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鬚鯨類動物的體形巨大,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髮育時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頜左右兩側的齶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齒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1/3,左右對稱。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到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線,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
鬚鯨的牙齒猶如巨大的毛髮,與面部的絕大多數毛髮一樣。它們的“毛牙”能夠捕獲獵物。捕獵時,它們張開大嘴,吞入海水、磷蝦和其他美味,而後享用被“毛牙”捕獲的獵物。
生活習性
大多數鬚鯨都在冬季時於溫、熱帶海域繁衍後代,夏季在兩極處取食豐盛的浮游生物與磷蝦還有小魚,為此它們每年都得作長距離的南北遷徙。布氏鯨是鬚鯨科中唯一的例外,它們似乎沒有明顯覓食期與繁殖季的劃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遷徙性。
布氏鯨與大翅鯨,通常前者終年皆可在近岸處發現,而後者在每年的南北遷徙途中時常會接近岸邊。在鬚鯨科中只有最大與最小的兩個物種-藍鯨與小鬚鯨-會游到南極極南端的寒冷海域。
長鬚鯨通常不會接近南極的冰棚地區,而塞鯨的活動範圍則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於陸地範圍較大,對氣候與洋流的影響程度較強,上述情形較不明顯。)不論是哪一種鬚鯨,體型較大的個體會有接近極區的傾向,而較年輕的鯨則多半留在較偏南(或北)的地方。
鯨隔一定的時間就必須要呼吸一次,呼吸時兩個鼻孔會噴出兩股水柱,水柱為垂直狀,又細又長,等肺吸足了氣,再潛進海底。
生長繁殖
大多數鬚鯨都在冬季時於溫、熱帶海域繁衍後代,夏季向高緯度海域進行索餌洄游,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繁殖期為1~3月份。雌獸妊娠期10~11個月。鯨平均2年產下1頭幼鯨,出生時體長4.5~4.8米,哺乳期約半年。8歲性成熟,壽命一般可以活到幾十年到一百年。
分布範圍
鬚鯨科的分布範圍廣及全世界的海域,藍鯨、長鬚鯨、座頭鯨、塞鯨、與小鬚鯨等在各大洋都可能發現其蹤跡,而布氏鯨則較為特殊,終年停留於溫、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黃海, 東海, 南海
鬚鯨科鬚鯨多半棲息於遠洋,而極少接近海岸,生活在200-300米的深海。
亞種分化
中文名 | 拉丁屬名 | 定名人 |
---|---|---|
小鬚鯨 | Balaenoptera | Lacepede |
北鬚鯨 | Balaenoptera | Lesson |
長鬚鯨 | Balaenoptera | Linnaeus |
保護級別
該物種被列入中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俗名由來
鬚鯨科的成員在英文中通常統稱為"rorquals",這個名稱由挪威語演變而來,原意為"有深溝的鯨"(furrow whale),這是因為它們有一項共通點:自下頷到肚臍間有許多長溝狀的皮膚皺摺,稱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於輔助進食。同屬鬚鯨亞目的灰鯨,以及某些屬於齒鯨亞目的喙鯨類也有類似喉腹折的構造,不過前者只有四條簡單的折皺,在數量上與鬚鯨科的數十至近百條相距甚遠;而喙鯨的所謂"喉腹折"僅是兩頰處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小鬚鯨在英文裡通常稱作"minke",這個名稱的由來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國籍的捕鯨炮手Meincke有關,據說他曾在二十世紀初的一次捕鯨行動中將小鬚鯨誤認為藍鯨而捕殺;另有一說是這位捕鯨船員認為它們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當時脫口而出的戲謔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