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釋義
方——剛剛。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曝——曬。
支——支持,即相持、對峙。
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嘴,專指鳥獸的嘴。
雨——這裡用作動詞,下雨。
即——就,那就。
謂——對……說。
舍——放棄。
相舍——互相放棄。
並——一起,一齊,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將要。
弊——弊病;害處,這裡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擔心。
為——替,給。
成語典故
【出處】:清· 湘靈子 《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原文】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譯】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閉攏甲殼鉗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一個死蚌。’河蚌對鷸說:‘今天不讓鷸嘴出去,明天不讓鷸嘴出去,就會有一隻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抓走了。現在趙國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就會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險的形勢,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周密地謀劃攻打燕國這件事。”趙惠王說:“好吧。”於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詞語辨析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相關示例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自己漁人得利。”
“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是指一方和另一方的爭執使得兩邊都不得力。
成語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矛盾(衝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