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鎮[江蘇省響水縣響水鎮]

響水鎮[江蘇省響水縣響水鎮]

響水鎮隸屬於江蘇省響水縣,是響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於黃海之濱,灌河南岸。因灌河支流匯集,每逢潮起潮落,跌水轟鳴,數里之外可聞,故由此得名響水鎮。 響水鎮位於響水縣西部,東與雙港鎮接壤,南與小尖鎮相連,西與灌南縣百祿鎮毗鄰,北與灌南縣三口鎮、田樓鎮隔河相望,總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萬畝,現轄2個街道辦事處,6個社區居委會,5個行政村,鎮區常住人口10萬人。 響水鎮先後被授予全國重點建設中心鎮、江蘇省百家名鎮、鹽城市文明鎮、鹽城市環境優美鎮。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響水鎮地處灌河南岸,清乾隆年間已經叫響水囗,因北依潮河(現稱灌河),河床陡深,潮漲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訇(hong)鳴,數里之內,皆聞水響,遂以“響水口”而名之,屬浣瀆鎮。1966年4月,為縣治所在地。

沿革

春秋戰國時代,境內先後隸屬於魯國與楚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立從屬於朐縣。

西漢武帝年間(公元前101年),李廣利被封為海西侯,境內屬於海西。

公元前90年,漢武帝廢除海西國,將海西國改為海西縣,隸屬東海郡,境內屬之。

從東漢至西晉的百餘年裡,境內隸屬一直未變。

從南北朝到元朝,隸屬朐山縣。

明清時候屬海州(清代嘉慶海州志可考)。

1912年(民國元年),灌雲從東海分縣而治,屬灌雲縣。

1934年建響水區公所,序列灌雲縣第五區。

1940年(民國29年),隸屬漣灌阜邊區辦事處。

1945年3月,為響水區,同年10月從響水區化建響水市。

1948年6月,撤銷響水市,轄區仍歸響水區。

1948年12月,建立響水辦事處,隸屬濱海縣。

1949年11月,濱海、阜寧兩縣合併為濱海縣,隸屬響水區。

1958年10月,為響水躍進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更名為響水人民公社。

1960年4月,響水人民公社劃歸灌南縣管轄。

1962年10月,經省人委批准撤銷響水囗鎮,建立響水鎮,隸屬灌南縣。

1965年,響水鎮以及響水人民公社又劃歸濱海縣。

1966年響水建縣,響水鎮成為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至如今。

2001年6月,撤銷響南鄉人民政府,其轄區併入響水鎮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東園社區、城東社區、城南社區、西園社區、南園社區、灌河社區、小浦村、五河村、上興村、苗寨村、潘莊村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響水鎮位於江蘇省東北部,灌河南岸,地處灌南、響水之間,東接雙港鎮,南連小尖鎮,西與灌南縣百祿鎮毗鄰,北部與田樓鎮、三口鎮隔灌河、一帆河相望;總面積65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響水鎮屬暖溫帶南緣,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天氣特點是:溫和暖濕、雨水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各季氣候:春季(3~-5月):氣溫回升較慢,冷空氣活動頻繁,忽冷忽熱,雨水稀少,春旱多發;夏季(6~8月):雨水多而集中,高溫日不多,光照充足;秋季(9~11月):冷空氣來得早,降溫快,雨水少,常有伏旱發生;冬季(11~2月):天氣乾冷,雨雪較少。

地形

由黃準沖積平原構成。地勢平坦,起伏較小,最大高差8米左右。

經濟

江蘇響水鎮 江蘇響水鎮

全鎮現有鎮辦、村(居)辦企業100來家,職工3000餘人,形成分屬輕工、機械、化工、紡織、建材等行業。灌河牌A、B型中細,鋁合金曲柄等20餘種產品暢銷海內外。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生鎮從事私營人員近萬人。鎮區現有耕地3萬畝,現建成“三高”農業示範區1個,初步形成了蔬菜、毛兔、禽蛋、蘑菇、藍狐、生豬等八大生產基地。鮮美肥嫩的灌河四腮鱸魚和風味獨特的中華毛絨蟹名揚四海。以房地產為主的三產開發正全面啟動,商業、飲服業、運輸業等方興未艾。

基礎設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鎮區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齊全,面貌煥然一新,城區內10多條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市井布局合理美觀。鎮區電訊實現了長途、市話、農話合一的電話程控目動化。位於204國道東側的占地400畝個體私營工業園區實現“四通一平”。鎮區內現有省合格重點中學1所,全日制普通中學3所,國小17所。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

交通

響水鎮 響水鎮

響水鎮 區位優勢突出,水陸交通便捷。響水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東海回瀾,西朐挹秀,南襟淮甸,北枕雲台”之稱,乃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處。現今,沿海高速公路、204國道和326省道貫穿全境;東連黃海被稱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與南接長江的通榆運河在境內十字交匯,成為蘇、魯、滬江海河聯運的重要樞紐。鎮區距“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僅60公里,距鹽城機場、連雲港機場和火車站僅有40分鐘的車程,距連雲港港口34海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