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榮[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馬國榮[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35年10月,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唐式遵)第四師(師長范紹增)中校副官主任。 1944年6月20日,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雨卿)第一四六師(師長戴傳薪)副師長兼第四三八團團長,參加龍衢戰役。 1948年9月1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報導“國防部戰地視察官馬國榮被俘”。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馬國榮 男,1940年1月生,甘肅省酒泉市人,回族。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民族史專業。同年十月,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1980年轉入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至今。現任古代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學術委員,自治區高級職稱評審會委員,烏魯木齊市新市區政協委員。為中國中亞研究會、中國敦煌土魯番研究會、中國民族史研究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歷史學會新疆歷史學會會員。主要著作有《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合編),1983年科學出版社;《新疆》(合著),198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地方歷史資料選輯》(合著),人民出版社,獲自治區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古代新疆史事記》(合著,副主編),1988年,《新疆社會科學研究》增刊號;《新疆歷史詞典》(合著,編委),199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獲自治區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回族》,1997年,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獲自治區第四屆社科著作優秀獎;《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合著,副主編),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發表論文《唐代吐蕃在新疆的活動及其影響》(《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漢朝中央政府對新疆的行政管理》(《新疆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獲自治區第二屆社科優秀論文三等獎;《古代新疆塞人的社會生活》(《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漢晉時期西城的法律制度》、(《新疆文物》、1994年第2期)獲自治區第四屆社科論文優秀獎等70餘篇。還參加過《中國回族大詞典》(1992年江蘇古籍出版社)、《絲綢雲路文化大辭典》(1995年紅旗出版社),等大型詞書的撰寫工作。現致力於新疆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1998年獲省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二等獎。

國民黨高級將領

簡介

馬國榮(1903.8.8-1949.2.7),回族,字用賓,四川省(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人。峨嵋軍訓團二期步科、中央訓練團戰地視察人員訓練班第一期畢業。國民政府主席(總統)(國防部)特派戰地視察第九組少將視察官,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生平

馬國榮,字用賓,回族,信伊斯蘭教,中國國民黨黨員。
1903年8月8日(光緒二十九年農曆癸卯六月十六日)生於四川省西昌市(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石塔街25號)。
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第一師(師長唐式遵)第一旅(旅長唐式遵兼)第二團(團長劉兆藜)少尉排長、中尉連長等職。
1934年,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第一師(師長唐式遵)第三旅(旅長劉兆藜)第八團(團長林紹成)第一營少校營長。
1935年1月,參加“圍堵”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役。
1935年9月,入峨眉軍官訓練團第二期步科畢業。
1935年10月,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唐式遵)第四師(師長范紹增)中校副官主任。
1936年8月,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唐式遵)第一四六師(師長劉兆藜)第四三六旅(旅長廖敬安)第八七二團(團長林紹成)中校團兼第一營營長。
1937年11月,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唐式遵)第一四六師(師長劉兆藜)第四三六旅(旅長廖敬安)第八七二團(團長林紹成)中校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參加南京保衛戰之廣(德)泗(安)戰役。
1938年4月,參加武漢會戰之安慶、潛山、馬當、湖口戰役,因“指揮得當、英勇頑強”受表彰。
1939年7月,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陳萬仞)第一四六師(師長周紹軒)第四三八團上校團長,在長江中游蕪湖至湖口一線,掩護海軍布雷大隊(隊長林遵、鄭天傑)在長江中游布雷,炸沉炸毀日軍艦艇一百五十多艘,獲甲種二等陸海空獎章、甲種二等干城獎章。
1941年1月,率部作為預備隊,參與“皖南事變”圍攻新四軍,未直接作戰。
1942年5月參加浙贛會戰,率部對日作戰,“與日軍多次肉搏拼殺”,在浙江蘭溪派第一營營長閻哲明率部掩護獨立工兵第八營(代營長黃士偉)布雷,炸死日寇中將師團長酒井直次。日軍戰史(日本防衛廳戰史會《昭和十四年的日本陸軍》)稱為“明治維新建立日本新式陸軍以來,在戰場上戰死的最高指揮官”。
在任第四三八團團長期間,該部軍紀嚴明、作戰英勇,被稱為第二十一軍的先鋒團、英雄團(台灣著名軍旅作家、第二十一軍老兵張拓蕪《代馬輸卒再記》)。在浮梁(今景德鎮)休整時“除派一連擔任警戒外,任何官兵不得隨意外出,損壞老百姓用具照價賠償,部隊開拔時,派副官徵求百姓意見”(《景德鎮文史資料——抗戰期間浮梁的駐軍》)。
1944年6月20日,任陸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雨卿)第一四六師(師長戴傳薪)副師長兼第四三八團團長,參加龍衢戰役。
1945年5月,參加孝豐戰役、第一、二次天目山戰役,與新四軍粟裕部作戰,任左側掩護隊長。(《新四軍文獻(4)——浙西天目山地區反擊國民黨軍第三次戰役情況報告》粟裕、葉飛)。
1945年8月,率部從日軍手中收復鎮江丹陽縣城。隨後,奉命進駐上海,成為上海衛戍部隊,隸屬於湯恩伯第三方面軍。
1945年10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3月9日,敘任陸軍上校。
1946年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6年6月任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第一四六旅(旅長岳星明)副旅長《上海地方志——軍事志》。
1947年3月,台灣“二二八事變”後,任台灣新竹第一綏靖分區司令。負責指揮師直屬部隊、憲兵隊、警察局進行綏靖、清鄉,全權處理被俘人犯,大部分取保釋放,其餘送交法院。《台灣二二八事變檔案——整編二十一師一四六旅綏靖計畫、報告》。
1948年2月入中央訓練團視察人員訓練班第一期畢業,任國民政府主席(總統)特派戰地視察第九組少將視察官,派駐西北戰場。
1948年8月9日,在西北戰場澄郃戰役視察整編第三十六師作戰時,整編第三十六師第二十八旅旅長李規(民革地下黨員)故意放棄陣地,整編第三十六師被包圍,馬國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二縱(司令員王震)俘虜。
1948年9月1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報導“國防部戰地視察官馬國榮被俘”。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轉發《西北野戰軍關於處理俘虜經驗的報告》》檔案中,稱馬國榮被俘後“所寫整編二十一師材料,對蘇北戰場(當時正值淮海戰役,國民黨第二十一軍(原整編第二十一師)隸屬於淮陰第一綏靖區)具有相當參考價值。”
1949年1月,被解放軍釋放(或派遣)去成都,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檔案,1948年後根據中央軍委檔案規定,被俘軍官“一個不放的原則”,如要釋放或派遣,需經西北局批准。
1949年2月,原國民黨第二十一軍第一四六師團長左驤通知馬國榮家屬,稱:馬國榮1949年2月7日,在成都患阿米巴痢疾病故,葬於成都鳳凰山機場附近。解放後組織上和家人沒有找到墳墓,參加安葬馬國榮的人全部死去,左驤被鎮壓。真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和馬國榮一起被俘的整編第三十六師政治部主任陳定少將回憶:被解放軍派回去策反的人都被胡宗南帶到成都殺害了,只有他一個人在同鄉的幫助下逃出,策反了國民黨第十八兵團(司令李振)起義。
國民黨第二十一軍渡江戰役中,在靖江八圩、江陰起義一個團,投誠二個團,約七千人;上海戰役國民黨第二十一軍一四五師、一四六師投誠一萬五千人,二三零師投誠九千五百人(師部一千五百人,水廠、電廠八千人)。剩餘八千人經過舟山群島,退到台灣,被陳誠留下四千,充實到第五十二軍。剩下四千轉進到四川,重組第二十一軍,最後在成都大邑起義。
2005年9月9日,馬國榮獲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

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姓名:馬國榮
職務: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工作分工:負責工業、交通、稅收征管、環境保護、工礦安全、礦產資源管理開發等工作。分管經委、交通局、國土資源局(資源)、環保局、商務局、鄉企局、二輕局、運管局、礦管辦、公路段、征稽站、電力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工商局、供銷聯社、人行、銀監辦、工行、國稅、地稅、建行、石油公司、鹽務局;
負責礦山安全、道路交通運輸安全、工業生產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