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的歷史
橘,歷來是中國的國粹物。隴川遠古種橘的歷史無從夸。洪武二十九年往諭麓川的明朝特使錢古訓,於著《百夷傳》載“大如斗之柑。”則是和橘大有干係。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孔安國言:“小日橘,大曰柚,皆為柑也。”錢氏所記“大如斗之柑”無疑是巨柚,其親近橘,柑美勝一籌無不種之理,很可能是麓川橘無大異於內地常見者,故錢特使惟獵奇式地持書一筆超乎尋常斗大之柑柚。傣族稱為橘是老家帶來的,柚是跟親戚要來的。橘在隴川分布很廣,東之曼打、弄炳,南之勐約,西之拉允、拉線,北之戶撒曼門,中部廣等、姐烏,都栽得有好橘子。
解放初期,廣等半坎橘子是隴川頂呱呱的。家家栽橘 子,姓姓有橘園。好年景每棵總要收上兩幾筐。1958年後徵購過“左”已故的老政協委員奘罕家“公司來收橘子,有10棵挨家果還小,請求留給娃娃。遠處的躉躉賣。原先同意了,事後又來摘房邊的,作揖也不行,娃娃他媽氣不過,拿竹桿生生熟熟挎掉完。哪個也吃不成”。橘園再也無人照料,皮枵肉肥清香醇甜的半坎橘,調凋零衰敗,從此一蹶不起。
六十年代前期調整生產結構,鼓勵發展經濟林。1964年,縣林業站建設了廣瓦捫帕和廣等弄緩兩個橘子樣板,紅火的戶撒曼門、廣瓦拱共(勐約)、羅浪工讀學校(曼線)等。廣瓦捫帕橘子樣板後來成了美名日盛的捫帕橘的引窩蛋。與半坎僅有曼允河相隔的弄緩橘子樣板。百般侍候也只栽出些煙渣黃骸樹,零三四碎地地是幾個寡酸僵果。真應了古訓: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
戶撒涼壩子橘子竟也長得不賴。曼門寨黎德章自留地人40來株秋橘,三秋一過,枝頭總墜滿朱紅得可愛水露露光燦燦的果實。那年頭生產隊分紅低,黎老頭曾自豪地吹“兒子掙一年的工分還比不上那幾棵橘子。”
好的本地橘都被叫做金橘。可連皮吞的湖廣江浙金橘姆指大,隴川金橘三五兩枚不稀奇,大一瓣足可噎死饕餮客。隴川水果金橘王,王中之王捫帕柑(橘)。捫帕的橘應該就是和女作家冰心終身不忘的“大紅的橘子”(《小橘燈》)。朱自清先生的眼裡它是“朱紅的“《背影》,其特點為皮薄且光、肉嫩且肥、汁多且醇,味甜且清。絕對比那”味道好極了”的廣告物“更上一層樓”。有順口溜曰:“捫帕橘子熟,老緬黃果(廣甜柑)哭。捫帕橘上街,百果賣不開”。年尾冬臘月捫帕橘大上市,縣城街天,人擁最多的攤位,十有九是捫帕橘,嗟呼,瞥貨叫賣,美人淡妝。灑香深短,公主不愁嫁。
隴川橘
好橘子已非捫帕獨有,龍江河谷半坡,相繼躍上來的曼打、曼線、弄炳、弄糯等地,大有和捫帕橘平分秋色之勢。龍江熱谷橘子好只好在半坡,半坡又數隴川這片當陽坡,當陽坡又在接近江霧處。據專家分析,龍江熱谷西片當陽坡,質地氣候條件獨特,原始森林演變的偏酸黃褐沃壤細膩酥鬆厚實肥足,日照長又江風習習不嫌燥;雨量足又坡不攢水根不;隆冬無寒流冷霜,樹幼林連歲無恙。天成地就一方樂土,不僅橘,同樣是其它熱帶經濟作物的理想選擇。
隴川本土之橘大體可分為自然型和嫁接(改良)兩種。曼門、半坎、捫帕大金橘都屬自然型,幾乎全都是土法栽培。也有些看相萎縮,非酸即澀如似《橘譜》之乳橘、油橘者,多差別是在水土不服之處或膩(蚜)蟲害,或老衰。羅朗工讀學校黃老師,1964年往城子街子買25公斤平平常常酸酸甜甜的橘子去種,旺旺四兩八。大金橘是有鮮黃橙紅二色,前提水鮮“早黃橘”微酸,經霜霜養得到熟得透者朱黃富麗甘醇蜜香,馥郁柒齒。歌曰:“捫帕橘在口,不識天下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