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圓圓後傳》由嶽麓書社出版
作者簡介
滕紹箴,1937年生,遼寧鐵嶺人。196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清史、滿族史和東北民族史研究。著有《三藩史略》、《努爾哈赤評傳》、《清代八旗子弟》、《滿族發展史初編》、《清代八旗賢官》、《滿族遊牧經濟》、《多爾袞之謎》等書,合著有《滿族簡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清代前史》等書。
李治亭,1942年生,山東莒南人。1965年畢業於遼寧大學歷史系。曾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現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副組長。長期從事明清史、東北地方史研究。著有《吳三桂大傳》、《努爾哈赤》、《清康乾盛世》等書,合著有《清太宗全傳》、《明清戰爭史略》、《關東文化》等書,主編《清史》、《愛新覺羅家族全書》、《清代歷史故事》等書。
圖書目錄
序
引言
第一章清軍戰略進攻
第一節吳周皇帝交替
第二節三路大軍推進
第二章實施夜郎計畫
第一節夜郎計畫由來
第二節陳圓圓的行蹤
第三節吳應麒的隱身
第三章吳周政權滅亡
第一節清軍合圍昆明
第二節吳周援軍敗沒
第三節昆明守將投降
第四節查吳應麒下落
第四章夜郎計畫模式
第一節物資儲備
第二節精神境界
第三節武裝自衛
第四節隱身依託
第五章陳圓圓晚年生活
第一節創造佳境
第二節融入社會
第六章吳應麒身世之謎
第一節吳啟華墓碑釋文
第二節從史籍探討其父
第三節與陳圓圓的關係
第七章陳圓圓之死
第一節因病而終
第二節陳圓圓墓碑
第八章吳三桂墓碑
第一節陳圓圓的夢幻
第二節吳三桂移葬馬家寨
第三節驚現吳三桂墓碑
第九章吳三桂後裔
第一節族群及秘傳人
第二節家族史及標記
結束語
附錄:
吳三桂後裔與陳圓圓歸隱地尋訪記
迷霧三百年,撥雲現真相:清史專家考察馬家寨紀實
秘傳人吳永鵬等講述和記錄的部分家史
黃透松發現吳氏後裔經過的資料及其部分文章
晏曉明對陳圓圓墓的考察
《延陵堂世譜》摘錄及馬家寨概況簡介
參考書目
吳三桂、陳圓圓及吳氏後裔年表。
後記
後記
《陳圓圓後傳》這部書產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當初沒有人專門討論過這個題目,亦不曾在任何研究單位掛名立項,作為課題申請,組成課題組進行研究。它是在20lO年7月,李治亭先生應貴州省黔東南州委宣傳部部長助理廖永倫先生的邀請,在京城組成的五人專家組,前往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調查後,醞釀而成。這次的專家組由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徐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政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副組長李治亭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滕紹箴研究員組成。五位專家經過調查研究並達成廣泛共識,是醞釀《陳圓圓後傳》這部書的前奏曲。
《陳圓圓後傳》寫作緣起,取決於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我與李治亭先生分別是《三藩史略》和《吳三桂大傳》的作者,在對於馬家寨吳三桂後裔的考察過程中,各自重新審視了我們往昔著述中所遇到的最難破解的問題,覺得有必要在諸多疑難問題上進行認真探討,特別是洪化小朝廷的歷史,有待進行深入與微觀的研究。二是吳氏家史秘傳人提供許多新鮮史料和在馬家寨所看到的文化遺蹟,十分豐富,在諸多清史研究的疑難問題上,填補了這段歷史的研究空白。但如何將此次考察資料與歷史文獻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仍然是個複雜而困難的問題。同時,許多從事地方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們以及地方民眾,包括吳氏家族成員也很想了解這段歷史的真相,為其祖先的真實歷史,討個說法。這就促使我們決定寫出一部有參考價值的著作。因為徐凱教授、王政堯教授和李世愉研究員都身擔重要工作,無暇顧及此事,只好由我與李治亭先生,把這項任務承擔下來。我們根據第一次調查後,在馬家寨出現的新情況,於當年十月份,第二次前往馬家寨考察與研究,著作的題目,在這次行程中,已經基本考慮成熟。
我們回到北京後,經過多次磋商,覺得所考察的問題,多是吳三桂死後的洪化小朝廷之事,特別是以陳圓圓活動為主線,所以最後敲定著作的名稱就叫《吳三桂後傳》。其後,在出版過程中,湖南嶽麓書社編輯胡寶亮先生建議,將書名改為《陳圓圓後傳》,我們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欣然接受。為更好地完成這部著作,我們作了具體分工,因為李治亭先生正在參加《清史》的編寫工作,不可能抽出更多的精力顧及此事。但他還是盡了最大努力,親自為此書寫了《吳三桂後裔與陳圓圓歸隱地尋訪記》,講述了去馬家寨考察的來龍去脈作為全書的重要參考資料,放在附錄之首。本書主要規劃、研究和撰寫工作由我來完成。其中凡是遇到重大疑難問題和主要觀點,我們及時協商、討論和溝通,並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書稿完成後就一些主要問題,進行過認真地討論。《陳圓圓後傳》主要行文分為九章,文後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料附錄部分。內中編人李治亭先生寫的《吳三桂後裔與陳圓圓歸隱地尋訪記》;廖永倫先生撰寫的《迷霧三百年撥雲現真相:清史專家考察馬家寨紀實》。吸收吳永鵬先生等人的口述記錄整理稿共文章七篇、黃透松先生的文章五篇、晏曉明先生的文章兩篇和《延陵堂世譜》摘錄等文章兩篇,此外還有參考書目、年表。本書圖文並茂,其中圖片部分,除編輯胡寶亮先生找到的外,其他均由原岑鞏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透松先生、縣歷史文化資料收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龍文海先生和副主任張維軍先生分別提供。
本著除積澱我們多年研究“三藩”的成果之外,主要吸收了吳氏長房第10世秘傳人吳永鵬、二房10世秘傳人吳永松和地方史著名專家黃透松等諸多專家、學者們的共同研究成果。學術考察活動得到貴州省黔東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州人大和州政協領導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得益於現任黔東南州委常委秘書長、原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耿生茂先生的大力支持,才使得關於吳三桂後人和陳圓圓隱居馬家寨的學術考察成行。原州委宣傳部部長助理廖永倫先生代表州委、州政府等領導開展聯絡與籌備工作,歷盡艱辛,付出了極大努力,勞苦多多。原岑鞏縣委書記周培芝女士、縣長吳世勝先生、縣政協黃俊主席、原縣委常委宣傳部龍世勇同志、原岑鞏縣副縣長王文雲女士等領導對專家組的考察活動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熱情接待。縣委宣傳部龍道祥副部長、張維軍副部長,文體廣旅局許昆堂局長,旅遊局王軍局長,縣歷史文化資料收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龍文海主任等諸多領導同志在百忙當中,親自陪同專家組考察。足見,州、縣等各級領導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同時,吳氏家史秘傳人吳永鵬先生、文史學者黃透松先生在百忙當中,抽出寶貴時間給與積極配合、熱情幫助,都令我們很受感動。可以說,此著能夠順利完成,是我們大家共同合作的成果。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本書責任編輯胡寶亮先生,在接到書稿後,積極配合,細緻審稿。他的史學素養不錯,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議,對本著完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貢獻良多。另有湖南師範大學的孫文霞、郭曉靈兩位女士,協助審稿,一併感謝。在此書即將出版的時候,我感到大家合作得很愉快。作為本書的執筆者,我謹代表北京專家組全體成員,向以上諸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良好的祝願。
此外,在本書即將出版前夕,從岑鞏縣傳來好訊息。新任縣委書記吳明同志對於馬家寨的歷史考察、研究工作,極為重視。曾多次指示縣委宣傳部部長陳永祥同志,積極做好對接和籌備工作,準備於2012年5月下旬,召開“全國清史學者吳三桂陳圓圓史跡研討會”。我對縣委領導的高度重視表示敬意。並真誠希望通過此次高端研討會,進一步推動馬家寨的歷史及其文化考察、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滕紹箴
2012年3月22日
序言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底,吳三桂在歸順清朝近三十年後,又扯起“復明”的旗號,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反清,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就這樣開始了。由這場叛亂帶來的陳圓圓生死之謎和吳氏後人下落之謎到今天仍令後來研究者困惑不已。本著將撥開層層迷霧,逐一揭開這些謎團,將真實的歷史還原。
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死後,有關其政權與家族的後續研究,很少有人問津。在清史研究中,由吳三桂建立的大周朝進人洪化(吳三桂之孫吳世瑤即位後改年號為洪化)時期,亦不占有什麼顯赫地位。由於吳三桂的大周政權壽命短暫,在中國歷史上不過一閃即逝,一般人甚至很難知道“洪化”這個名字。因為它只有不滿三年的歷史,只是在某些專題史研究中,學者們才投入一定精辦對其進行較為粗淺的描寫。可以說,很少有人對它進行專題立項研究。然而,明清交替之際,吳三桂與陳圓圓在中國這個東方大國中卻名噪一時,影響深遠。在中國歷史上,有時是因史而譽人,有時又是因人而譽史。吳三桂、陳圓圓作為著名的歷史名人,洪化小朝廷滅亡後,吳三桂的屍骨與陳圓圓的下落究竟何在?這不僅是史學工作者的極大關注點,就是一般百姓也想知道其謎底究竟是什麼。這大概是以人譽史和以史譽人兼而有之的緣故。這就要求我們史學工作者,不得不將往昔未被重視的洪化小朝廷與夜郎國聯繫起來,重視其研究價值,進行一番深入探索。我們將通過《陳圓圓後傳》這本書,逐漸將相關的問題展開,講講這裡發生的神秘故事。
此前有關吳三桂、陳圓圓的研究和探索,大半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參考個別地區的某些“文物”,便得出結論。今天看來,我們應當認真體會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教導。換句話說,往昔有關的研究成果多少都帶有一些無法避免的偏頗。今天,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所發現的歷史事實,能夠填補這段歷史研究的空白,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寫洪化小朝廷的歷史,恢復它的本來面貌。本著將在《尋訪記》的基礎上,從吳三桂死後清軍大反攻、洪化小朝廷及陳圓圓謀劃隱身避險、陳圓圓與吳三桂後裔鮮為人知的關係以及她晚年生活等諸多層面,進行更深人、更系統的研究,作為《陳圓圓後傳》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