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區域
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西自四川,東到江浙一帶的江河與湖泊,均有分布。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胃經。
功效
暖胃和中,止瀉。
主治
反胃吐食,脾胃虛寒泄瀉。
相關配伍
1、治胃寒冷痛:鱒魚50g,肉桂10g,加蔥、姜等調料,共煮食之。
2、治產後乳少:鱒魚50g,火腿肉50g,共燉食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使用注意
患瘡瘍疥癬者慎服。
1、《七卷食經》:“多食發瘡。”
2、《綱目》:“多食動風熱,發疥癬。”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形態特徵
體長,略呈圓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外形似草魚。頭呈圓錐形,吻鈍,口端位,呈弧形。上頜兩側有兩對短小的須,下咽齒3行,齒端成鉤狀。眼大而靠近吻端。眼上半部具紅斑。鱗大呈圓形,側線鱗4548。背鰭3,7-8,無硬刺。胸鰭1,14-15。臀鰭3,7-8。體背深灰色,腹部淡黃色。體側及背部每一鱗片基部有黑色斑,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黑色,其他各鰭灰白。
生長環境
棲息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為雜食性魚類。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西自四川,東到江浙一帶的江河與湖泊,均有分布。
相關論述
1、《綱目》:“暖胃和中。”
2、《隨息居飲食譜》:“補胃。”
3、《一本堂藥選》:“破瘀血,活真血,治疝痛。”
4、《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虛寒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