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01年工作的基本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幫助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過廣大幹部民眾的艱苦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六屆人大四次會議所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2001年,全市預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4億元,按可比口徑比2O00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億元,比2000年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3.7億元,比2000年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4.8億元,比2000年增長1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3億元,比2000年增長2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32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9%和10%。科教文衛和城建等各項社會事業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堅持招商引資主題,地方工業出現新的生機
2001年,我們認真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堅持以瀋陽招商為切入點,以引進“大、高、外”項目為主攻方向,瞄準瀋陽等大中城市,將全市招商引資推向新的高潮。全年共引進域外投資項目98個,實際到位資金1.8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生產加工型項目1個,500萬元以上生產加工型項目3個,200萬元以上生產加工型項目25個,100萬元以上生產加工型項目42個,外資項目3個。與此同時,實現協定外資額1221.8萬美元,實際繳資額571.8萬美元,預計出口交貨值1.1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5.7倍、2.3倍和3.3%。招商引資和對外經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招商引資的拉動下,地方工業出現生機與活力。一是工業經濟總量有了新的增長。2001年,全市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2億元。其中,宏大肉禽加工有限公司、童興硼合金有限公司、小王子食品有限公司和鐵嶺長城電纜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資產均已突破千萬元。利達隆服飾有限公司、恆星紙業再生有限公司和大華稀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資產超過500萬元。二是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年實現地方工業總產值6.8億元,增加值1.4億元,預計創利稅8250萬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2.9%、13.3%和19.6%,有效地提高了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三是工業品創匯取得重大進展。在全市5家出口創匯企業中,全年共完成出口創匯額335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51.5%。其中,宏大肉禽加工有限公司、鐵法北方矽灰石聯合加工有限公司分別完成出口創匯額259萬美元和54.8萬美元,使我市逐步發展成為鐵嶺地區的重要創匯基地。四是工業基礎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固定資產超30萬元的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51家。其中,矽灰石生產加工企業9家,冷飲生產企業12家,服裝生產企業4家,電纜生產企業3家,礦泉水生產企業3家,酒類生產企業12家,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機電、建材、食品服裝和非金屬採礦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
(二)廣泛拓展新興領域,第三產業保持強勁發展態勢
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城鄉商品流通日趨活躍。堅持以商業大廈、調兵山市場和仿古一條街“兩點一線”為龍頭,調整市場經營布局,增加經營商品種類,努力擴大行銷面積。其中,商業大廈增加經營面積1000平方米,調兵山市場啟動閒置場地400平方米。同時,積極推行現代流通形式和交易方式,全市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到6處,直銷、專賣和連鎖經營業戶達285家。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完成了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建設,房地產開發、法律諮詢和信息服務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興起。2001年,全市實現集市貿易成交額4億元。比2000年增長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億元,比2000年增長5.4%。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完成3家糧庫合併重組工作,精減人員382名,實現了以收定編定崗工作任務。認真搞好大明等6處市場整體接收工作,全面完成了商品市場管辦脫鉤目標。積極盤活供銷企業閒置資產,小青供銷社整體出售和人員分流工作結束。進一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大力整頓生豬定點屠宰和鹽業市場,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堅持引導規範並重,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在“引導、扶持、整頓、提高”的原則指導下,擴張發展優勢,提高運營質量,推動產業升級,使非公有制經濟逐步向生產型和規模型的方向發展。2001年,全市個體私營業戶達到1.1萬戶,從業人員達到2.7萬人,註冊資金總額達到2.7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5%、16%和16%。買現稅金2710萬元,比2000年增長17.3%,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電訊事業發展迅速。全年新建鄉級黑色路面10公里,新梨公路鐵法段工程已經啟動,完成了工程設計、項目審批和拆遷工作任務。郵政、電信、供電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全年實現電話放號7139戶,企業上網738戶,建成電話村12個,完成了交換機擴容和線路配套工程10個臨街IC卡電話亭交付使用。認真開展“電業業務年”活動,全年投資800萬元,加速推進農網和城網改造步伐,為城鄉供電同網同價提供了先決條件。積極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經精心論證、規劃、設計和施工,現已實現“三通一平”目標,初步形成了新的對外開放基地。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業資源,完成了兀朮城主體和弘法寺工程建設,奠定了鐵法旅遊資源開發的良好基礎。
(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邁出堅實步伐
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精品、高效和特色農業的方針指導下,我們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使玉米和其它作物由5:5調整到4.7:5.3,初步形成了系列化的農業生產基地。一是蔬菜生產基地。在集中連片的基礎上,全年開發蔬菜面積62公頃。其中,望山屯、兀朮街、鎖龍溝三村共新建高標準溫室230棟,形成了占地233.3公頃的蔬菜生產基地。二是畜牧生產基地。全市新建畜牧小區5個,其中,肉雞小區3個,飼養業戶33家;奶牛小區1個,占地3公頃,養牛100餘頭;肉鵝小區1個,預計投資1000萬元,目前已完成屠宰加工項目的主體工程,並將發展成為我市又一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001年,全市豬、禽、牛、羊飼養量達到8.9萬頭、549.2萬隻、1.8萬頭和2.5萬隻,分別比2000年增長14.1%、0.6%、12.5%和8.7%,使畜牧業逐步走上規模化經營、鏈條式生產的發展軌道。三是林果生產基地。全市已發展水果種植面積533.3公頃,其中,栽植葡萄266.7公頃,產量達到250萬公斤。以蘋果和梨為主的山區果園266.7公頃,實現產值400萬元。認真實施綠色通道、農田林網、河流溝渠、鄉村綠化、環城林帶和山區荒山六大綠化工程,全年造林257.8公頃,退耕還林54公頃,平原林網整地66公頃,義務植樹11.2萬株,新增林地綠化面積200.4公頃。同時,發展花卉苗圃基地50公頃,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四是農業示範基地。已建成農業綜合開發園區,試驗、示範蔬菜品種40餘個。農業科技展望公司快速發展,充分發揮了精品農業的拉動作用。與此同時,在農業、土地、財政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進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復墾、三北防護林建設、農業節水示範市等項目區。2001年,我市己獲得土地復墾基金1200萬元,使全市農業投入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完成農建土石方235.9萬立方米,建設“庫塘井窖”工程20項。更新了一批農業機械,有力地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繼續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和43個村的土地延包工作。認真推行農民負擔預決算、農民負擔監督卡和村級會計委派等五項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有力地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建立新型管理模式,財稅金融高效平穩運行
積極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實行新的業務流程加大清欠稽查力度,努力做到應收盡收,保證了稅收收入的均衡增長。同時,繼續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立預算集中支付中心,擴大政府統一採購範圍,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了各項剛性支出。2001年,全市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99萬元,按可比口徑比2000年決算增長7.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4億元,比2000年決算增長37.8%。金融部門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金融監管工作,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面貌躍上新的台階
按照“規劃是前提,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經營是靈魂”的方針,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努力運營城市資產,榮獲了“遼寧省園林城市”殊榮,保持了“綠葉杯”競賽優勝單位稱號。
堅持建管結合原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全年投資8887萬元,完成了沈環路兩側改造和振興路延伸等項重點工程。開發新湖小區和續建宏大小區等住宅11萬平方米,使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0.46平方米。認真改造供熱、供水系統,居民住宅供熱一戶一閥改造啟動,並較好地解決了紅房等區域的生產和生活用水難問題。加快城市房產交易市場建設,建成了開放式房產交易大廳,增強了房產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繼續完善“門前三包”和衛生責任區制度,強化市容違章治理,規範了城市管理秩序。認真執行《城市規劃法》,完成了鐵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重點項目規劃設計,基本杜絕了亂搭亂建亂放現象。積極改善環衛設施,更新一批清運機械和垃圾容器,全面實現了垃圾袋裝化和清運機械化。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嚴格項目審批與污染治理,提高了環境質量,維護了國家級衛生先進城市形象。
科學規劃園林景點,城市品位明顯提高。全年投資480餘萬元,新植樹木38萬棵,栽植花卉120萬株,新增綠地面積2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3.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7.19平方米,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體系,改善了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贏得了省園林專家的一致好評。樹立經營城市理念,資產運營準備就緒。在運營城市資產工作中,我們一方面大力規範計程車市場秩序。進一步加大對黑車的打擊力度,實現計程車集中統一管理,完成了省唯一試點汽車綜合檢測C級站升為A級站的改造任務。另一方面認真做好土地拍賣前期準備工作。在學習和借鑑外地經驗的基礎上,清理整頓土地市場,制定《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實施方案》,確定拍賣地塊和開發用途,奠定了運營城市資產的良好基礎。
(六)堅持科教先導戰略,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調整教育布局,最佳化教育資源,使全市中國小由45所合併為28所。積極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鞏固和發展了“普九”成果。全年新增投資1593.4萬元,修建和改造校舍1.9萬平方米,使全市“新三室”配備率達到30%,信息化教育普及率達到100%。繼續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現代教學模式,加速了素質教育工作進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最佳化師資結構,提高了整體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2001年,全市升入大中專院校學生644名,錄取率達到76.5%,創歷史最好水平。進一步密切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繫,全年組織推廣科技項目13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9%。積極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完成了城鄉區域衛生規劃和調整工作,建立了以市醫院為主幹,以社區醫療服務點和鄉鎮衛生服務站為框架的新型醫療衛生管理格局。加強計畫生育工作,轉變婚育觀念,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使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69‰以內。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鬥爭,清理整頓文化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活躍了城鄉居民業餘文化生活。認真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提高了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發展新聞和電視事業,《鐵法市報》轉為全國公開發行報,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60%以上。此外,計畫、統計、物價、審計、技術監督、菸草、民族宗教、市志、檔案、民防、兵役、殘聯、老齡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七)堅持“兩手抓”方針,社會秩序保持基本穩定
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制定了《鐵法市2001—2005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廣泛開展以“思想教育、政策法規、科技知識、文明新風”為主要內容的“四個進村入戶”活動,受到國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積極爭創文明城市、文明鎮村、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視窗和文明市民,有力地提高了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全年向市人大報告工作7次,辦理人大代表議案3件,建議、批評和意見7件,政協委員建議案3件,提案49件。堅持以推進依法行政為核心,以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為中心環節,切實強化法制監督,認真搞好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使政府工作逐步走上了規範化和法制化的管理軌道。大力開展“三五”普法驗收工作,建立鎮級司法調解中心,增強了全民的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認真實施“再就業工程”,建成了勞動保障代理中心和勞動力市場,實現下崗職工再就業2024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組建醫療保障中心,加大養老和失業保險金收繳力度,保證了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全年結成幫扶對子1879個,提供資金與物資100萬元。及時解決“三老”住房問題,新建“三老”住房39戶。認真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度,審批低保人員9065名,使全市低保人數達到12375人。堅持依法治訪原則,完善信訪制度,規範信訪秩序,妥善解決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使信訪工作初步走上規範化的軌道。成立市民投訴中心,受理民眾投訴217件,充分發揮了政府和市民的橋樑與紐帶作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交巡警合併和社區網路治安管理模式,依法打擊“法輪功”頑固不化分子。深入開展“嚴打追逃”專項鬥爭,加大案件偵破力度,破獲刑事案件500餘起,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八)積極轉變工作作風,樹立了良好的政府機關形象
認真開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教育活動,深刻剖析機關於部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有力地提高了機關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一是加強思想建設。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廣泛開展“三個想一想”的思想教育活動,全面提高了機關於部的政治素質和宗旨意識。二是加強作風建設。認真解決領導幹部擁權自重、部門利益嚴重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形成了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良好風氣。大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完成了建街並鎮的前期工作。嚴格執行社會服務承諾制、行政執法公示制、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制度,全面增強了政府機關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加強廉政建設。進一步強化機關於部廉潔奉公與甘當公僕意識,大力開展“慕、馬案件”等警示教育活動。堅持以制止“三亂”和減輕農民負擔為重點,認真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查處一批違法違紀案件,樹立了政府機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市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是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政協監督、支持和幫助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開拓創新、務實奮進、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鐵煤集團、東煤第一勘探公司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各級幹部、域外投資者以及其他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鐵煤集團、東煤第一勘探公司表示衷心地感謝!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地方綜合經濟買力不強,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二是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三是地方工業基礎薄弱,煤炭接續產業發展滯後;四是隨著鐵煤集團的主輔分離,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五是面對加入WTO帶來的衝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深化體制改革的任務更為緊迫。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進步。因此,我們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儘快加以解決。
二、2002年工作的主要任務
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實施“十五”計畫的重要時期。在新的一年裡,我市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將經受嚴峻的考驗。因此,我們要正確分析國內外的有利形勢和不利因素,研究制定加入世貿組織的對策和措施,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奠定實現“十五”計畫乃至鐵法長遠發展規劃的堅實基礎。2002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大力實施“工業興市、農業增效、三產升級”戰略,把握和應對人世的機遇與挑戰,全力推動地方經濟跨越式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確定2002年全市經濟和杜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億元,比上年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265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預算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億元,比上年增長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8%和9.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06‰以內。
為實現上述奮鬥目標,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以擴大開放為契機,繼續抓好招商引資工作
一要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在外資、外經、外貿並重的原則指導下,繼續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戰略,重點引進“大。高、外”項目,尤其是要引進一批工業生產加工型項目。同時,大膽探索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和網上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努力實現地方經濟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
二要加強招商載體建設。充分發揮項目辦的作用,密切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諮詢公司的聯繫,聘請專家學者對重點項目進行論證和包裝,建立高標準項目儲備庫,提高資金與項目的對接成功率。同時,加快工業園區續建步伐,努力實現“六通一平”目標,引進一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外資企業,使之儘快發展成為我市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基地。
三要提高軟環境質量。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和國際通行慣例,認真清理各類檔案,規範各種收費項日,簡化審批手續,真正實現“一站式”辦公和“一門式”執法,堅決杜絕“三亂”反彈,減輕域外投資企業負擔。加強對域外投資企業的跟蹤服務,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切實保障域外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要強化對外經貿工作。進一步擴大外貿出口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培育新的外貿出口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工業品和農產品出口份額,尤其要搞好肉雞、矽灰石和服裝等骨於企業產品出口創匯工作。同時,要以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為重點,大力組織勞務輸出活動,努力提高創匯能力。
(二)以業興市為重點,加速構築地方工業體系
一是積極提升傳統產業。加快骨幹企業和重點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完善肉禽加工生產經營體系,加快白酒產業化進程,擴大小食品生產規模,提高服裝出口創匯能力,並儘快建立建全國際認證的質量保證體系。
二是大力培育主導產業。抓住國家煤層氣開發的有利契機,主動贏得上級政策支持,增強鐵法煤層氣開發能力。同時,加快新型牆體材料、石材、水泥和非金屬採礦等發展步伐,培育地方新的主導產業。
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方面要緊密結合鐵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最佳化升級,努力形成一批對工農業生產促進較大,出口創匯前景較好的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矽灰石精細加工、硼鐵合金加工、有機生物肥、高性能儀表等項目,努力擴大生產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上一批規模較大、起點較高、追蹤世界先進技術的項目,推動地方工業產業升級,增強地方產業和產品的競爭買力。
(三)以三產升級為手段,積極搶占遼北經濟制高點
第一、擴大貿易服務功能。依託商業大廈、調兵山市場和仿古一條街,大力推行專業批發、直銷、專賣、連鎖經營與代理制、配送制等現代流通形式。大膽探索差別經營、錯位經營和特色經營方式,提升餐飲娛樂檔次和服務水平。堅持超前思維理念,加速發展信息、中介和諮詢業務,為新興產業注入生機與活力。
第二、培育完善市場體系。按照市場建設規律,合理調整經營布局,增強市場輻射能力。商業大廈要掛靠知名商廈和企業,建立資產進出機制,努力解放閒置資產,充分發揮城市購物中心作用。繼續擴大調兵山市場家俱、裝飾材料和蔬菜批發規模,拓展木材市場行銷渠道,將大明和紅房市場改造成為封閉的農貿市場,增強遼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的輻射能力。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金融、人才和勞務市場,規範運作房地產市場,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
第三、發展交通電訊事業。加快新梨公路鐵法段建設,開啟鐵法南大門,主動接受瀋陽輻射勢能。繼續完善城鄉交通網路,使城鄉好路率達到規定標準。進一步加大對“黑車”的打擊力度,維護穩定的客貨運輸市場秩序。積極發展電信事業,增加交換機容量,拓展郵政業務範圍,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第四、開發旅遊觀光資源。加快遼金大型古建築群建設,使弘法寺、兀朮城等一批新型人文景觀儘快向遊人開放。同時,建設高標準農業旅遊園區,大力發展內燃機觀光產業,辦理旅遊公司資質證書,使旅遊資源真正發揮出“火車頭產業”的作用。
第五、構建社區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縣鄉機構改革和建街並鎮的有利契機,理順市、鎮、街關係,全面調整街道和社區布局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形成“一市兩街三鎮”的市域城鄉發展格局。積極開展社區服務,大力興辦社區企業,組建家政服務公司,創辦紡織、工藝品等分散加工企業,增加便民利民服務網點,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體系。
(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全面提高農村經濟效益。一是建設新型城郊農業。按照“一鎮一業”的發展方向,大力開發精品農業和特色農業,特別是名優特新品種。2002年,在沈環線和新梨公路兩側重點開發蔬菜等非糧作物,儘快形成新的高效作物生產基地。同時,依託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業展望公司的優勢,加快農業生產實驗示範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農業,把握我市已被國家列入採煤沉區土地復墾項目的機遇,集中連片開發採煤下沉地,形成種植養殖一體化立體開發模式。二是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加快農事龍頭企業發展步伐,建立畜牧科技發展中心,重點扶持宏大肉禽加工有限公司和藍海實業有限公司,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能力,牽動畜牧小區和養殖業戶的快速發展,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產業格局。三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繼續實施綠色通道、農田林網、溝渠等六大綠化工程,採取個人投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引進速生林和經濟林,推動全市林業生產快速發展。同時,加強小流域治理,開發西部山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買施節水灌溉示範工程為重點,繼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培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更新農機設備,增加農機動力總量,全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五)以增收節支為核心,建立新的財稅金融機制
一是嚴格依法征管,全力組織各種稅收收入。認真貫徹落實“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的方針,廣泛開展稅法宣傳活動,增強全民依法納稅意識;建立健全征管機制,挖掘潛在財源,保證稅款及時足額入庫;加大清欠和稽查力度,依法打擊偷、漏、逃、騙和抗稅行為,做到應收盡收,確保財政收入均衡增長。
二是嚴肅財經紀律,努力提高資金投放效益。在“開源節流,增收節支,最佳化投向,注重實效”的原則指導下,積極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資金投放結構,嚴格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努力壓縮不合理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政策,把握國家實行轉移支付契機,主動爭取上級財力支持,最大限度地提高財政巨觀調控能力。
三是最佳化信貸結構,充分發揮金融槓桿作用。認真執行國家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最佳化銀行貸款結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行業管理水平,加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六)以經營城市為理念,努力提升城市競爭能力
一要大力運營城市資產。認真做好城市資產轉換工作,充分發揮現有國有資產作用,努力實現以土地為代表的資產增值,特別是要重點制定新梨公路鐵法段兩側的開發計畫,通過公開競標拍賣形式,使土地儘快成為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渠道。
二要加快重點工程建設。今年要完成1500米環山路與迎賓路百段建設及調兵山大街改造工程,籌建污水與垃圾處理廠,綠化、美化、亮化主要街路,繼續開發新湖住宅小區和旅遊產業資源,使鐵法的城市功能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三要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廣泛開展城管法規宣傳活動,增強市民城市意識,自覺維護城市形象。繼續落實“門前三包”和責任區制度,強化城市綜合整治工作,消滅環境衛生死角,堅決杜絕“三亂”現象。堅持“規劃一盤棋、審批一支筆’、原則,著力提高規劃設計水平,使城市風貌向生態型、智慧型型和環境型方向發展。
四要爭創國家園林城市。按照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發展方向,聘請高級園藝專家統籌規劃設計城市園林景點,展現特點、豐富內涵、提升質量,建成集生態環境、城市景觀、居民休閒、城市防災為一體的多功能綠化空間。同時,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淨化城市環境打造文化平台、提高城市品位,力爭早日跨入“國家級園林城市”行列。
五要加快小城鎮建設。按照鐵法城鎮分布特點,擴張現有城鎮,使曉南、曉明、大明逐步形成自身的發展特色。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七)以科技教育為先導,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素質。繼續堅持科教先導戰略地位,加快人才培養和人才資源的開發速度,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努力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在科技工作中,要密切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聯繫,廣泛引進和開發高科技項目,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堅持以“科技興農”為重點,加強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努力提高全市綜合科技水平。在教育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調整教育布局,最佳化教育資源,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優勝劣汰用人機制,改進教學模式、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全面推行校務公開制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控制學生輟學,大力整頓教育收費秩序。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使教育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廣泛開展創建活動,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教育,繼續推進以“思想教育、政策法規、科技知識、文明新風”為主要內容的“四個進村入戶”活動,積極爭創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使我市早日跨入國家級文明城市行列。
堅持重在建設方針,積極發展其它社會事業。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鬥爭,廣泛掀起創建文化工作先進市活動,營造文化名城的強大輿論氛圍。積極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強化醫療和食品衛生監管工作,推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認真執行計畫生育政策,重點強化流動人口和農村計生工作,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大力發展新聞和電視事業,提高市報辦報質量,豐富電視節目內容,擴大有線電視覆蓋率。認真貫徹《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努力提高城鄉人民健康水平。
(八)以社會穩定為大局,妥善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
堅持依法行政,落實民主法制各項制度。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努力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繼續鞏固“三五”普法成果,落實“四五”普法規劃,切實增強全民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度,大力提高政府機關依法行政水平。堅持打防並重方針,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強化民族宗教事務管理,保護正常宗教活動有序進行。加強對“法輪功”信徒的教育和解脫工作,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關心民眾生活,及時化解社會各種矛盾。認真做好人民民眾的來信來訪和市民投訴工作,嚴格執行信訪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提高信訪案件辦結率,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發揮勞動力市場職能,廣泛拓寬就業渠道,妥善解決待業人口就業問題。繼續深化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實施“扶貧、幫困、送溫暖”工程,救助特困民眾,解決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
(九)以實踐“三個代表”為指針,建設高素質的政府機關幹部隊伍
一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應對入世挑戰的能力。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別是要深刻領會江澤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學習和掌握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和行政管理知識,尤其是要把握世貿組織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基本規則和基本機制,提高廣大於部的理論水平和應對入世挑戰的能力。
二要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規範高效的運行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市鎮機構改革,妥善解決工作一出現的各種問題。按時完成機構改革工作任務。進一步理順政府部門職能,規範行政審批行為,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建立反應快速、運作高效的政府機關運行機制。
三要加強廉政建設,提高幹部拒腐防變能力。認真執行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任期經濟責任的有關現定,汲取“慕、馬案件”教訓,從嚴懲處各種腐敗分子,築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嚴格執行國家政策與法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全面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四要改進工作作風,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進一步精簡會議和檔案,切實強化政務督查工作,通報工作落實情況,保證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加強機關自身建設,切實增強服務意識,樹立廉潔、務實、創新、高效的政府機關形象。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省直企業的聯繫。政府各部門要牢記建市宗旨,與省直企業緊密團結、共商大計,切實為鐵煤集團和東煤第一勘探公司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各位代表,我們己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對入世的機遇與挑戰成為不容迴避的課題。讓我們莊嚴地把全市24萬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精誠團結,攜手並肩,奮發圖強,為實現鐵法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