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小說家”和小說界“簡約主義”的大師,是“繼海明威之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作家”。《倫敦時報》在他去世後稱他為“美國的契訶夫”。 美國文壇上罕見的“艱難時世”的觀察者和表達者,並被譽為“新小說”創始者。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詩人,1938年5月25日出生於俄勒岡州克拉斯坎尼鎮,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高中畢業後,即養家餬口,艱難謀生,業餘學習寫作。1966年,獲衣阿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67年,作品第一次入選《美國年度最佳小說選》;70年代後寫作成就漸受矚目,1979年獲古根海姆獎金,並兩次獲國家藝術基金獎金;1983年獲米爾德瑞──哈洛史特勞斯終生成就獎;1985年獲《詩歌》雜誌萊文森獎;1988年被提名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並獲哈特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布蘭德斯小說獎。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說和詩為主,還有一部分散文。著作主要包括短篇小說集《請你安靜一下好不好?》(1976年)、《憤怒的季節》(1977年)、《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1981年)、《大教堂》(1983年)、《我打電話的地方》(1988年),詩集《冬季失眠症》(1970年)、《鮭魚夜溯》(1976年)《海水交匯的地方》(1985年),《海青色》(1986年),《通往瀑布的新路》(1989年)等。

社會評價

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

讀雷蒙德·卡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眾多美國夢的鼓吹者,定然不會喜歡他。在那些保守的批判者看來,他的小說“不夠樂觀”、“集中展現事物的陰暗面”、“寫的不是真正的美國人”,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沒有給美國塗脂抹粉”。的確,他筆下的小人物能讓第三世界國家望“美”興嘆的人找到些許心理平衡:原來美國老百姓也是辛苦工作賺錢養家,歇下來只想看電視;他們也做著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湊合著度過平庸的每一天;他們也外表默不作聲,內心歇斯底里。 卡佛的小說,乍一看像是流水賬,仔細一看,是寫得挺不錯的流水賬。但他在流水賬中傾注的情緒,是相當有特色的。卡佛與爵士時代的短篇作家林·拉德納有一點很相似:他也看到平民日常生活的乏味、瑣碎、無聊,背後的愚昧、平庸、悲哀、無奈。只是他不像拉德納那樣冷嘲熱諷、酣暢淋漓。他認認真真記流水賬,仿佛沒有情緒,內心壓抑的鬱悶不時通過主人公及其難聽的話或歹毒之至的小動作表現出來。

《大教堂》是他最著名的短篇之一。主人公的妻子多年來與一位盲人朋友保持聯繫。一次,盲人朋友終於要來拜訪這對夫婦,妻子興致勃勃,主人公卻非但不激動,反而竭力克制自己毫無理由的敵意和鄙夷。和其他一些故事一樣,主人公對生活這種無所謂和厭棄相混合的態度,始終是個沒有提示的謎題。除了從卡佛自己的生活經歷入手,恐怕很難找到別的解釋。《大教堂》結尾,主人公在閉著眼睛和盲人一起畫畫的過程中,繃緊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不是四兩撥千斤,而是花大量篇幅在天平一端放了過多鬱悶之後,在另一端放一茶匙淡淡的歡欣意思意思。然而,這便是雷蒙德·卡佛。

影響

“極簡主義”“骯髒現實主義”是評論家給他的定義,反過來,他一點不喜歡這樣的標籤。但是他的確標誌著“一種新的小說”、“一種新的語調和文學質地”在美國的出現。正是這種語調與文學質地,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村上春樹、中國的作家王朔、蘇童、韓東、朱文、李洱等。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集

《請你安靜些,好嗎?》(1976);

《憤怒的季節》(1977);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1981);

《大教堂》(1983);

《何方來電》(1988);

《大象》(1988)。

詩集

《離克拉馬斯河很近》(1968);

《冬季失眠症》(1970);

《鮭魚夜溯》(1976);

《海水交匯的地方》(1985);

《海青色》(1986);

《通往瀑布的新路》(1989)。

詩歌摘錄

1、欣悅

時間尚早,屋外的天色仍然晦暗不明。

我手捧一杯咖啡,依窗而坐,

清晨習常的事物

成了此刻我關心的對象。

我看到一個男孩和他的同伴,

正沿路而行,

將報紙遞送。

他們帽子罩頭,毛衣裹身,

--其中一個肩挎背包,

這兩個男孩,他們默默無言,

卻欣悅異常。

我想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

攜手共進、互相扶持。

現在是清晨時分,

他們正合力將此事完成。

慢慢地,他們向我靠近了。

雖然黯淡的月亮仍在臨水照人,

天空披上了陣陣曙光。

這瞬間的美,

死亡、壯志雄心,乃至愛

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欣悅之情。它總是在不經意中

降臨塵世。毫無疑問,它又超出了

任何一個談論它的早晨。

2、遲來的斷片

即便如此,你從這人生中

得到了你所追求的嗎?

我得到了。

那你追求的為何?

去召喚那愛你之人,去感受到

自己在大地上為人所愛吧。

3、最美好的時光

涼爽的夏日夜晚,

窗戶洞開,

燈火通明,

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

水果躺在碗中,你的頭靠著我的肩膀,

這是一天中最美好的瞬間。

在清晨時分之後來臨的

當然,是午餐

即將到來的那一刻,

是午後

和傍晚的時光。

但我真正愛的

卻是這些夏日的夜晚。

我想,甚至要超過

其它的時間段。

工作為它而告一段落;

此刻,任何人都不能影響我們,

永遠不能。

4、魚漂

冬季,我們--我的父親、瑞典人

林格倫先生和我--在靠近華盛頓市

凡特基鎮的哥倫比亞河上

釣過鮭魚;他們用的是曲柄捲軸,

鉛筆般長短的鉛墜,紅、黃或褐色

帶幼蟲的蒼蠅誘餌。

他們想要去遠方,去把那兒

湍流盡處的魚兒一網打盡。

而我則在岸邊,手持一根翮羽魚漂和藤條製成的釣竿。

為了使幼蟲保持鮮活和溫暖,我的父親

把它們放在下唇底下。林格倫先生不酗酒,

一度,我喜愛他甚於我的父親。

他允許我開他的車,取笑

我的名字“朱利爾”,還說

有一天,我會長成一個帥小伙子,記得

這一切,和我自己的兒子一起去釣魚。

但我的父親的做法是對的。我的意思是

他保持緘默,觀察著水面上的變化,

在誘餌的後面轉動著他的舌頭,像是在思索著什麼。

5、蛛網

幾分鐘之前,我走上房子的

露台。從那兒,我能看到和聽到水的蹤跡,

以及這些年來與我相遇的一切。

悶熱而寂靜。潮水退去,

聽不到鳥兒歌唱的聲音。我斜靠著欄桿,

一張蛛網被我的前額觸到了,

它掉進了我的頭髮中。沒有人能責備我

拐進了蜘蛛的地盤。沒有風。大海

是死寂般的平靜。我從燈罩上取下蛛網;

有時,當我呼吸的氣息碰到了它,

我就會在那兒看到它瑟瑟發抖的

身子。一種精美的細線,錯綜複雜。

不久之後,在沒有人理解之前,

我將從這兒搬離。

6、今天早晨

今天早晨非同尋常。些微的雪

在大地上尚未化去。太陽飄浮在

晴朗碧藍的天空中。海面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極限的藍色和藍綠色。

幾乎是波瀾不驚。靜謐。我穿上衣服,

外出散散步--在我收到自然界必要

賜予我的禮物之前,我決定不再返回。

我在幾棵身姿已不挺拔的老樹旁走過,

穿越一片石頭遍地的田野,

那兒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一直走,

直到懸崖盡頭。

在那裡,我凝視著大海、蒼穹,以及

在極低處的白色沙灘上盤鏇的

鷗鳥。全是這樣迷人。全都沐浴在

寒冷的日光中。然而,一如往常,

我開始在思緒中倘佯。我必須控制住自己,

才能讓我看到我想要觀看的事物,

而不是其它的。我必須告訴我自己,

這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我仔細地觀察它,

總有一、兩分鐘之久!)在這一、兩分鐘中,

我拋棄了對那些糾纏著我的是是非非的追問--責任、

脆弱的回憶、關於死亡的思索、我該如何處理

與前妻的關係。所有這一切,

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環境,那些

我為了生活下去而粗暴地對待過的事物,

我希望都在今天早晨如煙般散去。

在那一、兩分鐘之內,我忘記了我自己,

以及其它的一切。我知道我做到了,

因為當我返回時,“我”不知道

我身在何處。直到幾隻鳥兒

從飽經風霜的樹上升起,

向著我必須行進的方向飛去。

7、我父親二十二歲時的照片

十月。在這間潮濕而陌生的廚房,
我研究我父親那張拘束的年輕人臉龐。
他靦腆地咧著嘴笑,一隻手拎著一串
多刺的黃鱸魚,另一隻手上
是瓶卡斯巴德啤酒。
他穿著牛仔褲、粗棉布襯衫,靠著
一輛一九三四年出廠的福特車前擋泥板。
他想為他的後代擺出虛張聲勢而開心的樣子,
把舊帽子戴得翹到耳朵上。
我父親這輩子都想顯得大膽。
可是他的眼神暴露了他,還有那雙手
無力地拎著那串死鱸魚
和那瓶啤酒。父親,我愛你,
可我又怎么能說謝謝你?我也無法飲酒有度,而且根本不知道去哪兒釣魚。

卡佛自話

“用普通但準確的語言,去寫普通的事物,並賦予這些普通的事物,以廣闊而驚人的力量,這是可以做到的。寫一句表面上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寒暄,並隨之傳遞給讀者冷徹骨髓的寒意,這是可以做到的。”卡佛這樣寫道,並且身體力行。

“我開始寫東西的時候,期望值很低。在這個國家裡,選擇當一個短篇小說家或一個詩人,基本就等於讓自己生活在陰影里,不會有人注意。”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沒錢。我們工作累得吐了血,我和我愛人都使盡了全力,但生活也沒有任何進展。那時,我一直是幹著一個接一個的狗屁工作。我愛人也一樣。她當招待員或是挨家挨戶地推銷東西。很多年以後,她終於在高中里教書了,但那是很多年以後。我則在鋸木廠,加油站,倉庫里乾過,也當過看門人,送貨員——你隨便說吧,我什麼都乾過。有一年夏天,在加州,我為了養家,白天給人家采鬱金香,晚上飯店打烊之後,我給一家‘免下車餐廳’做清潔,還要清掃停車場。有比寫小說和寫首詩更重要的事情,明白這一點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但我只能接受。要把牛奶和食物放在餐桌上,要交房租,要是非得做出選擇的話,我只能選擇放棄寫作。”

“亨利·米勒四十多歲寫《北回歸線》的時候,曾經談到,他要在一個借來的房間裡寫作,隨時他都可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筆,因為他坐著的椅子可能要被別人拿走。直到最近為止,這種事態一直是我生活的常態。從我有記憶開始,從我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孩開始,我就要無時無刻不擔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隨時都會被人移走。一年又一年,我愛人和我整日奔波,努力保住自己頭頂上的屋頂。我們曾有過夢想,我和我愛人。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彎下脖子,盡力工作,做所有我們想做的事。但我們想錯了。”

他人評價

李敬澤

(文學評論家)

卡佛重塑了中國作家的價值觀

卡佛到底對中國作家有什麼影響?第一個或者是首要的影響,可能是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價值觀。關於文學、小說的寫作,什麼值得我們作家提筆觀察或者是表達,過去的中國作家受一種潛在的價值觀影響,通常認為是要有希望的,要在他的生活和命運中表達了充分意義的,即使是個倒霉蛋,最後也一定表達了一種希望的姿態,總而言之一定是要有充分意義的東西才值得寫。

但是到了卡佛這裡,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寫作的可能性,或者是看世界的可能性。有些東西實際上是過去我們沒有看到的,有些東西過去被我們原來的價值觀禁止掉了。而他提出的是,沒希望的人生是不是就不值得寫?卡佛筆下都是些倒霉的人、失意的人、潦倒的人、不成功的人或者是軟弱的人,醉酒者,通過這些,卡佛為中國作家打開了眼前一座屏障,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看到了人,或者說我們看到了生活或者人另外一種希望。在這個意義來說,卡佛對中國文學的氣質,或者是看人、看物的廣度上特別的重要。特別對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一些年輕的作家都有影響,像韓東、蘇童、李洱。

有意思的是卡佛在美國也不被右翼、保守派喜歡,美國的右翼跟我們中國一些人的邏輯是一樣的:難道我們美國人是這樣的,我們美國人天天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大家都很昂揚向上,怎么像你卡佛寫的這樣的。但是正如卡佛所做的那樣,也正如我們很多中國作家在卡佛的潛在影響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和中期做的那樣,他讓我們看到在我們給定的意義之下,真實的人生,真實的人的痛苦、人的絕望、人的那些在微笑尺度上的掙扎。說到卡佛的極簡主義,很容易被理解為一個修辭手段的問題,事實上,卡佛說到的簡化,絕不僅僅是一個修辭上的簡化。而是一種世界觀,是一個表達對他自身和他所寫那個世界的一些根本看法。意思是說,在人的生命中,在真實的生活處境中,是存在著巨大的沉默的。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傷痛,只好放到沉默里。

蘇童

(作家)

卡佛留下的是文字鍛造的一把匕首

美國作家中我個人最傾心的是雷蒙德·卡佛,為此,評論家李陀還曾跟我急,他說,你的短篇不比他差啊。為什麼崇拜他?其實我不是崇拜,而是從中發現了一種自由精神。它吸引我,是因為他在我所有閱讀範疇中,帶給我一種嶄新目光,一個新的切入點。所有雷蒙德·卡佛的小說,你都覺得在記流水賬。照理,記流水賬,水是往低處流的,但他這樣的小說筆法,水是往高處流。我覺得它非常好地解決了我在小說創作中的問題,如何把日常生活與我們所探討的關於人的處境問題、人與人、人與世界不可調和的關係處理好。流水賬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這是我從他的小說中得到的啟發。因為他切入得很成功。對於我,這等於打開一個新視窗。一開始我說很喜歡他時,還是猶豫的。是不是顯得……後來我發現,有好多外國作家也喜歡他。喜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英語不好,但因為太喜歡雷蒙德·卡佛了,所以就找過他的原作小說來讀,那才叫死磕。最初我是從《外國文藝》刊物上發現他的《大教堂》、《馬轡頭》。我以為他是個冷門作家,結果有一次在義大利,翻譯我《妻妾成群》的譯者,他家書架上就有《雷蒙德·卡佛小說全集》(英文版),他看我喜歡,就送給了我。而我真就啃了原作。雷蒙德·卡佛是喝酒喝死的,我對這種喝酒喝死的人,天生有一種愛。

卡佛小說里的一切尖銳得令人生畏,如果說他“殺人不見血”有點誇大他對讀者的精神壓迫的話,說他拿著刮鬍子刀片專挑人們的痛處可能比較被人贊同。有批評家論及卡佛的世界觀,說是黑色的。怎么會呢?那是把追求簡單敘述的卡佛一起簡單化了,我反而覺得卡佛是個很複雜的作家,只有複雜的作家會對語言有超常的狠心腸,殺的殺,剮的剮,留下的反而是文字鍛造的一把匕首。

肖復興

(作家)

卡佛的小說為心想事不成的人而寫

我是通過蘇童的文章了解卡佛的。那一年暑假肖鐵(即本書譯者)回來探親,帶來卡佛的幾本書,一個是《大教堂》,一個是《請你安靜些好嗎》。像我這樣的英語水平藉助字典完全可以看懂,我印象當中他寫的東西跟我們的不一樣,表現方法不一樣。

從小說而言,卡佛的小說很大程度上是為心想事不成寫的,哪怕事業成功了,內心也一定有這樣的成分躁動。讀卡佛的時候我想到另外一個美國的小說家庫佛,應該說庫佛是卡佛的前輩。他們的小說有很多相似的東西,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庫佛小說可能更多是寫那些美國的知識分子、中產階級,也寫下層人士。比如說他的一篇小說《重逢》,而卡佛有一個《軟座包廂》,寫的是父子。而前者也是把這一對父子矛盾放在火車站重逢,只是重逢結果不一樣。後來我想他們的差異在哪裡,並不在於他們寫的對象不一樣,也不在於他們的手法不一樣。而在於一個作家藝術的積累和生活積累的背後,內心潛伏的對文學的認知、立場、情感以及最終抵達的地方差異很大。

我還想補充一句話。其實卡佛的詩特別好,我不懂詩也不看詩,但是看了他的詩後很被觸動。他的詩不像詩,就是大白話,但是可以打動你。所以從本質而言,我覺得卡佛是一個詩人,否則不會這樣對待生活。他的生活不如意,說老實話比我們的打工者混得還慘。但是他有這樣文學的追求,這種反差我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更多信息

極簡主義

最早來自評論家赫金格對卡佛作品的定義,“表面的平靜,主題的普通,僵硬的敘述者和面無表情的敘事,故事的無足輕重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 小說家傑弗里·伍爾夫更乾脆地把卡佛及他的追隨者命名為“減法者”。而頗具號召力的“加法者”約翰·巴斯,則以一種喜恨交加的語態,為“極簡主義”文學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定義:“極簡主義美學的樞紐準則是:藝術手段的極端簡約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即回到了羅伯特·白朗寧的名言‘少就是多’──即使這種節儉吝嗇會威脅到其他的文藝價值,比如說完整性,或陳述的豐富性和精確性。”

窮困

寫作從來就沒有帶給他生活中的改變,這是卡佛成名後接受訪談時常常提到的。他多次宣告經濟破產,曾經靠失業救濟金活了一年。

父親是酒鬼,卡佛也一喝就是十幾年。但是,一直把戒酒看做自己最大成就的卡佛,最後卻是死於吸菸。

職業

卡佛高中畢業後輟學,當過鋸木廠工人、清潔工、在醫院當過守門人兼擦地板,在好萊塢賣過電影票。

《大教堂》

卡佛公認的成熟之作,曾被選入《1982年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選》。

作品改編

《大教堂》小說集中的《好事一小件》與《維他命》曾一起被改編進了美國導演奧特曼的電影《浮世男女》(又名《銀色性男女》。《羽毛》也被改編成電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