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合肥

合肥,安徽省省會,因淝、施二水交匯而得名,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交通中心,中國特大城市之一。合肥位於安徽正中部,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合肥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治所,是兵家必爭之地,有“淮西有事,必爭合肥”、“天生重慶,鐵打廬州”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擁有三所國家實驗室和四座重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首都北京。

地理位置

合肥安徽省省會,位於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 

歷史沿革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海內外。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 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行政區劃

合肥 合肥

合肥市轄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區和肥東肥西長豐3縣,並賦予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綜合試驗區市級管理許可權。全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積233.4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積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崗鎮面積91.95平方公里,新增煙墩鄉面積106.7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為224平方公里。
 
氣候

合肥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氣溫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個小時。

市花市樹

經合肥市九屆八次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廣玉蘭為合肥市市樹,桂花石榴花為合肥市市花。

       合肥市市鳥為喜鵲。

合肥

合肥

合肥

廣玉蘭

桂花

石榴

民族宗教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9.5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9.3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1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0.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4.48萬人,增長了8.11%;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0.14萬人。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GDP連續20多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階。經初步核算,去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53.57億元,增長16.9%;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5.27億元,比上年增長36.4%;財政收入達到130.88億元,同比增長24.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57.64億元,增長28.3%;全年實現海關進出口總額41.83億美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出口27.94億美元,增長2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3207元,增長11%。
前景展望

進入新世紀以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合肥市在今後20年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快發展,富民強市,整體推進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發展經濟上主要是實施“三步走”戰略,即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2012年實現GDP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到2020年實現生產總值翻三番。近期重點是實施四大基地建設,即:建設城郊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國內外重要的製造加工基地,建設國內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基地,
建設國內重要的旅遊、文化和教育產業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