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非洲人》講述了作者如何丟失掉自己努力需找的精神故鄉。
他厭惡歐洲文明社會的虛假,八歲時遇見非洲,他欣喜地試圖將非洲作為自己的精神故鄉。他夢想自己的母親是個黑人,他為自己編造了一個故事,一段過往。
然而父親回來了,他發現原來父親才是非洲人。夢想被打碎,他開始正視那段經歷。回憶的結局,他確實發現了真相—他和父親的試圖成為非洲人,都不過是徒勞,事實上,他們始終背負著殖民者的身份,連非洲的螞蟻都不會接受他們。
作品目錄
身體 | 邦索 |
白蟻、螞蟻 | 盛怒的俄果雅 |
非洲人 | 忘卻 |
從喬治敦到維多利亞 |
創作背景
1947年,勒克萊齊奧8歲,他踏上了去非洲的旅途,跟隨母親和弟弟一起前往奈及利亞探望在那邊為英軍戰時醫生的父親。《非洲人》就是勒克萊齊奧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非洲人》是他在巴黎巨大無比的國家圖書館裡一間沒窗戶的小隔間中寫的。
作品鑑賞
在《非洲人》中,作者試圖以一個孩童的視角去還原那段在非洲土地上發酵的關於父親的記憶。作品中類似電影回放般的畫面敘事和場景描述細節幾乎與勒克萊齊奧隨母親乘船赴非洲尋父的童年經歷一一對應。這主要體現於文中人物的角色、身份,事件發生的地點,以及書中所插入的16張圖片。另外,作家之前創作的多部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在內容情節上的吻合、重疊甚或互文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印證。
而相較於作家其他帶有自傳特徵的敘事作品,《非洲人》的自敘性、回顧性色彩更為鮮明。正文開始前,敘述者交代:“我必須回過頭,重新開始,試圖弄明自這一切。為了紀念,我寫下了這本小書”;在文本結尾處,敘述者不再與“我”分離:“正是在寫下這一切的時候,我終於理解了,現在”。讀者為敘述者透過語言反映出來的強烈自我意識和自我探索的願望感到震撼。這種閱讀所帶來的震撼主要源於自傳敘事的“真實”感,它將作者的自傳衝動與讀者的移情感動融合於敘述者對“我”的昭示與挖掘當中。
小說《非洲人》里,勒克萊齊奧通過記憶與記錄展開對過往的遐想與重建,再現了自身的這番童年神話。正是在對身份追問的敘事建構過程中,作家勒克萊齊奧實踐了一種“非洲人”隱喻式的創作理念,在寫作中不斷逼近“極限的真實”,並於“此在”中去探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作品評價
華東師範大學法語系教授袁筱一:這是一次對過往的回溯,對他來說,非洲既是初嘗生之況味的試煉之地,更是兜轉徘徊、糾結悵惘的失落之所—在他大多數創作中缺席和沉默的父親形象,終於在這部回憶錄中姍姍登場。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法國文學家,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為“法蘭西三星”。在1994年法國讀者調查中,勒克萊齊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勒克萊齊奧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戰爭》、《烏拉尼亞》、《看不見的大陸》、《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