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參與觀察

非參與觀察

觀察是收集社會情報的一種方法,它必須以涉及被研究客體和研究目的的過程和現象的視覺和聽覺或知覺為前提。觀察廣泛地運用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中。根據觀察者相對於研究對象的位置, 分為非參與觀察和參與觀察。 與“參與觀察”相對,“非參與觀察”是觀察方式的一種。觀察者在被研究對象和群體所處的情境之外,對其進行的觀察。適用於短期性的研究工作,特別是當觀察者的參與會嚴重影響被觀察者的正常活動的情況。

概念解釋

是觀察法的一種。其特點是觀察者不直接介入觀察對象中間,而是從旁觀察正在發生的過程,不干預這個過程的進程,不提出任何問題,只是客觀地記錄事件發生的進程。這種方法常被用來描述某一事件發生時的社會氣氛,這時觀察者需要觀察大量過程。為了縱觀過程的全部進程,觀察者應遠離觀察對象。不僅研究人員本身,而且經過專門訓練的其他人員也可進行外部觀察,但這後一種情況只有在觀察程式制定得相當完善,並檢驗了觀察項目的可靠性時才有可能。採用此法,觀察者可以看到並記錄觀察對象所謂“公開行為”的一些舉動,但是,他作為一個旁觀者卻難以準確地了解在這些舉動後面掩蓋著什麼,因此他的解釋並不總是正確的。可通過擴大觀察者的數量並將各自所得結果進行比較來提高觀察的客觀性,旨在描述社會氣氛性質的非參與觀察,用於專題學術研究(用於“探索”階段)和描述性研究。此外,還運用於實驗性研究中,或者在實驗條件下用於對假設的試驗檢查階段。

內容

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活動的旁觀方法,分為:(1)完全非參與觀察。觀察者儘量不暴露身份,不參加觀察對象的活動。這種觀察的好處是:不引人注意,有利保持觀察對象的自然狀態,也有利觀察者保持客觀立場,不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一般採用的完全非參與觀察方法有近距冷淡法,即觀察者在距觀察者很近的地方觀察,但對其活動不露聲色,只是聽和看,不提問;遠距離儀器法,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相距較遠,藉助望遠鏡、攝像--機等儀器進行觀察。(2)交往非參與觀察。觀察者公開身份,但不參與被觀察者的群體及其活動,只在同被觀察者的簡單交往過程中進行觀察。如上級考察基層單位時,不參與其成員活動,只在交往中了解情況。旁觀者身份觀察容易保持自身的客觀立場,不容易受觀察對象的影響,但由於身份公開,被觀察者可能懷有戒備心理,製造假象,給觀察者造成錯覺。

與參與觀察的對比

觀察是收集社會情報的一種方法,它必須以涉及被研究客體和研究目的的過程和現象的視覺和聽覺或知覺為前提。觀察廣泛地運用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把觀察當作社會情報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學研究中的觀察,反映了觀察者與觀察客體的直接聯繫;反映了確定被觀察現象的受觀察者個人性格所制約的主觀情感色彩;反映了社會現象的獨特性。

根據觀察者相對於研究對象的位置, 分為非參與觀察和參與觀察。在非參與觀察時, 研究者處於被研究客體的外部,不參與事件的進程並且不提出問題, 只是用來描述社會學家所關注的事件發生時的社會氣氛。利用非參與觀察可記錄所謂公開行為的一些舉動。觀察者在場的事實, 能夠對觀察客體產生校正影響。這就是非參與觀察的主要不足。

參與觀察是這樣一種觀察, 即研究者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被研究客體,與被觀察者直接接觸,參與他們的活動。參與觀察分為不公開觀察 (匿名) 和公開觀察 (研究者的目的和任務眾所周知)。進行參與觀察的主要條件是: 觀察者直接參加被研究集體的勞動活動;對發生的事件保持中立;觀察者的人品——平易近人、與人為善、沉著等等。參與觀察要求觀察者與集體應有一定的適應時期。使用這種方法的經驗表明,適應時期的長短小至4至5天,大到2至3星期,取決於觀察者的個人品質、性別和年齡,以及集體的道德心理狀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