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荼蘼,“懸鉤子薔薇”,屬薔薇科,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莖綠色,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複葉,小葉橢圓形,上面有多數側脈,致成皺紋。初夏開花,花單生,大型,雪白、酒黃,火紅,可大多都是白色,單瓣,有香味,不結實。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又稱酴醿,現常寫作荼縻、荼蘼。拉丁文:Rosa rubus.一般在春季結束時開放,無比奢華艷麗。 所以它的花語是最終的美麗。
植物文化
古人給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佛見笑、百宜枝、獨步春、瓊綬帶、白蔓君、雪梅墩等。
產於我國,現在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譜》上說,“色黃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陸游有詩:“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對酴醿的評價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國很多地方能種植,也不太少見。詩人楊萬里卻不喜歡將酴醿與酒聯繫在一起,有詩云:“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詩人常感情用事,晁無咎甚至說酴醿應該取代牡丹為花王。 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園》中有“開到荼靡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這一句在紅樓夢《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也是麝月抽到的花箋上所提,曹公以此暗示人物的悲劇命運。《牡丹亭》杜麗娘遊園中有“那荼蘼外菸絲醉軟”的唱詞,暗示她剛目睹春天的美麗,便將要鬱鬱寡歡而死的悲劇。
荼靡開代表女子青春已逝,也意味著一段感情的終結。愛到荼蘼,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也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在古人眼中是美麗與滅亡的共同體,即“死亡愛之花”。
佛語云:開到荼蘼。更有人說在佛教中,荼蘼即是彼岸花(曼珠沙華):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佛教認為有生有死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脫生死、無愛無恨的境界(涅槃)好比彼岸。
然而那些彼岸花,每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會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