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2011年7月22日,挪威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安德斯·丹尼爾森·李飾)在奧斯陸政府大樓製造爆炸案,造成8人死亡;緊接著,他在郊區以多元文化以及培養未來領導人著稱的於特島上,有計畫地屠殺69名無辜青少年。一日之間,77人遇害,超過200多人受傷。案發後,挪威政府掙扎於把握正當程式和治癒之間的平衡。與此同時,被安德斯射殺身受重傷的青年維爾賈爾(喬納斯·斯特蘭德·格利飾)經歷了緊急手術,開始了一條漫長而痛苦的恢復之路。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 | 安德斯·丹尼爾森·李 | ---- |
斯溫 | Thorbjørn Harr | ---- |
錫丘里蒂 | 拉爾斯·阿蘭茲-漢森 | ---- |
吉爾·利佩斯特德 | Jon Øigarden | ---- |
PST Director | Anneke von der Lippe | ---- |
家長 | Hang Tran | ---- |
克努特·阿恩·佩特森 | Joakim Skarli | 醫護人員 |
首相的助手 | Øystein Martinsen | ---- |
法醫官員 | Marita Wierdal | ---- |
克里斯汀 | Maria Bock | ---- |
利比斯塔德的互惠生 | Charlotte Bottolfsen Iversen | ---- |
維爾加爾 | Jonas Strand Gravli | ---- |
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 Ola G. Furuseth | ---- |
首相的助手 | Marit Andreassen | ---- |
西夫·哈爾格倫 | Anja Maria Svenkerud | ---- |
Odd Ivar Grøn | Trim Balaj | ---- |
女校長 | Caroline Glomnes | ---- |
記者 | Håkon Smeby | ---- |
溫切·阿恩森法官 | Tone Danielsen | ---- |
亞歷山德拉·貝赫 | Ingrid Enger Damon | ---- |
警察 | Zuzana Kocova | ---- |
科爾貝格 | Kenan Ibrahimefendic | ---- |
保全 | Endre Hellestveit | ---- |
獄警 | Geir Kaspersen | ---- |
直升機緊急醫療人員 | Aladin Laaguid | ---- |
斯維爾·霍爾頓 | Hasse Lindmo | ---- |
莫尼卡·B·塞伊 | Monica Borg Fure | ---- |
首相的保鏢 | Tommy Hyving | ---- |
法務部長 | Trygve Svindland | ---- |
護理人員 | Elias Peña Corral | ---- |
英加·貝傑·恩格 | Ulrikke Hansen Døvigen | ---- |
托爾熱 | Isak Bakli Aglen | ---- |
梅特·拉森 | Turid Gunnes | ---- |
首相的保鏢 | Pål Espen Kilstad | ---- |
勞拉 | Seda Witt | ---- |
家長 | Gunbold Gunnar Bold | ---- |
三角洲部隊的官員 | Huw William Hægeland Reynolds | ---- |
呂克 | Sonja Sofie Sinding | ---- |
三角洲部隊士兵 | Ørjan Steinsvik | ---- |
家長 | Mette Scarth Tønseth | ---- |
區域主管 | Simen Strømme | ---- |
倖存者 | Wael Jaohar | ---- |
三角洲部隊士兵 | Martin Hagen Johnsen | ---- |
書記員 | Lesley Leichtweis Bernardi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艾利·布希、Chris Carreras、Gregory Goodman、保羅·格林格拉斯、Finnur Jóhannsson、斯科特·魯丁、Tor ArneØvrebø |
導演 | 保羅·格林格拉斯 |
副導演(助理) | Chris Carreras、Jamie Chasey、Palmey Helgadottir、Sigurður Kjartan Kristinsson、Richard Wilson、Lars Thomas Skare、Ben Lucas |
編劇 | 保羅·格林格拉斯 |
攝影 | Pål Ulvik Rosketh |
配樂 | Sune Martin |
剪輯 | 威廉·戈登伯格 |
選角導演 | Cecilie Enersen、Daniel Hubbard、Ellen Michelsen、Maria Sand |
藝術指導 | Liv Ask |
造型設計 | Fie Baro、Tinna Ingimarsdottir、Dorte Pedersen、Vidar Svendsen、Ida Astero Welle |
服裝設計 | Margrét Einarsdóttir |
視覺特效 | Jason Evans、Ged Wright、Dominic Parker |
布景師 | Louise Andersson |
聲音部門 | Amy Felton、Arni Gustafsson、Kenneth Gustavsen、Per Hansen、Tomas Naug、Roman Rigo、Ad Stoop、奧利弗·塔爾尼、Rachael Tate、Daniel Bodsworth、Chris Burdon、Peter Burgis、Michael Fentum、Oliver Ferris、Agnar Fridbertsson、Eirik Halsen、Sue Harding、Sophia Hardman、Chris Robins、John Rush、馬克·泰勒、Mark Timms、Glen Gathard、George Trevis |
角色介紹
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 演員安德斯·丹尼爾森·李 持激進的右翼政治立場、心狠手辣的年輕人,幼年喪父,與母親感情疏離,崇尚暴力,狹隘、自私,對外來者和精英階層充滿仇恨。他一天內製造了兩起恐怖攻擊,被捕後承認一切但拒絕認罪,反而以“愛國者”自居,絲毫不為自己罪行而內疚,把警方的審訊和庭審變成了宣揚自我政治觀念的劇場。 | |
維爾加爾 演員喬納斯·斯特蘭德·格利 高大陽光的青年,生長於一個多元文化構成的挪威北方小鎮。在於特島慘案中他保護了弟弟,自己卻不幸身受重傷成為殘疾,走上了一條漫長而痛苦的恢復之路。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他戰勝了憤怒、沮喪和失敗的折磨,重獲新生。而他在法庭上的發言最終令安德斯低下了驕傲的頭。 | |
吉爾·利佩斯特德 演員喬恩·奧伊登 傾向自由主義的律師。因為數年前成功地為一名新納粹分子辯護而被安德斯指定為辯護律師。由於替恐怖分子辯護,他接到威脅電話,被媒體攻擊,孩子被驅逐出學校,甚至連他自己的內心也不支持恐怖分子的所作所為,然而,他堅信人權和法律,出於職業道德和維護人權的信仰,努力為客戶辯護,和家人一起承受著來自公眾的責罵。 | |
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演員OlaG.Furuseth 挪威首相。在慘案發生後,他沒有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而是用同情、人道主義關懷和責任感來處理這場悲劇,責令調查案件,追查政府部門的漏洞,親自過問審判過程,其本人也接受調查詢問。 | |
勞拉 演員塞達·伊特 難民之女,在於特島的夏令營上與維爾加爾相識。在隨後發生的慘案中,她逃過一劫,卻失去了摯愛的妹妹。在審判期間,她不但克服心理障礙,作為死難者家屬出庭作證,也鼓勵維爾加爾下定決心出庭直面兇手。 |
幕後花絮
雖然該片是英語片,但導演格林格拉斯堅持選擇在挪威拍攝,而且劇組和演員班底全部啟用挪威人。
導演將原作小說中遇難者西蒙的戲份幾乎全部刪除,又增加了恐怖分子的辯護律師和挪威首相的戲份。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2018年 | 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7月22日》 | 提名 |
第90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 自由表達獎 | 《7月22日》 | 獲獎 |
製作發行
上映國家 /地區 | 上映時間 |
義大利 | 2018年9月5日(威尼斯電影節) |
加拿大 | 2018年9月8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丹麥 | 2018年10月4日(哥本哈根) |
挪威 | 2018年10月4日 |
美國 | 2018年10月6日(米爾谷電影節) |
瑞典 | 2018年10月7日 |
美國 | 2018年10月10日 (網路放映) |
瑞典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挪威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英國 | 2018年10月10日 |
葡萄牙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新加坡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西班牙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義大利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法國 | 2018年10月10日(網路放映) |
影片評價
通過和剪輯師WilliamGoldenberg的緊密合作,保羅·格林格拉斯賦予了《7月22日》一絲殘忍和無情的特質;對於實事求是風格的堅守,也使得現實無所遁形。(《紐約時報》評)
該片是一部關於嚴肅道德,尖銳而通透的電影作品。(《每日電訊報》評)
該片是關於恐襲的電影,但又不只是像《恐襲波士頓》那樣只負責描述一次慘絕人寰的災禍以及人間大愛的相互扶持,它還把很多拷問藏在了故事與情感宣洩的縫隙里,緩緩釋放。導演完全捨棄了慣用的類型片的敘事模式,轉而啟用了一種極其冰冷的語氣,用雙線敘事的方式交織敘述安德斯在警局和法庭上的表現,以及受害者艱難的身體康復與心理重建過程。這兩條線索成為了精神上的對峙,在各自的空間兀自展開,然後在最終的庭審中糾纏到一起。影片最後“他們有槍,我們有愛”的說辭攪亂了之前導演努力設定的緊繃和冰冷的氣質,但某種程度上也正好是北歐的現實。(《中國新周刊》記者楊時暘評)
該片情緒節奏張弛有度,既快節奏地呈現了爆炸和槍殺,又聚集受害者身體和心靈痊癒的過程。導演在追索與突發事件相關的人們的心理時極度冷靜客觀,對倖存者和遇難者遺屬所受到的身心創傷的治癒過程刻畫得較為細緻。他試圖多角度呈現同一事件對涉事各方的影響以及他們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隱約透出一種俗套的政治正確:高揚民主與法制,強調多元化主義又彰顯勵志情節,難免讓觀眾看得乏味。(《環球銀幕》評)
與同一題材的影片相比,該片處理得恰當很多,它不只聚焦於恐襲擊本身,更是把影片重點放在事件發生之後,整個國家如何面對並解決這個問題,受害者如何重新擁抱生活,恐怖分子如何面對法律制裁。導演只用半個小時表現恐襲過程,敘事相當克制,但卻以近乎百分之百複製的方式高度還原襲擊現場,整個過程乾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直接到近乎殘酷的程度,令人發怵。影片的四分之三的內容是圍繞恐怖攻擊過後國家層面如何應對、恐怖分子有何訴求、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對生活、律師如何彰顯法治四個角度展開,穩準狠,稍有凌亂,但依舊精確有效,展出了從個人到國家如何從恐怖攻擊中恢復過來的全過程。(《看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