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長數米,有臭味;莖具條紋並被平展柔毛。葉膜質,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5-13厘米,寬4-12厘米,先端3淺裂,基部心形,邊緣呈不規則波狀,通常具頭狀緣毛,上面被絲狀伏毛,並混生少許腺毛,下面被毛並其上部有較多小腺體,葉脈羽狀,側脈4-5對,網脈橫出;葉柄長2-6厘米,密被平展柔毛和腺毛,不具腺體;托葉半抱莖,深裂,裂片頂端具腺毛。
聚傘花序退化僅存1花,與卷鬚對生。花白色或淡紫色,具白斑,直徑約2-3厘米;苞片3枚,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裂片絲狀,頂端具腺毛;萼片5枚,長1.5厘米,外面近頂端具1角狀附屬器;花瓣5枚,與萼片等長;外副花冠裂片3-5輪,絲狀,外2輪裂片長4-5毫米,內3輪裂片長約2.5毫米;內副花冠非褶狀,膜質,高1-1.5毫米;具花盤,杯狀,高約1-2毫米;雌雄蕊柄長5-7毫米;雄蕊5枚,花絲基部合生,扁平;花葯長圓形,長約4毫米;子房橢圓球形,長約6毫米,具短柄,被稀疏腺毛或無毛;花柱3(-4)枚,長5-6毫米,柱頭頭狀。
漿果卵圓球形,直徑2-3厘米,無毛;種子多數,橢圓形,長約3毫米,草黃色。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生長習性
常見逸生於海拔120-500米的草坡路邊。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土層疏鬆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地理分布
原產地:西印度群島;現廣泛分布熱帶地區。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秋初將採回的成熟果實,去掉果皮,用清水洗去果肉,把種子晾乾或曬乾,置通風處貯藏。翌年春季3月播種。
大面積的生產一般採用直播法,按35厘米左右開行條播,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里,覆土2厘米,澆水保濕。7-10天出苗。
栽培技術
選地
以排水良好、土層疏鬆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植
苗高5厘米左右時,按株距10厘米定苗,並沒支柱,用竹枝或樹枝插在行間,莖蔓纏繞其上,在定苗時、生長期、始花期各追肥1次,第1次氮肥,第1次麩肥或人糞尿,第3次除施氮肥外,增施過磷酸鈣。在每次追肥前,進行中耕除草,施肥後結合進行培土。
採收
夏末秋初採收全株,洗淨,鮮用或曬乾。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紗,曬乾。4-5月採收果實。
植物特性
龍珠果是食蟲植物,花托分泌帶有特殊香味的粘液,吸引逗號大的小昆蟲來吸食,結果小昆蟲被粘液黏住,一段時間後被龍珠果吸收滋養果實長大。
龍珠果的果實生的時候綠色,熟的時候黃色,果實完成成熟時,果實的甜味反而會下降,甜度降低,在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花托還沒有凋謝,這個時候果實很甜,而且味道奇香,小昆蟲往往聞到這些香味,不斷前來,結果大量小昆蟲被粘到花托上,最後被龍珠果消化掉。
粘液呈油性,遇水反應起泡、變得滑滑的,預測這種粘液可用用於去除角質,用於化妝品行業。
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清肺止咳。主肺熱咳嗽;小便混濁;癰瘡腫毒;外傷性眼角膜炎;淋巴結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也可將果實洗淨後直接食用,鮮葉洗淨後曬乾可以泡水飲用。
•各家論述
《南寧市藥物志》:全株:清熱,解毒,利水。治肺熱咳嗽,浮腫,白濁。敷爛腳癰瘡。
《廣西藥植名錄》:果實:潤肺,止痛。治疥瘡,無名腫毒。
1.《南寧市藥物志》:全株:清熱,解毒,利水。治肺熱咳嗽,浮腫,白濁。敷爛腳癰瘡。
2.《廣西藥植名錄》:果實:潤肺,止痛。治疥瘡,無名腫毒。
化學成分
葉及樹脂中含黃酮類化合物,已確證的有:
•牡荊(nitexin),
•民牡荊素(isovitexin),
•肥皂草甙(saponarin),
•葒草素(orinetin),
•民葒草素(isoorientin)芹菜素-8-C-雙葡萄糖甙(apigenin-8-C-diglucoside),
•藿香黃酮醇(pachypodol),
•4,7-O-二甲基柚皮素(4,7-O-dimethylnaringenin),
•3,5-二羥基-4,7-二甲氧基黃烷酮(3,5-dihydroxy-4,7-dimethoxyflavanone),
•3,4-二-O-甲基山柰酚(ermanin-3,4-di-O-methylkaempferol-7),
•4-3-三-O-甲基氧基黃烷酮(-4-O-methylapigenin),
•7,4-二-O-甲基槲皮素(7,3,3-tri-O-methylquercetin),
•7,3,4-三-O-甲基山柰酚(3,7,4-tri-O-methylkaempierol)等。
•種子油中富含亞麻酸(linolen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