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體特性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014年3月26日刊登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一個由冰和岩石構成的塊狀天體,如果能進一步確定其體積,它將有可能成為太陽系中最遠的一顆矮行星。人類迄今所知的太陽系由內及外大致可分三個區域,分別是岩石類的類地行星,氣態巨行星和主要由小行星、彗星組成的柯伊伯帶。通常認為,最遠處的柯伊伯帶與太陽的距離大約為30至50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等於地球跟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研究歷史
2004年前,科學家確認了一顆名為“塞德娜”的矮行星,其與太陽最近的距離約為76個天文單位,被認為是已知太陽系內最遠的一顆,也是柯伊伯帶以外確認的唯一太陽系天體。而美國雙子星天文台和卡內基科學學會的研究人員2014年發現了一顆“塞德娜式”的天體,並將其編號為“2012 VP113”。據估算,它的直徑約為450千米,與太陽的近日點距離達到80個天文單位,是圍繞太陽運行的最遠天體。
研究人員進一步推斷,這顆新發現的天體與“塞德娜”星都是“奧爾特星雲”中的成員。天文學家推斷在太陽系外緣可能存在由冰態物質組成的“果殼”,即“奧爾特星雲”,它被認為可能包含多達10萬億顆彗星,其中的天體在太陽系約46億年前生成時已經成形。
研究人員說,新發現的這顆天體的體積仍有待進一步確認,它很有可能取代“塞德娜”星成為迄今發現最遠的太陽系矮行星,對其形成的研究可幫助科學家了解整個太陽系的“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