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版作為第一塊專門的新聞評論版,該版引領了中國報紙從“雜文”轉向“時評”、並且單獨開設時評版面的潮流。
10年裡,該版始終以“意見廣場”的定位,保持著鮮明的特色和持久影響力。
馮雪梅同志在該版創辦初期加入編輯團隊,自2005年起主持“青年話題”版編務。在此期間,該版的“冰點時評”欄目獲第17屆中國新聞獎複評優秀欄目獎,“百姓說話”欄目獲第18屆中國新聞獎複評優秀欄目獎。該版連續刊發、馮雪梅策劃並主持采寫的“官媒面對面系列”,獲第18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
另外,馮雪梅撰寫的署名評論“愛國與公民責任”獲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評論員文章“建議為地震遇難者設立哀悼日”獲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等等。
多年來,在報社的各項考評和讀者調查中,“青年話題”版幾乎一直高居第一。在業界,它也贏得了諸多肯定和讚譽。在讓讀者說話、受讀者歡迎的同時,版面始終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講政治,講大局,多次受到中宣部閱評表揚。
成功歷程
為何方方面面的評價都說“青年話題”好?為何這種良好的評價能夠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一直持續下來、少有起伏?除了報社主要領導的親力親為、把關定向,全體編輯、評論員的高素質和事業心等等之外,非常重要的,是主編本人對於一種品質的堅守,以及與時俱進的能力。
“青年話題”的成功,首先是由於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青年辦報思想的成功。該版十年不改作為青年讀者“意見廣場”的內容特色,不因這些普通青年讀者的聲音不“精”不“尖”,不夠全面不夠圓潤,而放棄他們,另謀“高”就。相對來說,一家中央大報的時評版,吸引名家大腕來投稿一點都不難。
請一批名流開設個人專欄,另找幾個功底較好的專業時評作者追蹤重大新聞事件給讀者提供“專業判斷”,編輯的工作量很小,就可以把版面弄得貌似“很有質量”。但馮雪梅和她的同事們卻一直堅持著一種最“笨”的編輯方法:每天,翻閱堆成小山一樣的讀者書面來信來稿,翻閱電子信箱裡一封又一封的讀者網上來信來稿,翻閱各大網路論壇和部落格站點,傾聽廣大民眾的意見和聲音。這樣篩選出的稿件,原文的質量往往很不整齊。有的稿件,一點閃光的意見包裹在蕪雜的陳述之中,並且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編輯一篇這樣稿件的工作量,可能比組織三篇名家的稿件都要大。
也正因為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青年的辦報思想,在這個版面上,有效避免了某些“精英時評”脫離實際、脫離普通民眾的傾向。那種書生氣、貴族氣十足的議論,不食人間煙火、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議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議論,在這個版上很少出現。
“青年話題”版的成功,還在於其編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該版創立之初,網路作為民意的表達渠道,還只是涓涓細流。如今,網路民意已逐漸不再是作為傳統媒體補充的涓涓細流,作用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響,甚至動輒掀起滔天巨浪。
這時,作為中央大報的青年“意見廣場”,如何保持其主流影響力,並且避免走向粗鄙化、“憤青”化,是一個艱難的課題,嚴峻的挑戰。
馮雪梅和她的同事經受住了這一考驗,闖過了這一難關。對於近幾年網民反應非常激烈的國內外大小事件,“青年話題”版的評論傳達的,一直是理性的意見,平衡、平和的意見,建設性意見,勇於站在潮頭,說理智的話。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獲得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