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池春意圖

鳳池春意圖

《鳳池春意圖》是明代畫家夏㫤創作的絹本墨筆畫,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圖中畫平緩的土坡上,一塊形狀奇特的太湖石拔地而起,石下有雜草,石背後生長翠竹數株,枝幹挺拔,枝節分明,枝葉茂盛。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鳳池春意圖 鳳池春意圖

展開畫軸,畫幅下端的土坡上,一塊湖石拔地而起,略為向右傾斜,上大下小,頂部呈蘑菇形,湖石造型奇特。湖石下雜草、花木從生,湖石後長有幾株修竹,枝竿挺拔,頂天立地,枝葉伸展畫幅的上端,枝葉茂盛。

畫幅右上角作者自題“風池春意。東吳夏仲昭為大尹孔公寫,時年七十有四也。”  

鈐印:夏昶仲昭印(朱文方印)、賜歸老人(白文方印)、自在居士(白文方印)、鑑藏印:功囗眼福(朱文方印)、王小埜書畫金石印(白文方印)、一藏印不清(朱文方印)。

創作背景

中國畫墨竹始於宋朝,盛行於元朝,可謂名家輩出,有宋代蘇軾、文同;元代的柯九思、趙孟頫等,作品富有個性和特色。可是到了明朝,這類題材的繪畫沒有元朝那樣流行,但仍有不少畫竹的名家。如明初畫墨竹的名家有宋克、王紱、夏㫤,其中夏㫤是專長畫竹的名家,當時聲譽最為卓著,時推第一。傳世的《風池春意圖》,是他墨竹畫中的代表作之一。

鳳池是鳳凰池的簡稱,一般泛指禁苑中的池沼,也是古代中書省所在地的代稱。夏㫤曾官中書,此圖似應取材於作者任中書官職時的官衙景致。據此推算,此畫創作年代為明天順五年(1461),為夏㫤晚年之作。  

藝術鑑賞

《鳳池春意圖》局部 《鳳池春意圖》局部

由於夏㫤所畫的墨竹運用疊筆的手法,取得枝葉繁疊的效果。故在這一技法上要優於前人所畫的墨竹。一般而言,元宋所畫的竹多用雙勾擦法,即使少數大家,如文同、蘇軾、趙孟頫等所作墨竹,雖能表現竹葉的正反向背,但未能如此圖敢於縱橫交錯地表現繁枝疊葉。夏㫤畫墨竹的特點,即能善於描繪墨竹繁枝疊葉,並取得了枝葉繁疊的良好效果,此《風池春意圖》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此畫中作者所畫的墨竹、竹葉紛披,錯落有致,細察還不難看到其竹的枝葉繁密,竹葉相互重疊,硫密相間,濃淡適宜。大部分竹葉處於靜止狀態,僅左上端幾片竹葉,在微風的吹拂下左右搖曳,楚楚動人的情意便躍然紙上。  

名家點評

文物出版社編審莊嘉怡:整個畫面乾淨秀雅,體現了一種高潔的情趣。太湖石用濃淡墨染出,體積感較強,竹枝清淡,虛實分明。  

作者簡介

夏㫤(1388~1470),字仲昭,號自在居士、玉峰,江蘇崑山人。原姓朱,名粟。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正統中官至太常寺少卿。為官四十餘年,天順元年(1457)去職還鄉,以書畫自娛而終其身。擅墨竹,師承王紱而稍變化,煙姿雨色,蒼潤灑落,偃仰濃疏,動合矩度,時推第一而名馳域外,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譽稱。亦工楷書。傳世作品有《湘江風雨圖》、《淇水清風圖》、《奇石修篁圖》、《竹石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