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雙鳳浮雕匕

青玉雙鳳浮雕匕

青玉雙鳳浮雕匕是德州市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這件寶物長13.6厘米、寬3.8厘米,色青綠,光潤半透明,器形為扁平長條狀,為西周文物,濟陽縣劉台遺址一號墓出土,其頂端和兩側有對稱的脊牙,下端為雙面刃。

文物詳情

青玉雙鳳浮雕匕 青玉雙鳳浮雕匕

在西周時,被分封到現今濟陽一帶做諸侯國國君的逄公駕鶴西去,子嗣將其生平最喜愛的一件玉匕放入墓室陪葬。目前其所在的劉台遺址位於濟陽曲堤鎮姜集管區劉台村西,面積2萬餘平方米,又稱逄氏墓地。該墓中間為冢子狀,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79年、1982年、1985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墓地中的6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骨器等,尤以6號墓出土器物最為豐富,組合為6鼎5簋,符合諸侯墓級別,且器物大多帶有“逄”字。《左傳》中有記載:“昔爽鳩氏居之,季則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後大王因之。 ”三國時期吳國文學家韋昭註解:“逄公,伯陵之後、太姜之侄,殷之諸侯,封於齊地”。“逄伯陵,殷諸侯,姜姓”有學者考證,商時逄在青州、臨朐一帶,從出土“逄”字銘文銅器推測,商末時齊地為薄姑所有,逄國已西遷。也就是說,距今約3000年前,逄公已被分封到濟陽做諸侯國君了,而且姜集之“姜”由此而來。不僅如此,銅器銘文還證明,西周昭王的女兒嫁給了這位國君,可見逄國通過聯姻,與周王室保持著密切聯繫。

青玉雙鳳浮雕匕長13.6、寬3.8厘米。色青綠光潤半透明,器形作扁平長條狀,頂端和兩側有對稱的脊牙,下端為雙面刃。正背兩面均以雙勾陰線雕刻兩個呈站立狀的鳳鳥。從其造型和紋飾上看,應為貴族當時賞玩的器物。在刀法上,它以斜刻的寬陰線同細陰線組成的雙鉤線刻劃紋飾。所刻線條多為弧線,線條婉轉流暢,一氣呵成。其器形規矩,紋飾層次分明,布局勻稱優美,和商代中晚期粗重硬直的雙線幾何形紋飾相比,有較明顯區別,為春秋戰國制玉業第三次製作高潮奠定了基礎。匕上的鳳鳥呈側立姿態,嘴長微曲,頭上高冠圓眼,兩翼上翹,長尾上卷超過頭頂又下垂於胸前,足分兩趾,鳥腿雕刻出發達的肌肉,粗壯有力。這種類型的鳥,就是後來人們稱之為神鳥的鳳鳥。應該說,該玉匕上的鳳鳥紋已具備寫實的特徵。

國家一級藏品

該玉刀為20世紀60年代後期,劉台遺址一號墓所出(“文革”中M1被破壞,部分器物被老百姓撿回家中,這把玉匕正是其中之一。),1979年3月在濟陽縣劉台村徵集而來, 1992年3月,經省文物鑑定小組台立業、關天相、崔明泉鑑定,該文物屬國家一級藏品。

雕琢工藝和藝術價值

該玉匕紋飾雕琢技法具有鮮明的特徵:它獨創斜刻的寬陰線同細陰線組成的雙鉤線條刻畫成鳳鳥形象。從出土的西周玉器發現,這一時期一方面玉器的造型紋飾題材乃至雕刻刀法仍大量沿襲商代晚期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呈現出許多新的題材和技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蜂鳥紋”。這種紋飾是西周中期玉器、青銅器上最流行的紋飾,現存市博物館的青玉雙鳳浮雕匕上所雕琢的上下兩組鳳鳥紋,正是西周中期鳳鳥紋的典型形象,從總體上呈現出了過渡性特徵,為春秋戰國的琢玉工藝奠定了基礎,對研究西周時期的藝術形態和制玉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