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鎮下尾村

靈川鎮下尾村

"至今,全村已有600多家養殖戶出外承包灘涂約25000畝進行花蛤養殖及繁育花蛤苗。 據不完全統計,該村單花蛤養殖及花蛤苗的收入約1.5億元。 如今

下尾村

城廂區靈川鎮下尾村位於湄洲灣北岸,全村共有22個村民小組,人口5256人,面積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87畝,花蛤苗池540畝,灘涂養殖面積1000畝。村黨委成立於2003年8月,下轄2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12名,預備黨員10人。村兩委成員9人,聘用幹部2人。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村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水平,促進了經濟社會和諧快速發展。先後獲得省級“文明村”、省計生協會“村級先進單位”、市“十佳村級計生協會”、市“一流村計生協會”、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四培雙帶”為載體,基層組織增活力。村黨委致力於開展“四培雙帶”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幹部、把致富能手的村幹部培養成領富人和黨員帶頭致富、帶領民眾共同致富。一是加強黨員幹部能力的培養,發揮村幹部的影響力。在開展“四培雙帶”活動中,村黨委十分重視黨員隊伍能力素質的提高,把提高引領民眾致富能力作為自身能力建設的重點,將其作為引導黨員發揮作用的有效保障。鎮黨委結合村級組織換屆工作,注重從“四培雙帶”對象中選拔村幹部,使一批“雙強”型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村兩委成員分別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全部參與黨群經濟聯合體,其中有7名兼職經濟聯合體主要負責人。二是重視民眾發展,引導民眾共同致富。首先成立黨員科技服務組,組織具有養殖經驗的黨員系統學習種養技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為民眾提供無償的技術服務和技術保障。其次是組織行銷隊伍,解決養殖戶的銷售問題。已建立一支由10多名黨員組成的水產品經紀人隊伍,行銷隊伍主要為養殖戶提供苗種、組織運輸和銷售等服務。第三是開展“五戶聯保”,解決資金資金問題。針對個別黨員民眾缺乏投資資金問題,村黨委積極與金融機構聯繫,發動黨員以“五戶聯保”的方式,幫助民眾解決資金問題。三是加強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大養殖產業。為了做大“海”文章,在充分開發利用本村有限灘涂資源的同時,村黨委積極引導黨員致富能手走出去承包海域灘涂進行養殖,切實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為做強做大養殖產業開闢出路。我村大約近2萬畝的養殖灘涂是租用的。
黨員幹部爭奉獻,公共設施快完善。在上級黨委的帶領下,村黨員幹部為公共設施的完善積極努力,積極奉獻。先後完成了農田水利設施以及橋樑、水泥道路、國小“十配套”、自來水管道鋪設、海堤加固和三級漁港建設;投資200萬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安裝路燈3公里,澆灌水泥村道3公里;校安工程的新國小建設已進入審批階段。村黨員積極的活躍在前線,讓全村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提高。
基層組織創機會,增加收入惠民眾。村兩委以項目為抓手增加就業途徑。想方設法引進了溫氏飼料廠和銷售部,延長產業鏈,引進農業局水稻基地項目,可新增就業200多人。鼓勵農民發展“公司+農戶”模式的溫氏養雞業,全村已有養雞戶100多戶,年養肉雞100多萬隻,創產值2000多萬元,獲利二百多萬元。依靠科技,巧做“灘涂” 養殖文章。幾年來,全村花蛤育苗從2002年4000多畝發展到2萬多畝,年產值近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花蛤育苗、養殖基地,現已發展到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及福建,甚至走出國門,到韓國、朝鮮等地從事花蛤育苗,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成為下尾村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產業支柱。
幫助民眾多渠道,改善民生促和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黨員幹部積極參與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困難民眾幫扶、平安創建等工作,為民眾作貢獻。村黨委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的步伐。為讓村民用上數位電視,村里為每戶補貼150元,共撥款9萬元使600戶村民用上數位電視;為每戶補貼400元用於安全飲用水入戶,使全村1030戶用上安全飲用水;為確保濱海大道建設順利進行,村黨員也積極協助征地簽約;提高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合率,使每位村民均能享受到國家政策帶來的保障;同時利用一些重大節日組織開展民眾性的精神文明活動,積極評選“計生光榮戶”、“文明戶”、“五好家庭”、“黨員致富示範戶”等活動,民眾安全感和滿意率很高,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逐步開展,全村一派和諧氛圍。
村民生活條件不斷完善,安居樂業,和睦相處,鄉風文明。幾年來,共籌集資金800多萬元,進行農田水利設施以及橋樑建設、硬化水泥村道4.5公里、完成國小配套建設和自來水管道鋪設,累計投資365萬元建立幼兒獨立園,投資400多萬元進行海堤加固,投資212萬元建設了三級漁港,投資200萬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
村黨委成立於2003年8月,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4名。村黨委以開展“四培雙帶”活動為載體,引導黨員引領發展。組建黨群經濟聯合體50多個,參合民眾戶300多戶;培育一支黨員經紀人隊伍,業務覆蓋遼寧、山東、浙江、廣東及福建沿海各地,並拓展到韓國、日本;成立科技服務組,組織35名具有多年養殖經驗實用技術人才,為民眾提供無償的技術服務和技術保障。村黨委先後獲得“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第八屆“文明村”、省“衛生村”、省計生協會“村級先進單位”、省“明星村”、市“十佳村級計生協會”、市“計生示範合格村”、市“一流村計生協會”等榮譽。

下尾蛤苗

全國首位

海水退潮時分,城廂區靈川鎮下尾村漁港碼頭喧鬧起來。隨著2艘載滿花蛤白苗的小漁船依次靠岸,把一袋袋含有蛤苗的海沙從船上剛上岸,就被等待多時的山東等地商販裝上運往青島的冷藏車。
運輸冷藏車

 下尾村花蛤養殖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花蛤第一村”。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省、市水產科技人員的幫助下,該村養殖戶進行的花蛤土池人工育苗試驗獲得成功。
嘗到科技甜頭的村民逐年擴大生產規模,走上了致富路。該村擁有灘涂2300畝,既可以進行花蛤育苗,也可以從事養殖。然而,在養殖花蛤的過程中,精明的蛤農發現了育苗高效益的巨大商機後,紛紛發展以繁育花蛤苗為主的養殖業,開闢了一條更為廣闊的小康之路。
得天獨厚的海區環境,加上該村人工育苗、灘涂養殖和人工洗苗的特有養殖方式,培育出來的花蛤苗品質優良,雜質較少,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抗病力強,成活率高,品質明顯優於其它地方,頗受各地蛤農的青睞。據介紹,每年2-7月,全村有2萬噸、10000億粒的蛤苗供應遼寧和山東等沿海地區,年出售量居全國首位,年可創產值8000多萬元。近幾年來,山東、遼寧每年從該村購苗數量均達千噸以上。
從育苗中得到實惠多多的養殖戶深諳規模效益之道,面對本村灘涂已無法滿足擴大再生產的狀況,為免避在有限的灘涂里搞養殖“擠破頭”的情況發生,20世紀90年代,養殖戶陳星球等前往海水水質較佳、適合養殖花蛤的廣西等沿海,租海嘗試育苗、養殖花蛤。這一做法,讓該村一些頭腦靈活的蛤農心動了。他們按照“自願、互利、共享”原則,組成了40多個經濟聯合體,帶上資金和技術前往遼寧大連等地,採用“股份養殖”的辦法,跨省發展海水養殖業。
花蛤“游”出省,闖出一片天,該村有600多戶養殖戶跨出家門,共承包2萬多畝灘涂育苗,足跡遍布省內外。
據該村幹部林玉森介紹,從3月初以來,每噸藏有花蛤苗的海沙賣價均保持在7000元左右,預計花蛤育苗可為全村育苗戶帶來近億元的收入,花蛤育苗已經成為當地頗具效益的特色、朝陽產業。其中,海源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西海岸”花蛤苗獲福建省名牌產品,年苗種總產量1萬多噸,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5%,現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科技富民工程示範單位和創新型試點企業。
長期的育苗和養殖實踐,該村許多養殖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育苗經驗,於是出現了被養殖基地僱傭的育苗“土專家”。全村已有200多人在福清、平潭等地育苗基地被聘為技術人員。
一業興帶百業旺。在下尾村,花蛤支柱產業的發展,派生出許多專門運輸花蛤苗和成品花蛤的專業戶,常年跑省內沿海各市及山東、廣東等地,每年可創經濟效益100多萬元。而養殖業的發展,全村勞動力基本上都在本地派上用場,還僱傭了上千名外地工,成為富甲沿海的明星村。

小花蛤苗

下尾是靈川鎮的一個臨海漁村,幾十年來,村民們能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花蛤養殖業。花蛤養殖已成為支撐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
 然而,隨著海水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下尾村及周邊的淺海灘涂已出現無法滿足發展需求的現狀。怎么辦?為了拓寬海水養殖業發展空間,精明的下尾人便把發展的目光瞄準廈門、連江等遼闊的灘涂。通過深入的調查、了解,他們發現廈門、連江等地灘涂不但面積大,租金低而且無污染,實乃發展花蛤養殖的風水寶地。同時,他們還發現,由於花蛤是一道味道鮮美、清涼滋補、營養豐富備受人們喜愛的海鮮,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好,因此,各地花蛤養殖面積不斷擴大,以致常常出現花蛤苗供不應求的斷檔現象。於是,他們決定改變養殖模式,調整養殖結構,乘勢而上在大力發展花蛤養殖的同時也搞花蛤苗繁育。
有道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財路。至今,全村已有600多家養殖戶出外承包灘涂約25000畝進行花蛤養殖及繁育花蛤苗。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省各地。為了做大做甜花蛤苗繁育這塊市場蛋糕,育苗大戶江金坤等按照“自願、互利、共贏”的原則,採取股份制經營方式,組建了30個經濟聯合體,搞花蛤苗種繁育。由於科學管理,精心培育,這些養殖戶繁育的花蛤具有抗病力強,成活率高等優點,成為廣大養殖戶競相購買的搶手貨。外省的浙江、山東及本省的東山等地的花蛤養殖及商販在花蛤苗上市的季節紛紛前來購買。一些商販及養殖大戶還與他們簽訂了長期購銷契約。
據了解,花蛤苗銷路十分順暢,自3月初開始,幾乎天天有人開車前來購買。由於銷路大,因此,價格也一路看好,每50公斤含有花蛤苗種的海沙賣價高達500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該村單花蛤養殖及花蛤苗的收入約1.5億元。難怪村幹部林先生不無感概地說,昔日有“點石成金”的傳說,沒想到如今能“點沙成金”。
異地承包灘涂發展花蛤養殖業已讓下尾人嘗到了甜頭,成功更增強了他們大力發展花蛤苗種繁育業的信心。全村5000多人口約有3000人從事花蛤養殖。未跨出家門正準備出去承包灘涂,已跨出家門在籌劃擴大繁育規模,一輪新的集花蛤養殖與育苗於一體的熱潮正在下尾村悄然興起。

藍色田園

寬敞潔淨的水泥村道,氣派別致的小洋樓,學校、幼稚園、老人活動中心等設施相配套,笑容滿面、忙著準備育苗的蛤農……日前,筆者來到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下尾村採訪,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滿現代氣息的新農村畫卷。下尾村立足灘涂資源優勢,把花蛤養殖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帶領民眾巧做“藍色田園”文章,使貧窮落後的小漁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上個世紀70年代,該村就有人開始培育花蛤苗。然而,由於資金等原因,“下尾花蛤”的經濟效益不佳。針對花蛤育苗中出現資金緊張、技術力量薄弱的現狀,村里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和水珍品套用技術研究所,通過這兩個組織,既幫助養殖戶找資金、摸行情等,又為他們提供技術諮詢、病害防治等服務,實現科學育苗,增產增收。
隨著技術、資金難題的破解,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水產養殖的行列,全村有500戶農民從事花蛤養殖,占總戶數的50%。“下尾村的富日子是種出來的!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895元。”村支書林玉書告訴筆者,由蛤農組成的40多個經濟聯合體,採用“股份養殖”的辦法,前往山東青島等地租用了2000畝灘涂,進行花蛤規模養殖。如今,全村養殖總面積約1.2萬多畝,年可生產花蛤苗40噸、成蛤1200噸,成為我省有名的花蛤生產專業村。
為拓寬銷路,該村依託合作社、育苗大戶,通過網際網路等發布蛤苗信息,找市場、促銷售。這些舉措,加上下尾養殖戶培育的花蛤幼苗抗病力強、成活率高、品質優於其它地方,使“下尾蛤苗”頗受養殖戶的青睞,十分暢銷。2001年,養殖戶江金清成功將花蛤苗銷往山東等地,並於2002年5月初成功解決了花蛤保鮮難題,使長途運輸花蛤保鮮率終於達到95%以上。據介紹,該村有90%的蛤苗“游”出我省,至少可為育苗戶平均增收 2000元。
一業興帶百業旺。在下尾村,隨著花蛤支柱產業的發展,全村2500個勞動力基本上都在本地派上用場,還僱傭了上千名外地工。
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建設富裕文明村的步伐。該村先後籌集150多萬元,澆灌5條總長4.5公里,寬5-6米的通自然村的水泥路;投入5萬元安裝路燈120 盞,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
修好村道,還要管好路。該村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保潔隊,負責村道、溝道、公廁等保潔,並在全村安放垃圾桶100多個,制定衛生公約,實行門前衛生“三包”,營造了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
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文化需求也上新水平。該村建起報刊閱讀欄和科普知識專欄,建立了十音八樂隊、車鼓隊,建成了2個老年人活動室。同時,投資220萬元新建了全區唯一一所村級獨立幼稚園,還集資50多萬元為村裡的國小配置電腦室,改善辦學條件。
人居環境改善過程中,該村著力促進“三個文明”和諧發展。全村黨員、種養大戶分別掛鈎1-2戶困難戶,每年為他們辦1-2件好事、實事。這些年來,村里未發生1起社會治安事件,村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鄉風文明,先後兩屆被評為省級“文明村”,並多次榮獲“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衛生村”等一系列榮譽稱號,成為富甲沿海的明星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