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坡村

關西坡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29公里、和莊鄉政府駐地3公里處。坐落於望魯山腳下的山坡上。它北與青石關村近鄰,南與官家村搭界,東有博萊高速路與之緊靠。全村總人口606人,耕地386.7畝。

村莊名片

關西坡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29公里、和莊鄉政府駐地3公里處。坐落於望魯山腳下的山坡上。它北與青石關村近鄰,南與官家村搭界,東有博萊高速路與之緊靠。全村總人口606人,耕地386.7畝。
據說,該村在明朝以前名為“井泉村”。蓋因一馬姓人家路經此地,路邊一井泉之水清冽甘淳,遂在此安家落戶,村名即以“井泉”而定。至明朝中葉,楊姓一大戶攜家小30餘人口遷徙至此,在離馬姓居處不遠的西山坡上結草房數間,與馬姓人家結伴而居。馬姓楊姓兩家交往甚密,馬姓大人常呼小兒說:“走,上西坡老楊家玩耍去。”時日一久,“西坡”之名便愈叫愈響。加之,西坡位於青石關古道以西,後人便又在“西坡”之前添一“關”字,這樣,便“井泉村”更名為“關西坡”村,並一直沿用至今。
村中除馬、楊兩多姓外,後又有劉、孫、梁等姓居民搬遷而來。至今日,全村共有五姓居民於此繁衍生息。
據明《嘉靖萊蕪縣誌》、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關西坡村明天順年間至清末屬石馬保所轄。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民國初期屬石馬區(第六區)。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屬博萊縣;1945年恢復萊蕪縣原建制,屬萊蕪縣常莊區。1951年稱第十區.1955年稱常莊區。1958年3月屬常莊鄉,同年10月屬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常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和莊鄉建鄉,屬和莊鄉至今。
歷史上,由於關西坡村水源條件較差,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關西坡村雖然地畝不多,但土質卻十分肥沃,一季莊稼只要有一場透地雨,便能夠豐收。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家家戶戶打的糧可以吃上三年。故有“三年有一收,糧食無處盛”之說。
關西坡村民自古至今,性情純樸,心地良善,多注重德行操守。一家有難,家家支援,或捐之以錢,或助之以物,古今多有體現。最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台胞楊志通回鄉探親時,向村中捐款2000元,資助鄉親,此亦可見遊子故土難忘之情。古時,關西坡村人多喜好戲曲,晚上唱,白天也唱;閒暇時唱,農忙時也唱。每唱戲,家家必閉門鎖戶,前往觀之。時人曾作評價曰:“關西坡人唱戲唱迷了,看戲看瘋了,種地種荒了”。今日,此風已不復存矣。
抗戰時期,日偽在青石關村設有據點時,對關西坡村多有騷擾。關西坡人積極投身抗戰,與敵寇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939年,和莊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在5名共產黨員中,關西坡村就占有2名(楊愛廉與田勤耕);1944年,土匪一部進犯關西坡村,將村裡的青壯年抓起來,進行毒打。危急時刻,村中一青年婦女以賣豆腐為名,機智出村,搬來救兵,打潰了土匪,及時解救了眾青壯年。同年,一八路軍幹部來村長楊金鑾家了解情況,恰適此時,青石關據點漢奸多人也來楊村長家辦事,楊村長急中生智,果斷將八路軍幹部藏在屋內天棚上,八路軍幹部安全脫險。另外,本村民兵隊長共產黨員楊進法,在被敵人抓去後,寧死不屈,直至英勇就義。
解放後,關西坡人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發生著變化:1958年,村民出工出力,在村南修建起中型水庫一座,村中大部分農田得以灌溉。水庫建成後,村民在壩頂立碑一塊,以示紀念。1995年,村集體出資6萬餘元,讓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97年,村里又硬化了進村路和村主街道,使村民徹底告別了過去的黃土路。近幾年來,在現任村支部書記楊廣山的帶領下,民營企業、飲食服務業蓬勃發展。關西坡村建有大型磚廠一座,金屬製品廠兩家,汽車修理廠兩家,陶瓷印花廠一家,服裝加工廠一家,旅館、飯店32家。經濟的發展,使關西坡村人奔上了小康生活。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對很多村民來說,已經變成現實。
關西坡村人口不多,但有多人是國家幹部。田勤耕曾為山東省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書記;馬廷遠,從師級幹部一直到河南省焦作市中州機械廠黨委書記;馬學孔,曾任職廣州市電信局局長;楊玉義,曾任萊蕪市司法局局長……

人文自然

在文化教育方面,關西坡村雖無名人輩出,但亦不乏飽學之士。據老人言:民國初年,村里一名叫馬登弟的,不僅才思敏捷,而且尤善書法,在博山一帶小有名氣。一日,神頭一富戶大壽,需書寫張貼70副內容各異的對聯以示慶賀,然而在附近召集多人亦不能為之。此時有人舉薦了馬登弟。馬登弟在一夜間將70副對聯一揮而就,非但內容別出心裁,而且書寫遒勁有力,實為富人大壽增色不少。此事至今仍傳為佳話。而今日,隨著關西坡人對教育的日益重視,現每年都有多名學子考入名牌大學。其中第一名大學生是楊玉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