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地老虎是重要地下害蟲,遍及全國各地,地勢低洼,有季節性積水的地區發生尤為嚴重。食性雜,能危害許多科屬百餘種植物。以幼蟲危害苗木。3齡後,幼蟲夜晚爬出活動,群集危害樹木。
形態特徵(1)成蟲 體長16~22毫米,翅展40~50毫米,頭、胸暗褐色。前翅外線以內多暗褐色,腎狀紋外有一個尖端向外的楔狀黑斑,後翅灰白色。腹部灰色。
(2)卵 半圓球形,直徑0.5~0.6厘米,高約0.3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後漸為黃色。孵化前卵頂上呈現黑點。
(3)若蟲 圓筒形,體長37~50毫米,寬5~6毫米。頭部褐色,體灰褐至暗褐,體表粗糙,體上散布不均勻顆粒,微隆起。背線、亞背線和氣門線均黑褐色,但不甚明顯。前翅背板暗褐色,臀板黃褐色,其上具兩條明顯的深褐色縱帶。足黃褐色。
(4)蛹 長18~24毫米,寬6~7.5毫米,赤褐色,有光澤。末端有臀刺2個。
發生規律
此蟲每年發生代數,各地不盡一致,與氣候有密切關係。一般越往南,年生代數越多。大致看,長江以北1年2~3代,長城以南黃河以北1年3代,黃河以南至長江沿岸1年4代,長江以南4~5代,南部亞熱帶地區如廣東,廣西、雲南南部1年6~7代。據各地發生的情況看,無論發生幾代,均以第1代幼蟲危害嚴重。
該蟲以蛹越冬,第1代成蟲發生數量最多,越冬代成蟲各地發生期略有不同。成蟲白天潛伏於土隙、枯葉、雜草等隱蔽物下,黃昏後開始飛翔覓食、交尾、產卵。一般羽化後3~5日開始產卵,卵多散生於低矮葉密的雜草上,少數產於枯葉或土隙下,一般產卵部位靠近地面,不超過13厘米。各代平均產卵1 600多粒,以越冬代產卵最多,平均2 400多粒。幼蟲共6齡,個別7~8齡。2齡以前晝夜均可危害,群集幼苗莖葉間取食幼苗嫩葉。3齡後分散活動,4齡後晝伏夜出,咬斷植株,拖入地穴食用,或咬食未出土的種子。老熟幼蟲潛伏於5厘米左右深的土層中築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
(1)誘殺成蟲 在發蛾盛期,用黑光燈誘殺。
(2)春播幼苗出土前,或幼蟲1、2齡時,清除雜草,及時燒毀或漚制肥料,防止雜草上的幼蟲轉移到幼苗上危害。
(3)人工捕殺 清晨巡視苗田,發現斷苗挖出幼蟲殺死。也可以用灌水法,迫使幼蟲出土,然後殺死。
(4)用呋喃丹種衣拌種育苗,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