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植性哺乳動物

食植性哺乳動物

食植性是指動物吃植物的特性,食植性哺乳動物是指以植物為主要食物的哺乳類動物。動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而食物鏈的其他環節都有賴於這一環節的存在,可見一切動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食。食植動物的數量對植物的數量有顯著的影響,而後者反過來又限制著動物的數量,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這種相互關係已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植物的生產量足夠養活所有動物,而被動物吃掉的往往只是植物生產量中“過剩”的那一部分。

取食方式

動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動物把整個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動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導致植物死亡,有的動物鑽進植物的葉內、果實和木質部取食,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為食,但大部分的動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營養器官,因此不會對植物造成重大損害,甚至完全不影響植物生長,所以植物界的進化和動物界的進化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消化特徵

牙齒:1.長有寬寬的大板牙(易於切斷實物);2.後牙像石磨一樣寬、大、扁; 3.犬齒不發達,但切牙、磨牙、臼齒髮達 。不斷左右移動來碾碎食物。

胃:1.有著發達的多室的胃,也就是胃分成好幾個房間,用來存放消化到不同程度的食物;2.所食的食物中含大量的粗纖維,咀嚼作用是不太大的,要靠胃裡的大量菌群和各種消化酶來分解,所以胃中的條件是非常溫和的,如酸性不強,表面積大,管道長,方便儲存大量含能量少,難消化的纖維類食物。

腸(包括大腸和小腸):

1.腸非常長,盲腸發達(因為植物比較難消化);

2.食草性的食物中有大量的纖維素,纖維素吸收的場所多是大腸;

3.腸道是自身長度的10~20倍,腸道崎嶇不平,布滿突起和皺褶,好似一條山間小道,以便植物性食物在緩慢通過的同時得以被最大程度吸收。

食草動物一般是雙胃,前面一個相當於食物儲藏袋,後一個胃才是用於消化食物,有反芻行為,一般在休息時候可將食物吐出再反覆咀嚼,細嚼慢咽,胃內分泌的消化酶可以消化纖維素,以澱粉酶為主,胃壁結構分為4層,胃的蠕動能力較強。

家兔等以青草、菜葉、蘿蔔等較嫩的植物為食,一般都具有適宜於切斷植物和磨碎食物的牙齒;腸子很長,尤其是小腸,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盲腸發達,內有大量微生物,能夠把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分解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物質。

形態特徵

食植動物腳,具蹄(奇數或偶數),便於奔跑和刨食植物根系,種子。食植動物眼睛通常在頭的兩側,不能雙眼同時觀察非正前方的東西,這樣的好處是觀察面大,方便尋找食物及逃避天敵,如牛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