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重慶女孩]

陶晶[重慶女孩]

我們最常聽到的愛心善舉,往往是施以援手者慷慨大度、不求回報,而受到捐助的一方更是點水之恩,湧泉相報。然而最近在重慶卻出現了捐贈雙方當事人反目,甚至對簿公堂的情況。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人物生平

重慶女孩陶晶有個不幸的家庭。父親雙目失明、母親離家出走下落不明。從高中開始,她的生活費一直由一個名叫王林的好心人資助。高中畢業後,陶晶考上了海南大學。喜悅的同時,她又開始為大學學費發愁。王林知道後,決定繼續幫助陶晶上完大學。從2010年到2013年年底,王林總共資助陶晶學費、生活費54200元。

重要事件

不過,事情在2014年初悄悄發生了變化。王林無意間得知,陶晶下落不明的母親已經回家,並且完全有能力支付陶晶的學費,但陶晶卻始終沒把這個情況告訴他。王林頓時覺得被欺騙,一氣之下,他以借款為由將陶晶告上法庭,要求她把自己資助的54200元還回來。

法官認為,從法理上講,王林無法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係;從情理上講,王林從陶晶少年時就幫助她,雙方感情深厚,還應以溝通來化解誤會。

經過艱難的調解,王林最終表示不需要陶晶還錢,也撤回了訴訟。不過,據記者了解,兩個人多年的情誼,也就此了斷。

社會評價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原本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為何一夜之間就變了味兒?捐贈人可以主張將捐款要回來嗎?個人捐贈作為慈善行為的重要組成,又該如何更好地規範?

遼寧亞太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認為,當事雙方,構成了捐贈契約關係,而“家庭生活困難”是王林捐贈陶晶的前提條件,如果這個條件發生變化而陶晶沒有及時告知,就違反了契約。王林,可以要求撤銷捐贈:

董毅智:捐助人是因為受捐助人陶晶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無法繼續求學,而且在捐助過程中,這個條件是最重要的,而當陶晶家庭生活發生變化,自己可以承擔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費用的時候,他沒有告知當事人,這就違反了雙方契約的目的。捐贈人王林可以要求撤銷這種捐贈。

那么,王林是否可以要求對方歸還之前的捐款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物權法教授尹飛表示,如果陶晶確實涉嫌惡意隱瞞家庭條件的情況,王林可以要求返還部分捐款:

尹飛:對於之前已經支付的費用,贈與人想要回來,只能到法院請求撤銷贈與契約。如果受贈人沒有及時把自己的家庭情況變化的事實通知捐贈人的話,這時可能構成惡意的隱瞞,贈與人可以以欺詐請求撤銷贈與契約,要求返還從家庭情況變化之日起已經支付的款項。

不過,事情鬧到上法庭的地步,原本行善的美好,也早已變了味兒。其實,近年來類似的個人捐贈糾紛,並不罕見。2013年,西南大學學生陳易為了給母親籌集肝移植的費用,在天涯發出“賣身救母”的帖子,收到個人捐款十多萬。後有爆料,說陳易平常生活奢侈,而且她母親身為公職人員,明明有醫療保險等等質疑。陳易一夜之間,從資助的對象變為被謾罵的靶子。她最終也沒能挽救母親性命;也並未如公眾所願,公開捐贈明細。

2014年,南充男子王海林為治療女兒的白血病,扮成女人在街頭賣衛生棉籌款,在籌集了140萬捐款後,突然消失。公眾一片譁然,質疑他捲款逃走。後來,王海林表示自己只是隻身到外地給女兒找醫院。

樂善好施,原本是中國人的傳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說的都是付出與報答的快樂。然而,頻繁傳出的“裝窮騙捐”的故事,卻一邊又一遍傷害了公眾的心。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表示,雖然我國各類慈善組織已有50多萬家,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慈善,仍是中國人習慣的行善方式。這種方式,背後唯一的約束,就是傳統和道德自覺,缺乏標準規則和程式,難免因溝通不暢出現誤會、甚至上當受騙:

高華俊:民間自發的捐贈,還是中國人做慈善的基本方式。沒有捐助人和被捐助人之間的匹配、沒有信息溝通、也沒有尊重一些規則和程式,包括跟蹤、評估,各方面都沒人來做。都是點對點個人之間的捐贈,這樣出現信息禁止、溝通不暢、各種誤解糾紛容易發生。

在民間公益人士姚遙看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扭轉大家對慈善的概念,變“個人贈與”為“公益捐贈”。現代慈善,需要有法律的保障、規範的管理、透明的運作;更重要的,是需要依託專業的團隊:

姚遙:他不相信組織,願意自己去做。他覺得組織的成本更高,點對點的成本更低。但我們發現,當出現這問題,又通過訴訟的方式,反而又增加了他的成本。全社會提高信任成本,還是需要一套有效運轉的機制,從信息的考核到執行,需要相應的投入,才能保證捐贈資金達到效果。必然需要委託一個在地的公益組織來完成。而且,相對來說,對於組織和個人的監督,肯定對組織的監督成本更低。

高華俊建議,如果個人想要做慈善,最好是通過可信的公益平台,尋找項目:

高華俊:搞現代慈善這是基本理念,你要相信這是一個專業。如果你要去做這個行為,不需要自己或者通過個人的渠道去找。你還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平台,或者一定的資助項目,包括助學、扶貧,都可以找得到渠道。而且,持續的捐贈,都可以得到記錄,受到跟蹤。可信度,包括做慈善產生的效果,從捐贈人到受贈人的滿意度都會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