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鵝翅膀戰鬥遺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甘溪鄉甘溪村劉家莊相見坡西坡峰頂。鵝翅膀橋因形似螺螄又名螺螄橋,橋南北走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繫上世紀二十年代修築此路時所建。單孔通高7.32米,拱頂高9.2米,拱墩寬7.05米,孔寬6米,橋長19米,橋面寬7.1米,拱頂上方正中兩面各橫刻有“鵝翅膀”三字,每字約40公分見方。1949年冬,谷正倫令國民黨軍第十九兵團四十九軍二四九師七四五團將“鵝翅膀”橋炸斷,並在此據守。1950年春,人民解放軍四野2兵團一營修復。距遺址200米東南半坡公路西側距地5米岩壁上亦陰刻“鵝翅膀”三字,落款為“駐黔綏靖主任薛岳”。該橋系貴州省二十年代第一座公路立體交叉橋,也是中國境內最早的立體交叉橋之一,對中國近代橋樑史和交通史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施秉近代史的歷史見證。
戰鬥介紹
鵝翅膀戰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解放貴州時的一次夜襲戰。其戰鬥遺址位於施秉縣甘溪鄉東部、與鎮遠縣交界的相見河西側,是進入黔東的一道天然屏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34年12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一軍團直屬隊及9團一部從鎮遠縣曾途經鵝翅膀進入施秉縣境。1935年修建湘黔公路時,在其山坳上因坡就勢建成一座公路橋,公路從橋上通過後旋復往左呈螺旋狀迴繞至橋拱下穿過。該橋構造精巧獨具匠心,地方百姓按照它的造型稱其為“螺絲橋”。
1949年1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5兵團執行命令,從湖南進入貴州,分路迅速挺進。為了殘延蔣介石統治集團行將覆滅的命運,國民黨貴州省主席兼貴州綏靖公署谷正倫電令何紹周部19兵團49軍249師745團布防於通往貴州省城貴陽的必經要塞鵝翅膀,以阻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敵745團駐入清明鄉以後,將團部設於甘溪鄉,派遣營長蔡儒竹率6個連1000餘人的兵力前往鵝翅膀構築防禦工事。蔡儒竹將其營部設於劉家莊,用其所屬的4個連設防於螺絲橋兩端高地,2個連設防於鵝翅膀周圍高地,輕重火力構置起強大的火力網。11月5日,何部49軍248師747團前往增防,該團亦把團部及所屬炮兵連、通信連駐清明鄉公所駐地甘溪,將第一營把守劉家莊,第二營把守黃土坡,第三營把守王家屯。
11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兵團16軍46師攻占鎮遠縣城,所部138團2營奉命於當日下午冒雨進軍。奇襲要隘鎮雄關後,該營一面派出偵察員外出偵察敵情,一面組織營連幹部察看地形,布置攻襲鵝翅膀的諸項事宜。隨即在鵝翅膀不遠的對面小山頭上布置1個機槍連,在關口西側下面公路拐彎處布置迫擊炮陣地,並命令5連執行迂迴穿插任務。當天剛擦黑,白天就迂迴到鎮雄關北側的該營5連,由連長任富月帶領下山插向敵後。該連行至跳水河碾房,得到一位老農民領路,走秘徑搭起人梯攀越手爬岩,穿插到鵝翅膀後面1.5公里處的劉家莊臨近哨所旁邊。任富月帶著戰士剛要靠近敵臨時哨所時,敵軍哨兵聽到響動後問話,任啟月根據白天所獲知的情況冒充敵軍作出應答,隨即抓住戰機迅速地奪下該哨所。之後,整個進攻鵝翅膀的戰鬥打響,敵守軍在人民解放軍的炮火打擊下驚惶失措,745團所屬營營長蔡廷儒挾持1個壯丁,帶其部屬向地壩方向出逃。我5連迅疾直接插向劉家莊,剛入村就活捉敵連長1名。緊接著5連3排排長趙振江帶部分戰士,到村子後側殲滅敵軍1個炮排,繳獲2門迫擊炮;同時連長任富月率隊衝到鵝翅膀占領制高點,攻入敵工事。正在抵抗人民解放軍正面進攻的敵軍猝不及防,紛紛潰逃,未及逃跑的約60餘名繳槍當了俘虜。同日晚,敵747團的3個營共1000餘兵員未接觸戰鬥,就脫離各自防區集結到甘溪,在當地抓了1個嚮導繞道向餘慶方向逃竄。
整個戰鬥於11月9日拂曉前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共殲敵1個連,繳獲了大批槍枝彈藥,至此敵守軍精心構制的鵝翅膀防線宣告徹底攻破。駐防施秉縣城的國民黨守軍在得知精心構築的鵝翅膀防線被人民解放軍突破以後,在布置炸毀施秉大橋的事宜後即棄城而逃。當日下午2時,人民解放軍順利解放施秉縣城。此次解放施秉縣的戰鬥,在歷史上稱為“鵝翅膀戰鬥”。
1985年11月15日,施秉縣人民政府公布鵝翅膀戰鬥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世紀90年代,作為湘黔公路要塞、鵝翅膀戰鬥遺址主體建築的“螺絲橋”,其設計承載能力已不適應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再則該橋雖經多次維修,但終因為使用年久而成為危橋。2005年,交通部門在保留該橋的基礎上,經過規劃設計,在其外側新建成一座“螺絲橋”。如今,在鵝翅膀戰鬥遺址,兩座“螺絲橋”橋駢立,巍然成為湘黔公路上的一道奇特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