地區年6 - 7 代。無論年發生代數多少,在生產上造成嚴重危害的均為第一代幼蟲。南方越冬代成蟲2月份出現,全國大部分地區羽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寧夏、內蒙古為4月下旬。

成蟲多在下午3 時至晚上10 時羽化,白天潛伏於雜物及縫隙等處,黃昏後開始飛翔、覓食,3 - 4 天后交配、產卵。卵散產於低矮葉密的雜草和幼苗上、少數產於枯葉、土縫中,近地面處落卵最多,每雌產卵800 - 1000 粒、多達2000 粒;卵期約5天左右,幼蟲6 齡、個別7 - 8 齡,幼蟲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約為30 - 40 天。幼蟲老熟後在深約5cm 土室中化蛹,蛹期約9 - 19 天。

成蟲的活動性和溫度有關,在春季夜間氣溫達8 ℃ 以上時即有成蟲出現,但10 ℃ 以上時數量較多、活動愈強;具有遠距離南北遷飛習性,春季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遷飛,秋季則沿著相反方向飛回南方;微風有助於其擴散,風力在四 級以上時很少活動;對普通燈光趨性不強、對黑光燈極為敏感,有強烈的趨化性,特別喜歡酸、甜、酒味和泡桐葉

成蟲的產卵量和卵期在各地有所不同,卵期隨分布地區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溫度高低不同所致。幼蟲的危害習性表現為,1 - 2 齡幼蟲晝夜均可群集於幼苗頂心嫩葉處取食 危害 ; 3 齡後分散,幼蟲行動敏捷、有假死習性、對光線極為敏感、受到驚擾即捲縮成團,白天潛伏於表土的乾濕層之間,夜晚出土從地面將幼苗植株咬斷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種子,幼苗主莖硬化後改食嫩葉和葉片及生長點,食物不足或尋找越冬場所時,有遷移現象。

生活環境

溫度

高溫對小地老虎的發育與繁殖不利,因而夏季發生數量較少, 適宜生存溫度為 15 ℃ - 25 ℃ ;冬季溫度過低,小地老虎幼蟲的死亡率增高。

土壤濕度

小地老虎(幼蟲)小地老虎(幼蟲)

凡地勢低濕,雨量充沛的地方,發生較多;頭年秋雨多、土壤濕度大、雜草叢生有利於成蟲產卵和幼蟲取食活動,是第二年大發生的預兆;但降水過多,濕度過大,不利於幼蟲發育,初齡幼蟲淹水後很易死亡; 成蟲產卵盛期 土壤含水量在 15 - 20% 的地區危害較重。沙壤土,易透水、排水迅速,適於小地老虎繁殖,而重黏土和沙土則發生較輕 ;土質與小地老虎的發生也有關係,但實質是土壤濕度不同所致。

苗圃管理

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是引誘地老虎產卵、先期取食的最好寄主,雜草越多,幼蟲成活率越高其危害越嚴重。 此外,苗木種類、生育狀況、前茬作物以及蜜源植物等都影響小地老虎的發生量和危害程度。

天敵

知更鳥、鴉雀、蟾蜍鼬鼠、步行蟲、寄生蠅寄生蜂及細菌、真菌等。在杭州寄生蜂和小繭蜂的寄生率達 10% 。

防治方法

小地老虎的防治應根據各地為害時期,因地制宜。採取以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除草滅蟲。雜草是地老虎產卵的場所,也是幼蟲向作物轉移為害的橋樑。因此,春耕前進行精耕細作,或在初齡幼蟲期剷除雜草,可消滅部分蟲、卵。

物理防治

1、誘殺成蟲。結合黏蟲用糖、醋、酒誘殺液或甘薯胡蘿蔔等發酵液誘殺成蟲。

2、誘捕幼蟲。用泡桐葉或萵苣葉誘捕幼蟲,於每日清晨到田間捕捉;對高齡幼蟲也可在清晨到田間檢查,入如果發現有斷苗,撥開附近的土塊,進行捕殺。

化學防治

對不同齡期的幼蟲,應採用不同的施藥方法。幼蟲3齡前用噴霧,噴粉或撒毒土進行防治;3齡後,田間出現斷苗,可用毒餌或毒草誘殺。

防治指標各地不完全相同,下列指標可供參考。棉花、甘薯每平米有蟲(卵)0.5頭(粒);玉米、高粱有蟲(卵)1頭(粒)或百株有蟲2~3頭;大豆穴害率達10%。

①噴霧。每公頃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750ml,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300~450ml、90%晶體敵百蟲750g,對水750L噴霧。噴藥適期應在有蟲3齡盛發前。

②毒土或毒砂。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0ml加水適量,噴拌細土50kg配成毒土,每公頃300~375kg順壟撒施於幼苗根標附近。

③毒餌或毒草。一般蟲齡較大是可採用毒餌誘殺。可選用90%晶體敵百蟲0.5k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2.5~5L,噴在50kg碾碎炒香的棉籽餅、豆餅或麥麩上,於傍晚在受害作物田間每隔一定距離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際附近圍施,每公頃用75kg。毒草可用90%晶體敵百蟲0.5kg,拌砸碎的鮮草75~100kg,每公頃用225~300kg。

節肢動物門(十六)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