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四個專題,即歷史發展沒有到頂、市民社會未達到真正理想、普魯士不是歷史的頂點、歷史形態的完善性不是絕對的。該書分析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闡明了黑格爾關於歷史終點的理解,認為黑格爾的體系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其所以是開放的,是因為它以宣告理念永恆發展而結束;黑格爾也並沒有硬給永恆的世界發展過程規定一個靜止的終點,黑格爾明確地宣布永恆的理念在永恆地活動,在自己產生自己。黑格爾在原則上,或者說在本體論上不認為整個世界的發展有個停滯的終點。而且,也不存在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黑格爾的歷史觀和他整個世界觀的矛盾:在本體論上承認發展無終點,在歷史觀上認為發展會結束,即認為世界歷史到他那個時候已達到不再發展的終點,已達到不再發展的頂峰。作者用詳細、嚴密的論證說明;黑格爾並不認為在他那個時候歷史的發展已達到至善的、不再發展的頂點。黑格爾也並未把市民社會當作真正理想的社會,也並不認為普魯士當時已是歷史的頂點,已經無需進一步改造。黑格爾主張歷史到達自己最後的完善化階段,同承認社會發展的無限性並不相悖,而和斷言社會到其高階段發展就中止也絕不相聯。在歷史中一切現實形態都是可變的、過渡的和相對的,只有理念和精神是永恆的、現在的和絕對的,而理念和精神的絕對和終極的特性是發展,是進步。作者從黑格爾的整個體系和思想發展歷程出發,闡明了對黑格爾關於歷史終點的正確理解,糾正了國內外研究者產生的曲解。這對於西方哲學史的研究和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出版信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8.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