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余楍,字生生,號鈍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縣(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金星村),明萬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於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蘇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於江蘇揚州城東瓊花觀。明諸生,世襲錦衣衛。明亡後,謀起兵殺流賊,不克,逃之江南。參戎幕,又不濟,乃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寧波)。其所居名借鑑樓,結“七子詩社”,日與諸名士唱和其中。楍年最長,奉為祭酒。時諸名士居湖上者,有觀日堂、南軒、歲寒館,與借鑑樓相望,詩箋往復不輟。著有《增益軒詩草》、《遣愁集》等作品傳於世。
明成化庚子年(1480年),其伯烈祖懷遠將軍、錦衣千戶、執金吾、指揮同知,錦衣衛指揮僉事余寘到南京就職;正德戊寅年(1518年)天祖余承恩襲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嘉靖年間高祖餘蔭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後授懷遠將軍、錦衣衛管衛事指揮同知,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五日戊辰科,懷遠將軍、錦衣衛管衛事指揮同知餘蔭進京為巡綽官,與讀卷官徐階、李春芳、張居正共事(選自《隆慶二年戊辰科登科錄》),嘉靖甲子年(即1564年)四川鄉試錄,詔錦衣衛指揮同知餘蔭將命秩祀恭祝(選自《嘉靖甲子科四川鄉試錄》);萬曆年間曾祖余茂發授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世襲錦衣百戶。余楍祖上歷代居住南京,應授世襲錦衣百戶,據說未上任。
余楍,又寫作余榀、余傑(註:字形如“傑”字,字上“水”下“灬”,見康熙《青神縣誌》)。
據《青神余氏家譜》記載,楍公於康熙初回青神祀祖,傳《絕句》三首,此公字生生,號鈍庵,曾任九門提督,避亂入籍江南揚州,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卒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夏,卒於瓊花觀。余楍回鄉祀祖時,傳有《蜀都行》詩作等。
又據《青神余氏家譜》記載,《榀公除夕詩》條目下註:此公不知何祖後,但名既從木,當亦是十一世祖也。故青神余氏族人知有餘楍,而不詳余榀其人,只是從縣誌等文獻記載的余榀詩中有了解,故不能確認其世系和由來。據各家文獻記載,推測余楍和余榀應屬一人,姑存待考。
家族關係
始祖根六公餘德成,鼻祖余永泰、遠祖余祥、太祖餘子偉、烈祖余寰、天祖余承恩、高祖餘蔭、曾祖余茂發、祖父名失考、父親名失考、余楍。余楍屬根六公餘德成十一世孫。
文獻記載
皇明遺民傳
余楍,字生生,號純翁。眉州人。其先以軍功世授錦衣千戶。少有大志。以職讓弟。攻制萟為博士弟子員。以詩名西蜀。癸未游燕都。燕都尋陷。奔廣陵。時清兵攻蜀。千里蕭然。無雞犬聲。至無人可殺。斬神廟木偶以快意。復發掘冢墓。取死屍白骨戮之。聞之大慟。徒步至蜀。拾先人遺骸。營窆深土中。然後返吳寓虎丘。復游黃陵。自稱道士。葛巾方袍。四十餘年不改。七十有七而卒。友人醵金營墓於平山。立石題曰西蜀詩人餘生生之墓。與餘思復志行相同。衣冠擧止又相似。人多笑之。謂二迂。然皆篤實自好士也。思復,字不遠。福建將樂人。亦逸民。與魏禧友善。
蜀雅
余楍,楍字生生,號鈍庵,青神人,有《增益軒草》。《施愚山集》:餘生生過吳門客舍,自言為梅花作主人,酒間得三絕句云云。《詩最》:鈍庵為大司馬肅敏公裔,值流寇亂,黃冠羽衣,避難江東,賣古文詩字自給,不喜入富貴門,亦不喜贈富貴人詩,詩工漢魏及六朝,唐近體不屑也,嘗過江都與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仲夏,卒於瓊花觀中,時年七十有九。有五七古詩若干卷,易簀時,囑甥焦氏付其友張諧石選輯,焦竟失其稿,今新安姚綸如於扇頭、壁上搜錄遺詩十首入集,不能窺其全豹,通國傳為恨事雲。倪永清雲“鈍庵詩,閒情逸緻,超然塵表,真魯仲連、陶元亮一流人。”(《蜀雅·卷四》三十八頁)
康熙版《青神縣誌》
余傑(註:字形如“傑”字,字上“水”下“灬”。《青神縣誌》中把余楍詩收錄於余榀名下,似判為兩人,而縣誌人物傳中又無餘榀條目。)
余傑,字生生,號鈍庵。值流寇亂,黃冠羽衣,避難於江左,賣古文詩字自給,不喜入富貴門,亦不喜贈富貴人詩,詩工漢魏及六朝,唐近體不屑也,嘗過江都與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夏,卒於瓊花觀中,年七十有九。增益軒五七古詩若干卷,囑甥焦氏付其友張諧石選輯,焦失其稿,新安姚綸如於扇頭、壁搜錄遺詩十餘首入集。倪永清云:鈍庵詩閒情逸志,超然塵表,真如魯仲連、陶元亮一流人也。
萬曆野獲編
英宗親征時,有宣府龍門衛充軍進士張鑒者,詣行在所疏,乞上駐蹕宣府,但選將統兵征剿,則兵權歸一,號令不二,人有效死之心。上不能用。及景帝登極,鎮守山西都督孫安以為言,謂當時若從鑒言,豈有今日之禍,乞量加擢用。下兵部議。帝命鑒為試百戶,送大同總兵昌平伯楊供處聽調。弘治六年,故兵部尚書餘子俊男舉人置,乞錄其父軍功。上命置為錦衣正千戶,子孫世百戶。今上辛丑,錦衣管衛事指揮余茂發,以考察軍政降百戶,奉旨仍舊蒞事,以從六品得掌司隸雄劇,亦本朝所無。茂發即余寘曾孫也。選自《萬曆野獲編》(卷十五·進士百戶)(註:此處“茂發即余寘曾孫也”屬錯誤的記載,包括《明史》都把余茂發的祖父余寰記作餘子俊之子,這不僅與《青神余氏家族譜》不符,在1984年7月夾江縣青州鄉金星村出土墓誌文物中(余承勛、楊慎、安磐、王一麟等)記載也不符,夾江文物管理所周杰華先生《余母張氏墓志銘考略》中有論證)。另據《青神余氏家譜》:1543年十一月余承恩卒,余承業服闋如京上疏論餘子俊子余寘被謫之由,奏上蒙恩準蔭一子錦衣指揮僉事。(選自《青神余氏家譜》)
餘生生借鑑樓記
鄞之西湖以賀秘監嘗游息於此,故有小鑑湖之目。借鑑樓者,故錦衣青神余君生生之寓寮也。生生為太保尚書肅敏公之後,以尚書恩世襲錦衣。其自蜀而徙燕,非一世矣。生生以明經起,思由甲科進取,故錦衣之官雖上而未任。已而國亡,謀結勛衛子弟兵以殺流賊,不克,逃之江南,參人軍事。又不濟,始來鄞。其時鄞之世家子弟喪職者多,乃相與悲歌叱吒,更唱迭和無虛日。僦居湖上,有七子詩社,詳見予作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長,社中奉為祭酒。嘗曰:『吾敢謂此間樂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鑑樓。諸公在湖上者,陸披雲有觀日堂,宗正庵有南軒,陸雪樵有歲寒館。生生之樓,皆與相望。詩箋往復,昕夕旁午。蓋居樓中者二十年。一日,偶題其集曰「四明余楍」。先大父贈公見而笑曰:『是所謂久假而不歸者歟』?生生始而長吁,繼而涕泗闌乾。晚年尤困。以其女適姚江,挈其孺人往依之。然猶戒諸公封固是樓,無毀傷其薪木。一歲之中,必三、四至。至則啟是樓而居之。嘗曰:『吾雖死,猶當作湖上寓公,或與諸公相遇於淒風寒月之下』。聞其言者,莫不悲之。
嗚呼!古之志士,當星移物換之際,往往棄墳墓,離鄉井,章皇異地以死,以寄其無聊之感。方其倀倀何之,魂離魄散,鷦鶉之翮,欲集還翔。滿目皆殘山剩水之恫,更有何心求所謂清勝之處而居之?然而賢者所止,必無俗景物,遂使筆床、茶灶,永為是邦之佳話。吾鄞城郭之秀,湖上為最;湖上之秀,七橋以西為最。是樓也,適當煙雲平遠之區,空濛綿渺,宜乎生生之歷二十年而不捨也。(《餘生生借鑑樓記》始見於《鮚埼亭集選輯》(全祖望1705~1755、顧炎武1613—1682、黃宗羲1610—1695 撰)第二三零頁)
《句英士音·擬薤露詞·不思蜀》(余使君結社)
出三峨,投五岙。我今不思蜀,此間足寄傲。
五岙多遺民,西台甲乙倫。相與向三峨,以招望帝魂。
望帝遠不至,西台空涕淚。竹如意,紛破碎。
詩話:余公生生,為肅敏公後裔,雖蜀人而居燕,以世隸錦衣籍也。甲申後來鄞,與宗正蓭、陸春明、范香谷、童曉山、葉天益、陸雪樵為湖上七子。不減謝翱之汐社。(選自《四明談助》之《餘生生借鑑樓記》。並附詞一。)
清史列傳選·余楍小傳
明大司馬肅敏公後裔,世襲錦衣衛,指揮千戶。明清易代之際,農民起義軍席捲全川(註:此處存疑,據《青神余氏家譜》記載,余楍之前與青神老家幾乎沒有聯絡,清代康熙以前他也沒入過四川,故四川張獻忠之亂與余楍避走江東沒有多大關係)。謀結勛衛子弟兵殺義軍,不克,黃冠羽衣,避難江南。參戎幕。復去之鄞,遂家四明。賣古文詩字以自給,築小樓,署曰“借鑑”。樓臨西湖,上結七子詩社,日與諸名士唱和其中。年最長,群奉為祭酒。當是時在湖上居者有觀日堂、南軒、歲寒館,與借鑑樓相望,詩箋往復不輟。居樓中二十年。嘗曰:“吾雖死猶作湖上寓公。”自言為梅花作主人。嘗過江都與野人高士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於瓊花觀中,年七十九歲。性潔介,不喜入富貴門。亦不喜贈富貴人詩。倪永清謂“鈍詩閒情逸緻,超然塵表,真魯仲連、陶元亮一流人。”著有《增益軒詩草》。李調元《蜀雅》、孫桐生《國朝全蜀詩鈔》、徐世昌《晚晴詩匯》錄有其詩。《清史列傳》、《四川通志》、《錦里新編》有傳。
清稗類抄·姓名類·子部
沛縣閻爾梅,字調鼎,明之遺民也。入本朝,隱居不出,著有《白耷山人》、《汧罝草堂》等集。其號甚奇,曰古古,蓋重文也。與余楍[古文本字。]之字曰生生者同一新穎,特閻為號而余為字耳。(選自《清稗類抄·姓名類·子部》)
清詩紀事·明遺民卷
余楍,字生生,號鈍蓭,四川青神人,有《增益軒詩草》。
卓爾堪明遺民詩:(余楍)好為古詩,有漢、魏風骨。
全祖望餘生生借鑑樓記:生生由明經起,思由甲科進取,故錦衣之官,雖上而未任。已而國亡,謀結勛衛子弟兵以殺流賊,不克,逃之江南,參人軍事,又不濟,始來鄞。其時鄞之世家子弟喪職者多,乃相與悲歌叱吒,更唱迭和無虛日。僦居湖上有七子詩社,詳見予作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長,社中奉為祭酒。嘗曰:『吾敢謂此間樂、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鑑樓。諸公在湖上者,陸披雲有觀日堂,宗正蓭有南軒,陸雪樵有歲寒館。生生之樓皆與相望。詩箋往復,昕夕旁午。蓋居樓中者二十年。一日偶題其集曰「四明余楍」。
李調元《蜀雅》引《詩最》:鈍蓭(值明末之亂)黃冠羽衣,避難江東,賣古文詩字自給。不喜入貴門,亦不喜贈富貴人詩。試工漢魏及六朝,唐近體不屑也。嘗過江都,與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仲夏,卒於瓊花觀中,時年七十有九。有五七古詩凡若干卷,易簀時屬甥焦氏付其友張諧石選輯,焦竟失其稿。今新安姚綸如於扇頭壁上搜錄遺詩十餘首入集,不能窺其全豹,通國傳為恨事雲。
又引倪永清云:鈍蓭詩,閒情逸緻,超然塵表,真魯仲連、陶元亮一流人。
阮亨淮海英靈續集:鈍蓭賣文自給,詩工古體,近體不屑作也。
陳田明詩紀事引蜀詩:平生一冠,破不復補。人號三頂折角巾,鈍蓭與趙民服、周蓼恤也。
盧見曾漁洋感舊集小傳引愚山集:餘生生過吳門客舍,自言為梅花作主人。酒間得三絕句云云。(選自《清詩紀事·明遺民卷》 第二二六頁)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余楍,明末清初四川青神人,字生生,號鈍庵。明諸生,世襲錦衣衛。明亡,流寓鄞縣,所居借鑑樓,臨西湖上,結七子詩社,日與諸名士唱和其中。有《增益軒詩草》。(選自《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清初揚州遺民詩人研究
余楍(生卒年不詳)字生生,號鈍庵。四川青神人。世襲錦衣衛百戶。黃冠野服,隱居江都。(選自《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余楍:《增益軒詩草》(選自《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栗艇詩集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冬,廣東遺民屈大均、江西遺民曾燦、四川遺民余楍、安徽遺民閔麟嗣等與寓揚其他詩人集平山堂登高。(汪士鈜《栗艇詩集》卷二)
清代成都札記
清代初年,四川青神人余楍從避難地杭州西湖之畔回到成都,寫下一首悽苦哀怨的《蜀都行》,記錄了成都在遭受明末清初戰亂後的殘破凋零景象。他說,自從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成都以後,天空長時間保持陰霾的狀態,十天中有九天都在落著濛濛細雨。過去熟悉的風景名勝,自我避亂寧波以來,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被成都人引以自豪的杜甫草堂已是一派蕭瑟,青羊宮也只看得見坍塌,親切的身影已經如寒風下的樹葉零落無蹤。曾靜巍峨壯闊的皇城在殘陽和衰草中沉默著,萬里橋邊如煙的柳樹現在也所很少了。舉目四望,繁華的錦官城上空飛過隊隊的野雞。余楍懷著滿腔的傷痛感慨說:“整頓凋殘豈無術?但得夫耕婦織無所憂,庶幾天命有轉移!”(節選自《清代成都札記》第一部分:移民大開發。)
文學作品
余楍詩詞選
《中秋後一日曾青藜寓齋燕集》
昨宵對月今宵雨,兩日陰晴不可憑。
客里招邀常賴友,山中棲止但依僧。
才高何必愁貧賤,時至無煩感廢興。
幾度浪浪檐際水,隨風飄灑濕孤燈。
《詠梅》
花時歸客怕花殘,烽火漫漫道路難。
斷送東風多少恨,憑誰留寄一枝看
《絕句》三首
(註:《青神余氏家譜》名《絕句》三首,《蜀雅》名《梅花三首》,《清詩紀事·明遺民卷》名《過吳門客舍為梅花作主人酒間得三絕句》)
其一:
市上何人識故侯?青鞋皂帽稱心游。相逢頭白留詩別,細雨孤帆下虎邱。
其二:
遄歸見說為梅花,鄧尉風光蒲眼夸。我夢相隨便東去,一夭花壓帽檐斜(古音xia)。
其三:
花時歸客怕花殘,烽火漫漫道路難。斷送春風多少恨,憑誰留寄一枝看。
《除夕》詩
(註:《青神縣誌》收錄余榀名下,《蜀雅》收錄余楍名下《除夕前二首》)
其一:
放浪無終極,看看歲又更。貧懷生倉卒,心事亦無徵。
促酒不成酌,斂衣空復情。蕭槭無人喻,振策倚前楹。
孤衷原有屬,奴眼未全青。汗漫肆情志,暫遣憂思屏。
回首念妻孥,豈禁心欝憎。悲來不可過,我生相營營。
其二:
營營亦何為?悽惻不礙道。幸恃心潔清,可以對蒼昊。
一身經百折,堅貞聊相保。逼側履荒途,何暇計溫飽。
昔也居金華,有如魚在藻。今者嘆流離,不及安枝鳥。
有酒且賦詩,塵氛跡如掃。不學裴晉公,擁爐嘆衰老。
(註:“悽惻不礙道”《蜀雅》記作“悽惻不擬道”)
其三:(註:《蜀雅》名《辛酉元日》)
今晨氣宣朗,檐次透曙光。春風扇和柔,悠悠襲我裳。
道院自幽靜,中庭焚異香。香氣何氤氳,隨風泛長廊。
我本羈旅人,感此歲月長。孤蹤謝塵事,靜坐閱班揚。
濡毫改舊詩,開樽引巨觴。磅礴無拘束,頹然入醉鄉。
天地氣候改,陽和易冰霜。草木漸勾萌,梅花何處芳。
幾欲探訊息,林水空蒼茫。翹首憶江南,雲霞蔚相望。
(註:“雲霞蔚相望”《青神縣誌》記作“雲霞蔚於望”)
《蜀都行》
自我之成都,十日九日雨。浣花草堂益蕭瑟,青羊石犀但環堵。生民百萬同時盡,眼前耆舊存無幾。訪問難禁泣淚流,故宮荒廢連禾黍。萬里橋邊陽氣微,錦官城中野雉飛。經商半是秦人集,四郊廓落農人稀。整頓凋殘豈無術,流亡安集誠可期。但得夫耕婦織無所憂,桑麻樹畜隨所宜。數十年後看生聚,庶幾天命有轉移。
《句英士音·擬薤露詞·不思蜀》(余使君結社)
出三峨,投五岙。我今不思蜀,此間足寄傲。
五岙多遺民,西台甲乙倫。相與向三峨,以招望帝魂。
望帝遠不至,西台空涕淚。竹如意,紛破碎。
《賞梅》節選自《晚晴簃詩匯》卷十八。
浹旬雨不輟,淒風日飛颺。庭梅斂光彩,生意何微茫。
天地忽開曠,靜院飛晴香。玉色映朝暾,疏影隨風翔。
陰極陽未動,氣機不可量。百卉亦因時,幸哉化日長。
《過東莊看梅三首》節選自《中華梅蘭竹菊詩詞選·梅》437頁。
嘯傲梅花里,今朝定有詩。軟香春暖侯,冷眼月黃時。
坐久混無意,風來每自疑。游蜂莫相惱,付與出牆枝。
《蜀雅》,清代李調元選,孫星衍、黃丕烈編,收錄余楍詩詞作品十餘首:《除夕前》二首、《辛酉元日》、《題張諧石雪巢隱居》、《簡友》、《獨酌》、《賞梅》、《夜坐》、《新晴得月》、《廣陵季春十有三日憶沈子禹甸生日·對酒懷之》、《壬子春仲同家不遠遊焦山》、《壬戌孟夏聽琴》、《候月歌》、《新灘觀捕魚歌》、《蜀都行》、《卜居》、《元日游下鐘山即事》、《梅花三首》、《官舍》。
遣愁集
書名 遣愁集(民國排印本·線裝存七冊)
著作人 余楍,顧有孝鑑定,張貴勝纂輯,倪暹等訂正
出版人 商務印書館
開本 32
頁碼 260
裝幀 線裝
描述 本書尺寸:19.8×13.3厘米,厚3.5厘米,半框15.5×11厘米,約260葉520面。本書為民國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余楍序。余楍,顧有孝鑑定,張貴勝纂輯,倪暹等訂正,李維均等參閱。全書分為十四卷,應為八冊,現存七冊十二卷,缺最後兩卷。每冊封三均為廣告。品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