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辛棄疾詞鷓鴣天·著意尋春懶便回]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病癒出遊的情態,下片寫出遊所看到的原野風光和人事。上下片聯繫緊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達的是一種疏懶沉鬱、了無興致、行止兩難的複雜又矛盾的心情。全詞內容豐富,感慨深沉,下筆卻簡潔而輕鬆,用語清新自然,生活氣息濃郁,寫人狀景雋永傳神,表現出詞人舉重若輕、以簡馭繁的高超藝術功力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品原文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著意尋春懶便回 ,何如信步兩三杯 ?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 。

攜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開。誰家寒食歸寧女 ,笑語柔桑陌上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鵝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晉人龔氏居山,養鵝湖中,於是更名鵝湖。

⑵懶:指了無情趣。

⑶信:放任。

⑷“詩未成”句:語出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詩:“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⑸“攜竹杖”二句:語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⑹寒食:節令名,清明節前一天(或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節後另取榆柳之火,以為飲食,謂“新火”。歸寧:歸家省親。多指出嫁之女歸省,亦有用於男子者也。

白話譯文

有意遊春,但感覺睏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隨便走走找個地方喝上幾杯。游山剛到絕佳處,但再走感到疲倦,詩還沒有寫成,可好雨忽來似乎催促快點寫完。

拄著手杖,穿著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開,紅的紅,粉的粉,很是好看。誰家已嫁出門的女兒在寒食節這一天回家探親,歡聲笑語從桑林的小路上傳來。

創作背景

這首《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是詞人罷官閒居上饒期間的作品,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一貫主張抗金、恢復失地的詞人自被朝廷罷黜後,常常借游山水來消除心中憤懣。當時詞人遊覽了名勝鵝湖山(在今江西鉛山東),歸來後患了一場疾病,大病初癒時走出家門附近之際,感受到了一種蓬勃春意,因作此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尋春的小詞,敘寫了詞人賦閒鄉村時,春日入山尋訪探勝的所見所聞。

上片,詞人並未開門見山地道出自己看到的春日盛景,而是娓娓如話家常,表明了自己有酒則沽、隨緣自適的想法。“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著意”一詞,表露出久臥病榻之後,詞人對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懶”字則又道出詞人“精力衰退”的實際身體狀況。抱定了尋春的目的四處尋找,不如喝上幾杯酒,在家門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其實,作者就是那種“著意尋春”的人。為了尋春,他風雨無阻,陰晴不避:“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然而在此《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小詞中,他不但一開端就否定了“著意尋春”的佳處,而且還進一步辯解道:“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刻意遊春之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見到“山才好處”,人卻已經疲憊不堪了,就沒有十足的精神去賞春了。有的時候,人的詩思還未成熟,而一場急雨卻過早地來催他做詩,那詩就不可能做得好。因為他大病初癒,暫時無力出遊,只好大唱大可不必“著意尋春”的高調。

詞人雖然不能遠遊尋春,卻在病癒初時徘徊於家門附近之際,感受到了一種他從未如此強烈感受過的蓬勃春意,使他獲得了意外的驚喜。

下片寫詞人移動著剛剛病癒的身體,手拄竹杖,穿上草鞋,向家門附近的田野漫步走去。“攜竹杖,更芒鞋”,創造出輕鬆而隨便的氛圍,為下面與鄉村春色猝然相遇時的喜悅心情做了不露痕跡的鋪墊。“竹杖”暗扣標題的“病起”,“芒鞋”則照應上片的“尋春”與“信步”。走著,走著,詞人看到了田野間的春色:“朱朱粉粉野蒿開。”這是實景,這些花極其平常,卻顏色鮮亮,別有一番健康秀美的魅力。“朱朱粉粉”,用語特妙,把花兒鮮明的顏色和生氣蓬勃、隨處自由開放的特點簡潔地描繪出來,也把詞人與野花不期而遇時的喜悅心情含蓄地透露出來,大有“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味道。作者在欣賞鄉村花朵那無拘無束之形式美的背後,還有對它們的一種理性的思考。此次鵝湖歸來,他已從鄉村景物中獲得了深沉的啟示:“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城中嬌嫩的桃李之花是經不起風雨的,只有在鄉野溪頭久沐風雨、倔強生長的薺菜花一類的花朵,生命力才更為長久,才真正啟示著春天的奧秘。

當詞人正為野蒿花所吸引的時候,另一番景象又把他的視線吸引了去:“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詞人路遇回娘家省親的女子,看到她們春風滿面,笑語盈盈,詞人似乎受到了感染,心情也隨之愉快起來。這兩句寫得很美,“柔”字尤為巧妙傳神。它不但狀出桑葉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襯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態和笑聲。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親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聲是美美的。她們的笑聲,感染著詞人。這是農村淳樸自然、充滿生命活力的美好場景。同時“柔”字也點明了詞人尋春的內心感受。詞人尋找的春天,充滿生氣,隱藏在鄉野的花草中,暗含在村女的步履中、笑聲里。這村女便是春天的化身。如果把這“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和作者同期所作另一首《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中的“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相比較,便可發現,前者和後者在時間(寒食節)、景物(桑蠶)、人物(女)、語氣(誰家)諸方面,都有著和諧的一致。其不同之處,是前者側重於其音容的純真無邪(笑語柔桑),後者則突出著其穿著的素樸無華(青裙縞袂)。然而這純真無邪的“笑語”與素樸無華的“青裙縞袂”,本是統一於村女之純樸的特質之中,原不可分割的。天真無邪的“笑語柔桑”之女,原也是衣著樸素的“青裙縞袂”之女。這村女和作者稱頌的薺菜花、野蒿花一樣有著在風雨中頑強生存並獲取持久生命力的品格。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裝束和充滿生氣的笑語所觸動的秘密也就在於此。

全詞內容豐富,感慨深沉,然而下筆卻簡潔而輕鬆,表現出詞人高超的藝術功力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楊慎《批點草堂詩餘》:絕似唐律,景事俱真。

明代文學家潘游龍《精選古今詩餘醉》卷三:善讀此詞,便許評陶、評王、孟。

明代戲曲理論家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對句逼唐。詩翁酒客與懷春之女相值何等風光。

清代詞學家黃蘇《蓼園詞選》:按:通首總是隨遇而安之意。山縱好而行難盡,詩未成而雨已來。天下事往往如是,豈若隨遇而樂,境愈近而情愈真乎!意涵如此,而筆墨入化,故隨手拈來,都成妙諦。末二句尤屬指與物化。(清錢裴仲《雨華盦詞話》亦有此評)

現代漢學家吳世昌《詞林新話》:此亦有本事之詞,非泛指也。既有管弦之聲,即去年曾在其處歡飲。

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 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