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龍瑛宗
生卒:1911.8.25~1999.9.26
台灣小說家
原名劉榮宗,筆名有彭智遠、劉春桃等。台灣新竹北埔人。1937年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內地《改造》雜誌小說微文的佳作推薦獎,始於文壇嶄露頭角,其後相繼有小說、新詩、隨筆、評論等文章發表。1940年加入台灣文藝家協會,並擔任該會雜誌《台灣文藝》之編輯委員。1942年辭掉銀行工作,轉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龍宗瑛以日文為工具。容受了法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現代主義及日本新感覺派、超現實主義文學 等世界文藝潮流。並發展出其唯美纖細又陰鬱冷冽的獨特文風,描繪台灣眾生精神與現實的人間風景。代表作品:《夜流》《紅塵》、《杜甫在長安》等。 龍宗瑛以日文為工具。容受了法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現代主義及日本新感覺派、超現實主義文學等世界文藝潮流。並發展出其唯美纖細又陰鬱冷冽的獨特文風,描繪台灣眾生精神與現實的人間風景。
代表作品:
《夜流》《紅塵》《杜甫在長安》
人物生平
概述
龍瑛宗出生台灣新竹北埔小商人的家庭,排行老四,本名劉榮宗。客家人。
1930年畢業於台灣商業學校。畢業後在台灣銀行任職。1937年第一篇作品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日本《改造》雜誌社小說徵文的“佳作推薦獎”。1940年加入日人西川滿組織的台灣文藝家協會,任《文藝台灣》編委。1941年曾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台灣光復後,任《中華日報》日文部主任。後轉入合作金庫,任信託部課長。1961年升為合作金庫人事室副主任。1970年退休,繼續從事寫作,為台灣現代文學運動後期高產作家。
背景
十三歲,遇文學啟蒙師成松先生。十七歲入台灣商工學校。十九歲,遇另一位文學指引師長加藤先生。北埔公學校高等科、台灣商工學校畢業後,進入台灣銀行工作。直到六十六歲退休。一九三七年和李耐女士結婚。同年四月,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入選日本《改造》雜誌佳作獎,震驚日本文壇,從此立志當作家。一九四三年出版文學評論集《孤獨的蠹魚》,是他細讀俄法文學的心得札記。
戰後,一九四六年三月起,擔任台南《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主編,一時儼然成為南部文化運動的主導者。二二八事變後逐漸淡出文壇。一九七六年,恢複寫作。一九七八年,以日文完成長篇《紅塵》,觀察戰後台灣的社會與人心。一九八○年,以中文寫出第一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的注意與肯定。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因肺癌病逝於台北仁愛醫院,享年八十九歲。
大事記
1918年至彭家祠受啟蒙,但隨後因私塾而遭日警關閉。1920年就讀北埔公學校,1925年畢業,升高等科二年制。
1927年,入學台灣商工學校,1930年4月畢業,即派至台灣銀行南投支行,1934年調至台北。1936年與李耐結婚。
1937年,龍瑛宗憑著師承兩位在台日籍作家的啟蒙與自學的努力,發表以日文寫作的本身處女作-《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知名文藝雜誌《改造》的年度小說佳作獎,是為類似獎項得主中少數的台灣作家。
1940年,加入西川滿成立的“台灣文藝家協會”,成為該協會定期發行的《文藝台灣》編輯委員,也成為少數以另類文筆活躍於二戰的台灣作家。另外,他也參加“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在政治立場上,屬於支持回響日本皇民化運動及大東亞共榮圈的台籍作家。
龍瑛宗於戰時辭去銀行工作,專心投入《台灣日日新報》編輯,與張文環、呂赫若、楊逵同為“戰爭期”最重要小說家,戰前發表小說計23篇。在文學表現上,乃以日本教育知識份子的觀點,反映日治末期台灣人在殖民統治下的衝突、挫敗及哀傷。
戰後,他則仍從事日文新聞撰寫與文章創作。1947年在《中華日報》任職日文版主任。不過由於當時政府逐漸緊縮日文使用空間,10月中華日報日文版即告停刊。無法適應中文書寫的龍瑛宗只得重回金融界,擔任合作金庫的行員。此間創作數量銳減,但仍有數篇日語小說發表,再委由鍾肇政譯作中文。1974年退休。
1980年,龍瑛宗克服語言障礙,終於以中文寫出首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注意及肯定。此後大量創作以中文書寫的小說、雜文與評論,其作品多達百餘篇。
1999年,因肺癌病逝台北市仁愛醫院。
創作生涯
由於他的出身與個性,常有壓抑的被殖民者及客家人情結。他感到有雙重的壓迫和摧殘加在他的心靈上;其一來自共同敵人——日本殖民者, 其二來自福老系作家有形無形的歧視。 這兩種壓力的巨大陰影造成龍瑛宗文學的“被壓迫”的意識變成被異化、 被疏離的龍瑛宗的文學主題。
他率先提出殖民地的同化問題,以及被統治者大眾的精神荒廢。現實批判、內省的精神有別於賴和、楊逵高唱民族意識的抵抗精神。他的出現與當時流行的抗議文學,旨趣相異,另外開闢一條文學新方向。但遭到當時文壇很大的爭議。台灣小說因他才出現現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學的瞑想以及濃厚的人道主義。他積極描繪出一個幸福社會的構圖,為反諷刺、反浪漫的代表。
1937年,他到東京與日本文藝界會識。返台時,在船上得知七七事變。此後,側身以日人為主的外地文學派中,如西川滿主辦的《文藝台灣》,作品有《貘》、《白色的山脈》、《黃昏月》、《午前之崖》等。全是捨棄歷史、社會因素的逃避文學。由於他的立場曖昧,再加上個性內向與口吃,遭到同時代同種族文人排擠。他曾為日本總督府寫過迎合文章,一向苦惱“自我”與“外界”的衝突益加明顯,最後他選擇了調和,也就是民族“融合”。如《蓮霧之庭》、《歌》。此期,表面上是應當局要求所寫,但其中卻也隱藏了“非時局”的東西,一種超越時代,基於作家的誠實,所描繪的具普遍文學性的東西。 戰後,他仍致力於創作,但多以日文寫作,由鍾肇政為它翻譯,1980年,透過苦修與磨練,終於以中文寫出《杜甫在長安》、《勁風與野草》,再度引起文壇注意。他的文學風格突破外向寫實窠臼,注重心靈葛藤寫實,融匯現代主義個人式的內省與質疑,及感覺派纖細唯美的色彩,充分顯露世紀末殖民地知識分子“美麗與哀愁”的思考角度。他將近六十年的創作生涯,可看出一個台灣作家在時代洪流中,迂迴曲折的心路歷程。受他影響的後進有陳火泉、葉石濤等人。
作品
龍瑛宗是日據時期重要作家之一。終其一生,發表小說一百六十六篇,雜文、評論無數,是台灣作家群中產量最多的。他在光復前發表的中短篇小說有:《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夕影》、《黑少女》、《白鬼》、《趙夫人的戲台》、《村姑》、《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還有文學批評集《孤獨的蠹魚》。
龍瑛宗是從知識分子階層出來的,其與殖民者的統治機構曾有種種聯繫,所以他的小說在表現台灣被壓迫人民的共同經驗時,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隱晦地表達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抵抗情緒。此外,還寫有隨筆集《女性的素描》。龍瑛宗本期的創作側重反映知識分子和婦女的悲慘遭遇。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主人公陳有三高中畢業後考進街役場當助理會計,他懷著美好的理想,滿腔熱情地努力工作、學習。可是,他的周遭環境是這樣齷齪,一連串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化為泡影,最後只有在絕望中放棄自己的追求,在酒的麻醉中沉迷頹廢下去。小說著重描寫了他的憂傷、苦悶、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態,小說中對環境——污穢腐朽小鎮的描寫,使人產生一種緊張的窒息感。人們不難從中看出造成知識分子病態心理和行為的時代和社會根源,意識到殖民統治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