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關山奪路:回憶錄四部曲之三》不見煽情,不見吶喊,平心靜氣,卻有史詩般的壯闊和觸及靈魂的力量。《關山奪路:回憶錄四部曲之三》獲聯合報讀書人2005最佳書獎。
作者簡介
王鼎鈞,山東省蘭陵人,1925年出生於一個傳統的耕讀之家;1949年到台灣,服務於(台灣)中國廣播公司,還曾擔任過多家報社副刊主編;1979年應聘至美國的大學任教,之後定居紐約至今。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著作近四十種。從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開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書”、“作文四書”等作品在台灣銷行極廣,至今不衰。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鈞開始了《碎琉璃》等獨樹一幟的文學創作;1988年《左心房旋渦》出版之後,更被譽為“當之無愧的散文大師”。從1992年至2009年,王鼎鈞歷時十七年陸續發表“回憶錄四部曲”。這四卷書融人生經歷、審美觀照與深刻哲思於一體,顯示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王鼎鈞的書)讓我們知道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在過去的二十世紀所經歷的痛苦和所懷抱的夢想、希望。
——高華
名人推薦
為什麼在寫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渦》這樣空靈的抒情詩式的散文、小說之後,會開始寫由絢爛歸於平淡的自述呢?應是不僅因為此時“人生已沒有秘密也沒有奇蹟,幻想退位,激動消失”吧。昨天的雲是實際人生,是父母呵護的童年,到戰爭洗禮,炮火中初識折腰大地的歲月升騰而成,其中充滿了人間至深至純的情義。
——齊邦媛
人在過去的二十世紀所經歷的痛苦和所懷抱的夢想希望。
——高華
圖書目錄
王鼎鈞關山奪路略圖
名詞帶來的迷惑和清醒(代序)
第一部
1竹林里的決定,離開漢陰
2憲兵連長以國家之名行騙
3參加學潮,反思學潮
4最難走的路,穿越秦嶺
5新兵是怎樣煉成的(上)
6新兵是怎樣煉成的(下)
7兩位排長怎樣庇護我
8南京印象——一疊報紙
9南京印象——一群難民
10我愛上海——我愛自來水
11我所看到的日俘日僑
第二部
1瀋陽市的馬前馬後
2憲兵的學科訓練
3憲兵的勤務訓練
4我第一天的差事
5左翼文學薰陶紀事
6我從文學的視窗進來
7東北一寸一寸向下沉淪
8小兵立大功幻想破滅
9我的名字王鶴霄
10貪污哲學智仁勇
11秦皇島上的文學因緣
12由學運英雄於子三看學潮
13滿紙荒唐見人心
14山東——從洗衣板到絞肉機
15山東——天敵之下的九條命
16東北,那些難忘的人
17滾動的石頭往哪裡滾
第三部
1天津中共戰俘營半月記
2為一隻眼睛奮鬥
3膠濟路上的人間奇遇
4上海市生死傳奇(上)
5山東青年的艱苦流亡
6上海市生死傳奇(下)
寫在《關山奪路》出版以後
參考資料
後記
最近,我和作家朋友有一次對話。他說;咱們這么大年紀了,還寫個什麼勁呢!我說,我們是乾什麼的,我們不是要為社會為讀者寫東西嗎?他說,現代人寫回憶錄時興別人替你執筆啊,我說,我是廚子,請客當然親手做菜。你已寫過很多了!是的,我已經寫過不少,可是我總是覺得不夠好,總希望寫出更好的來。你現在寫得夠好嗎?我不知道,我聽說“從地窖里拿出來的酒,最後拿出來的是最好的”。
回憶錄第一冊《昨天的雲》,寫我的故鄉、家庭和抗戰初期的遭遇。第二冊《怒目少年》,寫抗戰後期到大後方做流亡學生,那是對我很重要的鍛鍊。第三冊《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時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以後還要寫第四本,寫我在台灣看到什麼,學到什麼,付出什麼。我要用這四本書顯示我那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
最後我說個比喻,明珠是在蚌的身體裡頭結成的,但是明珠並不是蚌的私人收藏,回憶錄是我對今生今世的交代,是我對國家社會的回饋,我來了,我看見了,我也說出來了!
序言
時下台灣青少年的新生語言,稱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九年出生的人為“五年級生”,稱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九年出生的人為“六年級生”。我生於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算是個“一年級生”吧,正在述說“三年級”的故事。
在學校里,二年級的學生看不懂七年級、八年級的功課,需要解說,人生往往相反,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沒見過四年級的功課,好奇,陌生,隔閡。
“天地一舞台,人生一戲劇”,演戲的人都知道舞台分成六個區,每個區都有名稱。 “四年級”的時候,中國這個大舞台也分成好幾個區,每個區也有名稱,那些名詞曾經天天見報,天天在生活中使用,到今天,那些新聞名詞已成為歷史名詞,許多人看了覺得迷惑。
我經歷過那些名詞,當新聞名詞變成歷史名詞的時候,我反而清醒過來。
今天述說那時的故事,那些名詞都需要注釋:
國軍;指中華民國政府統率的軍隊。
共軍:指中國共產黨統率的軍隊。
戰區: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派大軍侵人中國,引起長期戰爭,稱為八年抗戰,實際上打了八年一個月零八天。那時管正在打仗的地方叫戰區。
淪陷區:抗戰發生後,大體上是日軍從東往西攻,占領中國大片土地,把中國從北到南割成兩片。日軍控制的區域,中國人稱之為淪陷區。
國統區:日軍全面進攻,中國土地上從南到北形成一條很長很長的戰線,長線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這一半,當時被稱為“國統區”,也叫大後方。
解放區:戰爭期間,日軍只能占據城市,控制鐵路公路。中國共產黨在鄉村和山地組訓民眾,發展游擊武力,建立地方政權,稱為解放區。
游擊區:中央政府也在淪陷區發展游擊武力、建立地方政權,稱為游擊區。
收復區:日本戰敗投降,淪陷區由中國接收,稱為收復區。
此外還有幾個熱門名詞。
軍事衝突:對中國人來說,抗戰是突然勝利的,誰也沒料到日本斷然求降,如何把半箇中國接收過來,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發生了嚴重的爭執。那些年,中共在華北各地發展很快,“解放區”的數量和實力超過中央遙控的“游擊區”,正規的國軍都隔著千山萬水。日軍從小據點撤退,向大城市集中,準備繳械回國,共軍立即就近填補空隙,擴充地盤,把星星點點的解放區連線成大片大片。中央政府禁止中共這樣做,派出國軍接收,把共軍趕出去,共軍抵抗,再打回來,於是這裡那裡都有槍聲炮聲。依官方的解釋,這不是戰爭,兩個國家之間打仗、而且經過宣戰,才叫戰爭,這也不算內戰,國民黨和共產黨尚未以兩個交戰實體兵戎相見,雙方因爭奪接收而發生的局部戰鬥,官方稱之為軍事衝突。
流亡學生:抗戰發生後,淪陷區的愛國青年離開家鄉,逃往大後方,稱為流亡學生。政府成立學校收容他們,不收費用,還以“貸金”維持他們的生活。學校隨著戰局的變化遷徙不定,稱為流亡學校。
復員:一聲抗戰勝利,報上最常見的名詞是“復員”,正確的解釋是“國家由戰時狀態恢復到平時狀態”。但是當時盛傳“復員就是復原”,侷促在偏僻地帶、降低了生活水準的黨政軍人員,一個個回到富庶地區,位居要津,追慕浮華。
從名詞的解釋,可以看出時代怎樣產生了這些名詞,名詞的背後有種種不測的風濤,人與人之間多少難罷干休的糾葛,白紙上的黑字,俱是命運的幢幢陰影。如果“詞條”增加,列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再列入內戰、和談、土改、參軍,再列入遼瀋戰役、淮海戰役,那就滄桑興亡,生死禍福,一一躍然紙上。難怪後來韓少功能用編辭典的方式寫長篇小說,書名就叫《馬橋辭典》。
四年級還有許多名詞,最後一個名詞是“遷台”,國民黨主控的政權完全退出中國大陸,遷到台灣。
五十年後,我參加一個座談會,一群熱心的讀友在討論我的作品。有位細心的女士說,許多文選都收了我的《一方陽光》,我在《一方陽光》里用心描寫老家的一隻貓,貓在呼吸的時候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家鄉父老相傳,貓反覆地說“許送、不送,許送、不送”。
我解釋,依家鄉傳說,世上本來沒有貓,只有老鼠,老鼠太多,人類無法安居。齊天大聖孫悟空動了惻隱之心,他把玉皇大帝座下的御貓帶到下界“度假”,丟下不管,御貓找不到歸路,只好留在人間克制老鼠,子孫後代永遠記得孫悟空沒有實踐諾言。有人問:這段情節可有什麼象徵意義?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寫《一方陽光》的時候,正患著嚴重的懷鄉病,我想起當中央政府“遷台”的時候,那個最有權勢的人說過,我把你們帶出來,一定再把你們帶回去。可是終其一生,他沒有做到。
說到這裡,居然有一位讀者發問:這個“最有權勢的人”是誰?我為之愕然。
連“最有權勢的人”竟然也有人不知道他是誰,那個時代是遠去了!但是,“每個時代都是獨特的時代”,都會留下獨特的東西,“四年級”也有一些獨特的迷離,獨特的激動,獨特的覺悟,應該留在人間。
那時,我“主修”過幾門功課,得到許多紀念品。我收藏、諦視、摩挲,最後,我要公開。珍珠不該是蚌的私財。