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50 BMG,又稱“12.7 NATO”。於1910年特別為M2白朗寧機槍發展出來的彈藥,是由.30-06步槍彈為基礎加碼放大而來,1921年正式服役。.50 BMG彈種繁多,全金屬被覆彈、曳光彈、穿甲彈、燃燒彈等。使用於機槍時須用金屬彈鏈。
.50 BMG也用於長射程狙擊步槍與其他 .50口徑機槍。2002年加拿大陸軍士官Rob Furlong於阿富汗使用TAC-50 .50BMG狙擊步槍擊斃[1] 2,437米(7972 英尺/1.509 英哩)外的一名基地組織份子創下長程狙擊的世界記錄。此彈世界通用,幾乎12.7毫米的槍都可以用。
研發歷史
.50 BMG是於一次大戰期間,John Browning 應美國軍方的要求而設計的防空用彈藥,由.30-06步槍彈為基礎加碼放大而來。搭配的M2白朗寧機槍也是同時由白朗寧M1919/M1917機槍改進設計的。
M2白朗寧機槍曾大量使用於空用機槍,特別是在二次大戰期間。目前地面部隊仍舊大量使用於車載或是固定於陣地內。
彈道表現
.30-06子彈的槍口動能在2000與3000尺/磅 (3與4千焦耳)之間,.50 BMG子彈則在10,000與13,000尺/磅 (14與18千焦耳)之間,彈道表現良好,大質量的彈頭也使得側風飄移大幅降低。
.50 BMG的對手,俄制DShK重機槍、NSV重機槍使用的12.7毫米子彈的彈道表現與 .50 BMG類似,不過KPV重機槍使用的14.5毫米子彈則優於 .50 BMG甚多。
種類
M1: 曳光彈
M1: 燃燒彈
M2: 普通FMJ彈
M2: 穿甲彈
M8: 穿甲燃燒彈
M10: 曳光彈
M17: 曳光彈
M20: 穿甲燃燒曳光彈
M21: 曳光彈
M23: 燃燒彈
M33: 普通FMJ彈
XM1022: 長射程競賽用彈
Mk 211 Mod 0: Mk 211 Mod 0 高爆燃燒穿甲彈 (HEIAP)
Mk 300 Mod 0: 穿甲燃燒曳光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